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生活的境遇及教育引导

2020-07-13

关键词:闲暇居家疫情

邹 太 龙

(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大规模肺炎疫情给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带来了严重影响和巨大冲击,教育系统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由于此次疫情波及范围广、传染风险大、持续周期长,当前防控工作正处于“最是吃紧”的攻坚阶段,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能有丝毫松懈。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抗击疫情的大局下,教育部积极响应中央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各地大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推迟开学”[1]的指示精神和疫情防控的最新要求,发布通知明确规定,疫情期间学生未经学校批准不得提前返校,在家不外出、不聚会、不举办和参加集中性活动,各级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2]

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在校生2.76亿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超过2 831万人。[3]由此可见,此次疫情直接导致的教育后果就是如此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将在一段时期内面临“难以返校、居家待学”的真实境遇,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如何对大学生加强闲暇时间的合理利用和居家生活的教育引导,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积极回应教育部指示精神的题中之义。鉴于此,本文拟就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度过一个健康、文明和充实的居家生活提出几点刍荛之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些不成熟的观点难免挂一漏万,还请读者体谅和方家赐教。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生活的境遇

为了切合实际、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教育引导,有一项前提性的基础工作必须完成,那就是摸清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生活的真实境遇。因为是特殊时期,笔者不得不选择方便快捷的网上调查作为权宜之计,期望能够管中窥豹,尽快获得大学生居家生活的概貌,这

难免会在样本代表性、论据准确性和结论推广性等方面存有缺憾,还请读者见谅。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以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2个教学班选课学生999人为调查样本,于2020年2月15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以作业的形式向其发放两个开放式题目:(1)请用3个词语形容一下疫情期间你的居家生活;(2)疫情期间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并要求学生在20日之前完成回答,然后由各班学委将数据汇总反馈给笔者,最后共得到966份问卷,整体回收率为96.7%,具体情况详见表1。之后,笔者借助“语料库在线”的词频统计软件分别对这966份答案进行初步分析,手工合并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表达项,如无聊和无所事事、担心和害怕、枯燥和乏味、游戏和娱乐、运动和打球等,再按照出现次数由高到低(前十名)排列,详见表2和表3。最后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提炼出大学生居家生活的共性特征和实际情况。

表1 调查数据基本情况

表2 问题1统计情况

从表2和表3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的居家生活虽然有表现较好的方面,比如:生活方式还算多元,在不少学生的居家活动中,学习、做家务、关注疫情、运动锻炼、陪伴家人占据较大比例,其心理处于一种充实和愉快的状态;有些学生十分关注疫情,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学生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返回校园学习生活。但是,大学生居家生活的整体质量不容乐观,甚至在某些方面令人堪忧,出现了一些影响其身心发展的不健康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居家活动的结构欠缺合理性。在疫情的影响下,闭门不出是这个假期广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宅”的群体特点因此表现得异常明显,这也致使大学生的居家活动在内容结构上失去平衡,缺乏合理性。表3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大学生居家活动的种类比较多样,涉及学习、游戏、追剧、健身、做家务、陪伴家人等多个方面,但各种活动之间的比例悬殊较大。在前十位的居家活动中,除了学习(76.4%)之外,玩手机、看电影电视、吃饭睡觉、打游戏的比例分别为66.9%、51.4%、46.2%和37.5%,位于排行榜前五强。而学习之所以高居榜首,主要是因为各大高校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要求,学生每天都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那么,和排名后五位的居家活动相比就不难发现,“静”有余而“动”不足是大学生居家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在合并相近项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用一动不动、懒散、懒惰、邋遢、躺着、长胖、肥胖等词语来形容其居家生活。从表3还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的居家活动以消遣娱乐为主,文化品位不高,缺乏比较科学健康的活动方式,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居家活动的结构欠缺合理性,亟需进行教育引导和改进优化。

表3 问题2统计情况

2.闲暇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闲暇时间指的是能够按照自身意愿进行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自由是人的本质,而闲暇的本质在于生命活动的自由,闲暇与人的本质通过自由而得以相融相通。闲暇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宏观层面,闲暇有利于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在微观层面,闲暇把人从迫于生计的劳动时间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大学生而言,闲暇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为充裕的闲暇时间为其缓解压力、开拓视野、发展兴趣、释放潜能、探索未知等提供了前提条件,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意义非凡。[4]

疫情期间,可自由支配和自主管理的时间在大学生的居家生活中占据了较大比重,调查中有36.2%的学生用清闲、悠闲、自由、闲适等词来形容居家生活,还有44.3%的学生用无聊、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等词来描述,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在对闲暇时间的价值认识与合理利用上存在一些问题。表2的数据显示,居家生活感到充实的学生比例仅占24.3%,而感到无聊、枯燥和懒散的高达72.1%,由此可见闲暇时间的空虚化问题比较严重,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不足,闲暇时间的安排和享受处于一种盲目和自流的状态,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光。观察表3还可以发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看似比较丰富多元,实际上却呈现出单一化和空洞化的趋势,集中体现为闲暇时间的网络化特点非常突出,闲暇缺乏愉悦感和充实感。虽然网络原本就是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5],但在疫情期间,网络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更是造成了全面而深刻的冲击,玩手机、看电影电视、打游戏和进行网络社交的学生比例分别为66.9%、51.4%、37.5%和9.8%,而像做家务、居家运动、陪伴家人的比例相对较小。总之,正确的闲暇观念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闲暇时间安排不合理、闲暇活动内容品味较低,是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生活凸现出来的共性特征。

