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进路与前瞻
2020-07-13魏有兴刘三妮杨佳惠
魏有兴,刘三妮,杨佳惠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大数据的价值本质在于提供一种人类认识复杂系统的新思维和新手段。[1]将大数据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加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步伐。要研究二者的融合,必须探讨其融合可能、融合困境、融合出路和融合定位等现实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处于系统化建设阶段,二者融合深化方向在哪?学术界对上述问题做过较多探索,取得的成果为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鉴于上述问题的回应,笔者通过对二者融合研究的文献数据分析和梳理,描述当前二者融合进路,进而探讨二者融合深化方向,以期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一、研究论域的文献统计分析
一般来说,能系统反映理论研究成果的文献往往是以专著形式出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是一种系统性理论研究,部分学者通过专著形式为学术界呈现了二者研究的理论成果。目前,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官网、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出版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询到有关“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专著共21项,其中2017年以来的专著成果占85.7%。从题名和摘要的主题词分析看,主要集中于大数据方法及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数据思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方面(表1)。从已有专著成果来看,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较多,理论的系统化研究相对较少。
表1 专著研究的主题归纳
但是,相较于专著成果,期刊文献成果呈现的快捷性和学术聚焦点的广散性,则能更加全貌地反映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状态。笔者以“中国知网”中收录的CSSCI来源期刊为主要研究样本。为了尽量避免样本遗漏,以“大数据+思想政治”“大数据+思想教育”和“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为篇名、关键词、摘要检索词进行分别检索,截至2019年12月30日,共检索出1 242篇期刊文献,其中CSSCI来源期刊200篇。以此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定量统计学术界对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文献,并运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主要论域的量化分析。
1.主题的归纳
通过对研究文献主题(题名、关键词、摘要)的词频抓取,不断调整词频数,并剔除“大数据”“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共性词汇,对出现次数超过5次的主题词进行了汇总和归类统计(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当前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主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论域。显然,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影响首先是对教育主客体的冲击,它扩充了主客体的范围,让主客体更趋平等;[2]其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大数据的引入,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效果;再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果的影响,大数据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式重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3];最后是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特点来看,当前的研究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外部因素研究,缺少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内涵的研究,将其上升于理论高度还有较大空间。
表2 研究文献主题的归纳
2.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显示
在知识图谱分析过程中,首先对筛选出的200篇CSSCI来源期刊运用Refowork软件进行转化和整理,将其文献数据导出,应用VOSviewer软件将相关文献数据导入软件中,把分析项目设置为关键词,将关键词频次设置为1,共生成439个关键词;将频次设置为2,共生成79个关键词。通过软件功能对生成的关键词进行比较和可视化处理,得到频次设置为2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1)。
图1 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在图1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可以反映出这些关键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设置不同频次,生成的关键词个数也不同。同时在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图谱中每个圆点的大小代表着出现的频次,圆点越大,出现频次越高;相反,圆点越小,出现频次越低。对图1生成的79个关键词进行分析,一共被聚成5类,分别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关键词的归纳
单从文献关键词的检索来看,已出现词频超过5的关键词,对相对分散的关键词进行剔除,一共有21个词,研究主题相对弥散。但是,再进行归类后,发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论域相对集中(见表3),即聚焦于大数据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新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路径。学术界卓有成效的研究体现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各具体要素的融合研究。
4.关键词共现网络
关键词共现网络是对导出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可以清晰展现出研究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并能够大致了解文献研究的热点内容。作为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之一,通过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更有助于把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对检索的200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中,用节点来表示关键词,节点大小与关键词出现频次高低呈正比关系,即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图2)。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关键词之间存在着共现关系,由于显示的节点和连线较多,就会出现重合的现象。图中即为通过调节可视化阈值,在节点过滤选项上选择出现频次为2呈现出来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表3 研究文献关键词的归纳
图2 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
如图2所示,“大数据”“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主客体”等节点较大,说明出现频次较高,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热点。图中共聚为1个类。对于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周围联系密集,节点密度较大,关键词较为集中,表明它们构成近些年来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的热点。
二、研究的四重进路
2013年以来,学术界就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能、融合困境、融合路径和融合定位等四重进路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颇多成果。
1.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人们对大数据的认知是从“大”开始,它指的是“大数据”所应具有的“大量化”“多样化”两个特征[4]。在大数据运用已无技术障碍的基础上,学科与大数据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各学科发展的新兴课题。一般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支撑“至少包括特定的研究对象、确定的研究内容、专门的研究方法、特色的理论基础、完整的理论体系……着力开展实际的研究”[5]。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学理支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四十多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数据”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化发展也是构成学理支撑的信息数据不断变化、不断迭加的过程,部分领域已经达到数据“不可容忍”的地步。思想意识数据化为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供了可能。大数据的核心本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受数据思维的影响,呈现出教育内容数据化特征[6]。有学者强调用数据来描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个性思维和动态思维,并做出精准预测[7],有效揭示了思想意识的数据化。大数据思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模式,基于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大数据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研究提供了可能,有学者指出,“可量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8],利用大数据的“数据说话”研究方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9],这些表征助推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支撑数据不可容忍性的客观事实、思想意识的数据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可量化性为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2.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困境
