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0-07-13叶城均浙江财经大学

消费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团委高校学生社团

叶城均 浙江财经大学

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模式的发展历程

高校学生社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根据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在高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团体。学生社团的历史由来已久,最远可追溯到我国现代大学建立之初。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退学学生成立的“爱国学社”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史上第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成立的社团,1904年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学生社团,这一时期的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功能是集合志士、凝聚人心、革命救国。随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分别经历了动荡发展阶段(1919-1949)、萎缩停滞阶段(1949-1975)和全面复苏阶段(1975-),尤其是20世纪90代以来,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与社团规模快速增长。

随着高等院校扩招后在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学生社团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纷纷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如20世纪90年代,浙江出台的《浙江省高等学校社团管理办法》中明确,学生社团的管理由党委宣传部门或团委负责。2001年上海、江苏分别出台的《上海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江苏省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高校团委是学生社团的直接管理部门。这些管理办法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也为各高校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2000年以来,高校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学生社团的数量成倍增加,也促进了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的改变,其演化路径大致可分为:高校团委直接管理学生社团阶段,校学生会设立社团部或社团管理部管理阶段,高校团委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或学生社团理事会管理阶段。各地、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水平不一,管理模式多元。2005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正式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明确允许和鼓励高校成立社团联合会。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进入快车道模式,不少高校还呈现出“百团大战”、“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和火热局面,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与日俱增,一些高校甚至出现了因学生社团联合会发展迅速,与学生会并肩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一体两翼”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这一阶段是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清华大学学生社团数量2010年为120余家,2013年增至180家,2017年进一步增加到251家,会员总数超3.3万人次。这一时期,高校跨校院学生社团及相关活动亦十分活跃。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实施,团中央吹响了共青团改革的号角,2016年《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纷纷出台,强调要构建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即在高校党委领导下,高校团委为核心和枢纽,学生会组织为第一层主体组织,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第二层延伸,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团委履行本校学生社团工作的主要管理职能,加强对社团的组织建设和领导。2020年初,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印发《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强调在高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开展学生社团工作,首次提出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由党委学生工作部门牵头组织成立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评议委员会,负责对学生社团注册登记及年审进行评议审议,同时还要求高校团委成立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将已成立的学生社团联合会功能并入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应当说,经过近4年实践探索后修订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重构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体系,极大地加强了党的领导,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把稳了方向,也为高校落实落细学生社团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对进一步规范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深化高校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积极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虽然《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为广大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社团管理提供了上位法依据,但现实中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层次不一,水平各异,社团管理体系上既存在诸多历史因素造成的短板和不足,也有自身改革力度不足亟需解决的桎梏和难点。一般而言,有如下一些:

(一)政治引领着力不够,兴趣爱好凝聚为主

在“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中,学生社团属于第二层级的延伸,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政治性要求不如对学生会组织那么强,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中,高校学生社团被定义为“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而按照具体分类而言,思想政治类学生社团数量最少,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数量最多,会员人数占绝大多数。此外,从活动频率上来看,思想政治类学生社团活动频次较低,一方面该类社团组织活动门槛相对较高,另一方面该类活动对学生吸引力相对有限;反观活动频次较高的,是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及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较为容易得到学科、院系在师资、场地甚至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文化体育类和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活动的受众相对更多,活动门槛相对更低,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和关注。现实中,部分学生社团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团支部),但支部在政治理论学习和社团重大事项研究决策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有些支部形同虚设。此外,高校对学生社团主要负责人的任职条件也没有对主要学生干部那般严格,在学生社团换届指导上着力也不够,更多的以学生是否有能力做好社团事务性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候选人的政治立场,学习成绩等方面要素。

(二)学生社团数量巨大,学生干部队伍庞大

不少高校在校生人数早已破万,还有两个及以上的校区,学生社团数量达100-300个。这类高校,从事学生社团工作的学生干部队伍相应变得庞大。不少高校实行的是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校级社团与学院团委-院学生社团管理中心-院级社团双轨制的管理模式,仅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学生干部就超过100人,有些甚至近300人。可以说,学生社团数量的快速增加繁荣了校园文化生活,也带来管理的困境,高校不得不以增加学生干部队伍的方式来应对学生社团的快速发展。尽管学生干部队伍规模增加,学生社团的上级管理组织内设部门不断扩充,但学生社团活动并非常态化的,而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对管理者而言,也将面临管理工作强度有强弱之分,工作阶段有忙闲之别。这会让部分学生干部在一定的时间内工作量不均衡,出现简单重复性工作多,创新性工作少,有些人甚至无所事事,仅为了个人利益而加入学生干部队伍,其思想认识、行为范式甚至拉低了普通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知,成为了反面教材。