3.线上生活和线下生活比例失衡。自数字化大师尼葛洛庞帝提出“数字化生存”概念以来,国内外学界创生了很多词汇来形容伴随计算机、移动手机和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譬如,美国未来学家唐·泰普斯科特1997年提出的“网络一代”或“N世代”(Net Generation)[6],著名教育游戏专家马克·普伦斯基2001年首次提出的“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7],英国学者伊恩·罗兰德斯等人提出的“谷歌一代”(Google Generation)[8]。从年龄上看,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世纪之交出生的青年,他们从小就成长和沉浸于网络迅速普及的环境中,属于不折不扣的“网世代”,高度自觉的网络生活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群像。

糟糕的是,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不能外出,活动的空间、方式都受到限制,各种网课蜂拥而至,更加剧了他们的网上虚拟生活,导致线上生活和线下生活的比例严重失衡。表3数据显示,除了学习和吃饭睡觉外,居家活动排名前五的是玩手机、看电影电视和打游戏,占比分别高达66.9%、51.4%和37.5%,这还不包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社交(9.8%)和关注疫情。相比之下,像做家务(33.6%)、运动锻炼(19.4%)和陪伴家人(17.4%)这类线下活动则人数较少,二者的比例很不协调。过度沉湎于网上生活,已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有不少学生反应,频繁而长时间地玩手机,不仅会出现眼睛干涩、恶心作呕、头昏目眩等症状,还会滋生网络依赖症,陷入无“网”不欢、无聊烦躁的病态生活。而熬夜追剧、看电影和小说,也打乱了正常作息时间,影响了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此外,过多的线上生活可能造成家人间疏于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亲子间容易出现隔阂、摩擦甚至冲突,破坏亲子关系。

4.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相应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反应。作为一次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肺炎疫情扰乱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居家不能外出成为他们必须接受的现实。在疫情防控的前期,他们还可以安心愉悦地享受盼望已久的寒假春节,心理上基本还不会出现严重不适,但随着时间推移,延期开学造成的加长版假期也让大学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开始浮现,并呈现出愈发普遍和严重的趋势。从表2可以看出,感到居家生活“无聊”的学生人数高居榜首,比例高达44.3%,还有36.2%和15.7%的学生分别用“枯燥”和“担心”来形容疫情期间的居家生活,“足不出户”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空间大小和活动范围都会影响人的心理情绪,空间越开阔,舒适感越强;相反,空间越狭小,则容易滋生幽闭恐惧症,比如在电梯的轿厢里、狭窄的机舱中,就会产生危机感和害怕情绪。疫情期间,大学生的活动范围缩小,“宅”成为一种常态,难免百感交集,单调乏味、颓废懒散、焦虑不安、百无聊赖、担惊受怕、伤心难过等负面情绪就会时常涌上心田。另外,突发性灾害让学生经历了巨大的恐惧心理过程,其本身就足以令人缺乏安全感[9],轻者会产生带入性心理创伤,重者甚至会造成应激障碍。大学生时刻关注疫情信息,其情绪很容易被疫情的形势变化所左右,出现郁闷悲伤、胡思乱想等消极情绪。还需注意的是,从表2和表3的比较中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居家活动的内容也存在比较密切的关联,打游戏、玩手机、看电影电视等过多的线上活动也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加强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生活的教育引导

由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规模疫情对大学生的居家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们的居家生活整体上差强人意,甚至在某些方面令人堪忧,居家生活的质量和闲暇时间的利用状况亟待改善。闲暇时间失控和居家生活的放任自流,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产生不可小觑的消极作用。所以,教育工作者亟须加强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生活和闲暇时间的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闲暇的教育价值,培养科学的闲暇观念,提高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保持一种科学健康、文明充实的居家生活状态。

1.正确响应“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指示精神。作为本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的一部分,教育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政策初衷在于配合稳定大局和保障正常教学秩序。[10]为应对大规模疫情时期的上学难题,有学者率先提出了全媒体学习生态的实用解方,旨在利用技术赋能的全媒体学习环境摆脱“在家待学”之困境,突破面对面授课的固定场地限制。[11]全媒体将新兴媒体的优势和传统媒体的功用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域、全员、全息、全时的优良环境,确实为“不停教、不停学”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但是,教师应该有自身的定力和坚守,不宜被所谓的流行做法牵着鼻子走,要正确理解其科学内涵,万万不可将“教”和“学”简单窄化理解为书本知识,以“不停教、不停学”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旨归不应停留于知识人的培养,而应注重道德人的培育,尤其是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那么,教师不妨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将其视为一部鲜活而深刻的思政教科书,引导大学生反思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构建一种“存在而非占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生态文明观,可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审视重大疫情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还可以疫情抗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英雄人物为切口开展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等。此外,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正好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契机,教师应当避免一刀切的线上教学和一窝蜂的录播网课,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指导下,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和真实需要进行差异化指导。况且,引导学生多陪陪家人、多静心思考、多做做家务、多阅读纸质书刊,这也符合“停课不停学”的内在要求和本真要义。