大数据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相加,它是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融合,既是大数据思维、大数据科学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下拓展大数据的应用价值。学术界对二者融合困境的梳理,包括了技术、方法、主客体地位和伦理等层面:一是技术难点上。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技术难题,融合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处理好“教育者的感性要求与大数据理性特质”“教育内容的聚合性要求与原始数据离散性分布”“教育方法的现实性要求与数据方法虚拟性呈现”“教育对象应有的隐私信息的保护与数据抓取追求全覆盖”等之间的矛盾[10]。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大数据素养也制约着二者的融合[11]。二是研究方法上。有学者归纳指出大数据丰富的数据信息、精准的数据分析、多维的数据平台特征大大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2]。三是主客体关系上。大数据的平等互动性不断彰显“主客体地位平等性”表征[13],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界限不断模糊,甚至实现主客体的“零距离对接”[14]。四是伦理上。学者们深深担忧大数据带来的个人隐私暴露、公平正义亵渎以及“唯数据主义”伦理危机[15],不过,学术界对大数据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后的治理困境研究不多。
3.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
将大数据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后,学术界对二者融合路径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聚焦于思维转变、范式重构、技术实现和大数据治理等方面。一是思维转变。树立大数据思维,要注意“在矛盾变化中寻找因果性、在偶然现象中寻找必然性、在可能空间中寻找现实性、在系统数据中寻找相关性”[16];“大数据”是数据对象、技术与应用三者的统一,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技术”“价值观”和“方法论”[17]。二是范式重构。从研究范式来说,大数据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全样本”数据分析和整体性“精准描述”,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向思辨与实证相融合的方向转变[14],进而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从实践范式来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与大数据的融合,提升主体素质、受教育者的全方位概览、教育者视域数据化及主体间对话互动等[18]。三是技术实现。学术界对二者融合的技术路径讨论较多,归结起来就是“建设新队伍,构建新平台,建立新规范”[12]。四是大数据治理。加强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治理是形势所逼,有学者提出要完善大数据收集、公布、传播和使用的法律法规[19],解决信息安全、伦理、规范等难题。但是,大数据治理的效果研究较少。
4.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定位
重视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20]。学术界在探讨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能、困境和路径后,着重思考了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体系中承担的角色,为此,学术界做了大量研究,为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开阔了新的天地。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本质、规律和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学术界透过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破解,更加准确描述了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1)大数据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重要场域
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最基本概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说,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内容、形态、平台、时空、方法、模式和途径的“全方位和根本性”的系统渗透带来的变革[21]。其所形成的大数据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范畴在大数据这一特定概念下的表现形式,大数据“并没有从根本上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之谜”[22]。使大数据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外在表现形式的则是其认识功能、方法功能和建构功能。从认识功能来看,大数据认识论是发现、理解、把握、运用大数据的基础,是实事求“或是”的范式[23]。就方法功能而言,是数据化的整体思维、兼容性的多样思维、现象性的关联思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24]。从建构功能来说,大数据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传播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化后共性关系、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的纽带[25]。在此,我们尤其要注意在普遍认为大数据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手段时,避免本末倒置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大数据开展研究。
(2)大数据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问题[26]。人类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是基于“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获得的理论形态[27]。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形态,是在数据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28]。学术界普遍关注大数据带来的伦理、隐私、意识、失范等问题冲击着大数据这一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方法论的效用发挥。大数据为实时掌握社会意识变化成为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者提供实时响应,也能根据大数据的信息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29],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同。一方面,大数据为人们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时能正确处理其阶级性和科学性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大数据作为被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掌握的一种技术和思维,具有科学理论存在的不变性,这种科学的方法论极大提升了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能力。
(3)大数据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基础
将世界看作信息与数据的海洋,是一种可以渗透到所有生活领域的世界观[30]。大数据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和观念转变、载体变化、手段和方法变革,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成为一种“必然的生成逻辑”[31]。一般认为,大数据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基础。大数据以相关性分析为路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基础和补充[32]。“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的“样本=总体”“允许不精确”和关注“相关关系”的特征,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生“革命性转变”[33]。大数据呈现思想意识与行为已无技术障碍,思想政治教育会更加自觉地规范大数据下人的日常行为。大量的正反实证案例说明,人们在运用大数据的过程中促进了大数据思维的不断完善。学者普遍在运用大数据解决“有效知”“如何行”“是否行”的“知行转化”考虑较多,避免行为落后于思想、思想偏离于行为。很遗憾的是,学者普遍讨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大数据素养,并将其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素质[14]。大数据无论如何嵌入,只是作为帮助人们进一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工具和基础。
(4)大数据标识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的新起点
尽管学术界对大数据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不多,但是对大数据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研究颇多。大数据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数据自身具备的技术特征带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库加速扩充、预测功能显著提升、主客体地位彰显平等性、思维视阈不断拓展[13]。大数据还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边界,大数据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外界各要素的双向互动更为频繁;大数据的引入更加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的主体性,而不是“数据”的主体性。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可以借助状态数据的反馈信息进行精准在线负反馈调控,从而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34]。无论从社会需要还是主体需求,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变化构成了大数据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的新起点。学者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变化正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变化的进程出发的。