2.凝聚家校合作共育的教育合力。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发生了倒转乾坤式的位移,家庭代替学校成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与之相应,家长的教育责任和作用更加直接和凸显。学校在切实履行好相应教育职责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调动家庭的积极性和家长的主体性[12],指导广大家长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居家学习和生活中来,做好家校共育,凝聚教育合力。学校一要指导家长对学生的居家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在学习、娱乐、运动和休息之间保持适当平衡,尤其要控制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的线上生活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二要指导家长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监督者,家长要当好孩子的“先生”,自己首先要做好“学生”,树立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知识文化水平,为学生的居家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条件。此外,由于大学生的自律能力还有限,居家学习不具备教师面授的督促效力,所以家长还要负责监督规划的落实情况。三要指导家长成为学生居家学习和生活的榜样,常言所说的“正人先正己”“言教不如身教”就是这个道理,家长要以身作则,保持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否则,言行分离的双重标准会导致亲子间因相互责善而产生隔阂、伤害亲情。[13]

3.构建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现代教育不再是私塾时期的个体劳动,合作性、协同性和集体性是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有利于充分调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切实保障教育效果。[14]事实上,学生的心智成长和品德提升不可能是某个教师的功劳,而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受此次疫情的影响,学生居家时间较长,活动空间逼仄,成了名副其实的宅群体,很容易滋生身体、心理、情绪、思想、学习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学生地域分布零散,家庭来源地差异很大,所在区域疫情形势也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又千差万别,这些客观情况都极大地增加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挑战性,单凭某个教师的一己之力实难胜任。所以,相关学校应该构建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尽快成立疫情期间学生问题协同服务中心,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业务特长的教育工作者(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等)聚集起来,营造一种合作型文化氛围,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共同破解难题。比如,汇聚多方力量和集体智慧为学生编写方便实用的“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生活指南”。

4.共同开展丰富多样的居家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教师要指导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居家活动,改变以消遣娱乐为主的不合理结构,避免居家活动的单一化、肤浅化和空虚化,切实提高假期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多元化的居家活动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是通过打扫卫生、房间消毒、整理内务、习惯养成等参与到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来,增强大学生科学防疫和劳动光荣的意识;二是有计划地和父母一起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在家长的陪同下阅读经典作品,积淀文化素养,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实现亲子间的观点共享、精神共振和人格共赏[15];三是克服疫情期间场地、器材等资源限制,探索适合家庭环境的亲子健身运动,进行科学、适度的体育锻炼,活跃家庭气氛,增强免疫能力;四是指导学生和家长一道开展亲子游戏活动,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开发多种手工和玩具,这不仅解决了疫情期间游戏产品难以购买的问题,还可以变废为宝,无形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可以借此机会增加亲子互动,改善亲子关系。

5.多渠道动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此次疫情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为广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引导和服务,其中尤其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调适和干预,从而维护其心理平衡,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时下,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已经较长时间居家防疫的学生依然不能返回校园,随着长时间不让出门,不少学生可能产生诸多的心理不适:宅家时间太长,学生容易滋生空虚无聊、烦躁郁闷等消极情绪,亲子摩擦和矛盾也随之不断涌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海量疫情信息可能让他们心生忧虑、紧张和害怕;持续关注疫情更有可能诱发他们产生带入性心理创伤。为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一是借助微信、QQ、短信、邮箱等线上渠道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推送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二是从生物学视角讲解和宣传肺炎的病因、传播机理和防护措施,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疫情;三是及时分享疫情抗击中的感人故事、高尚举动和中国力量,坚定学生战“疫”必赢的信心;四是坚持“分类引导、重点防治”的原则,对疫情严重地区的学生和平常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16];五是帮助学生选择真实可靠的权威观点和健康充实的居家生活方式,为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构筑牢固的心理防线。

行文至此,特别需要交待一下,由于严峻的疫情形势和当前学生令人堪忧的居家生活境遇,笔者秉持学者“仅仅应当关心人类不要停滞和倒退”[17]的使命感和道义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力求比较全面客观地掌握和分析学生居家生活的现状,并努力尝试从教育学视角提出可资借鉴的指导意见和行动参考,以期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教育学人的微薄之力。但因情势紧迫、资源调用(尤其是访谈样本的代表性)受限,难免文中的一些观点有待商榷,个别论据不够准确,部分表述值得推敲,和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还有差距,还请读者体谅、指正。

猜你喜欢

闲暇居家疫情
战疫情
人在何时最清醒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staycation居家假期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微生高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