综合学术界对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将大数据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已无技术障碍,让“数据说话”的研究方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数据思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模式,二者的融合既是大数据思维、大数据科学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下拓展了大数据的应用价值。融入大数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体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存在意义、发展方向、地位确定的价值体现。但是,学术界在研究二者的融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方法上侧重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多变性和内容海量性中寻找规律,缺少人、机、物的融合共性的寻求,导致三者间系统研究的匮乏。在研究层次上基本围绕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联性的应用研究,缺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将其上升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宏观视野乏力。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用大数据思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仍然局限于“大数据”的技术视野,紧跟技术日新月异步子滞后,缺乏“因时而进”的动力。在存在方式上普遍主动将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缺乏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程中哲学自觉的反思和尝试。
三、研究的转型深化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迅猛,这既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正在发生的剧烈变化,也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自觉。随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云计算、区块链等科技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难于预测,大数据正加速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为了积极主动应对这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围绕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下的大数据治理水平,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索在有些领域正在发生转型和深化。
1.从聚焦大数据向系统研究转变
梳理学术界对大数据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较明显地看到基本是停留于大数据本身,学者们从分析大数据的特征、作用、价值、缺陷、发展方向出发,向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移植,缺乏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研究,并且缺乏对相关理论的整合导致研究的碎片化,使人难于直观判断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何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外在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从来不是其中某一个子系统的独立事件,而是具有相关性。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其理论体系的变化并非仅仅是实践意义上的主客体、内容、方法、途径的外在呈现,其根本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本质、规律和价值等基本理论的影响。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是从“一”到“多”、从“点”到“面”的过程,尽管当前大量的文献研究是弥散式、多点开花的,这些量变也会导致质变,但是这个嬗变过程可能是漫长的,这与现实的需求不相适应,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社会转型期的呈现。基于系统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质上是方法论的问题,大数据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引起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化是系统性的。因而,对大数据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要有系统思维。
2.从应用研究向学科发展研究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处于开拓发展的系统化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本质、规律、价值的深入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相向而行,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时代使命。随着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的不断推进,“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应运而生。“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抑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研究方向?这可能会掀起学术界的争鸣。仁者见仁,无论结果如何,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评价学科是否在发展,一要看其是否解决了重大现实问题,二要看其自身理论有多大发展、多少创新。显然,学术界卓有成效的应用研究成果为解决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影响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很好借鉴。但是,这对学科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如何形成制度化、可操作的案例示范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还有一段路要走。当然,更核心的问题是,理论发展才刚刚起步,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任重道远。
3.从着眼大数据向拥抱“新时代”转变
“大数据”是个自然科学术语,当前的研究基本是从技术的角度开展。即使是“大数据理念”“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文化”均是以深刻认识和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前提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具有政治属性,将“大数据”这一自然科学概念引入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并非不可能,这里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将“大数据”概念注入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大数据是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将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置于新时代的背景是解决上述矛盾的钥匙。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依赖于国家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大数据的社会环境是时代发展的特征,它使思想政治教育视野更趋开放、途径更趋多元、效果更趋实效,大数据的有效应用促使社会治理更趋和谐、个人发展更趋全面,这种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的实效性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可以说,大数据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缩影。在理论研究中,跳出“大数据”的狭窄视野,将大数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置于“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可能更易深入探讨“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4.从实践自觉向哲学自觉转变
大数据时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条件环境和网络环境的时代特征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对大数据的研究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实践,不断形成的研究成果使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相向而行。但是,大数据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往往容易进入经验思维、直觉思维的窠臼,缺乏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即哲学思维)。从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缺陷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朝前发展的阻力。尽管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科学的实践形式,但也是思想意识的高度概括。一般的判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复杂性、整体性、系统性相应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依赖于哲学视野、哲学思维的哲学自觉[35]。大数据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自觉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在认识、理解、接受并自觉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以哲学视野、哲学思维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数据,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解释大数据现象,养成“大数据思维”,形成整体性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最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自觉,使人们更加系统地把握大数据这一新生事物的背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因而,从加快推进大数据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的角度来说,未来的理论研究须有哲学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