(三)校院两级力量不均,管理效果良莠不齐

采用二级管理模式的高校,往往学生社团也按一定的规则划分为校级社团和院级社团,学校团委通过学生社团联合会对校级学生社团进行日常管理,学院团委通过学生社团管理中心(社团联合会)对院级社团进行日常管理。各学院专业学科不同,师资力量、学生人数等差异较大,投入到学生社团管理上的精力和资源也大不相同。在同一校区内,这种差异化会显得格外明显,不少学院因资源不够,投入不足,社团管理力量较弱,学生社团注册、登记、考核流于形式,学生社团活动较少,氛围死气沉沉,有些甚至名存实亡,还存在不断有学生社团注销、解散,又不断有新社团注册成立周而往复的怪圈,社团文化传承不足。学生参与这样的社团收获感较低,加入时积极,退出时踊跃或成为一种真实的写照。

(四)指导部门权责不清,专业指导成效迥异

学生社团注册和管理需要挂靠一到两个单位这一做法推行了较长时间,但执行情况差异较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社团指导部门权责清单尚未厘清,更大程度上依赖指导教师个体。指导教师在岗聘期间流动到哪个部门(学院),学生社团的指导单位就更换成哪个部门(学院),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些指导单位不愿意因此增加工作量,即便挂牌也是指而不导,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更是流于形式,甚至从不支持和参与,也不鼓励部门(学院)教职工积极参与,认为这分散了聚焦主业的关注度。有些指导单位愿意指导学生社团,但往往把指导的学生社团视为本单位的“私产”,学校团委过问不得,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不得,完全按照本部门(学院)的工作或想法来开展活动,因为拥有相关的专业资源或经费资源,学生社团最终也彻底听从于指导单位,甚至在企业、社会机构及个人冠名、赞助等方面,无视学校相关管理规定,造成不良影响。部分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数年从未更换,相关老师也仅是挂名,基本不参与相关业务指导,也不关心学生社团发展;有些学生社团甚至直接聘请校外人士担任指导教师,在资质审核方面不严格把关,存在较大隐患。

(五)活动经费支持不足,校外资助情形常见

部分高校在年度预算中并未将学生社团活动经费单列,仅是在整体学生活动经费中打包使用,造成学生社团活动常常要跟团委直属部门、学生会间“竞争”,在同等情况下,团委和学生会获得经费和支持的几率更大。学生社团只能转而面向社会需求资助,这其中存在较大隐患。一是学生与企业、社会机构甚至个人谈赞助时,大多缺少学校的支持和老师的指导,对于程度的把握上拿捏不是很好,哪些赞助可以进校园,商家提出的宣传诉求是否合适在校园中推广等往往成为校园文化宣传里的槽点,学校管理方稍有不慎,就会有不适宜在校园中推广的文宣进场。二是部分学生社团针对入会会员收取会费来支撑学生社团发展,对会费如何使用,其决策机制,钱账分离,资金监管等可能都不是很到位,入会会员也不是很清楚会费花到哪里去了,久而久之,一些学生社团的会费成为了学生社团主要负责人把控的“小金库”。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经过近四年的试点和探索,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要秉承高校学生社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重要载体这一使命,顺应新时代,把握新形势,不断加强政治引领,健全遴选机制,加强管理力度,明确权责清单,落实经费保障,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切实肩负起三全育人的使命和职责。

(一)加强政治引领,推进党的领导具体化

不论从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要求还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办法》来看,始终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都是最终和最高要求,这也是高校学生社团的性质所决定的。高校学生社团的基本任务中包含了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因此加强学生社团的政治引领,在条件具备的学生社团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承担政治理论学习、研究社团重要事项等职责不应再虚化,而是需要具体而清晰的落实。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门牵头成立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评议委员会,定期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排查工作,切实承担起学生社团建设发展、统筹管理的职责,既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二)健全遴选机制,推进学生干部骨干化

学生社团负责人是学生社团发展的骨干与核心,承担着学生社团日常工作开展,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选好配强学生骨干非常关键。进一步健全遴选机制,考核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担任学生社团负责人是重中之重。一是要充分考察学生社团负责人候选人的政治立场、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是否符合要求。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自我推荐、组织推荐,公开选举,考核公示、审核批准等流程,做到程序规范,结果有效,学生拥护,学校认可。三是要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培养,减少学生干部数量,提升学生干部素质,通过“青马工程”、专项培训、社会实践等全面打造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四是要强化学生社团骨干评价激励机制,注重全面客观,科学有效,既要强调政治性,也要重视专业性,引导学生社团骨干全心全意为社团发展服务,为学生社团成员成长助力,在社团工作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加强管理力度,推进管理机制科学化

高校团委应进一步增强学生社团管理力量,有效推进学生社团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一是要明确管理主体,高校团委成立直属的学生社团管理部门,与原有的学生社团联合会进行有机融合,厘清职责。该部门应承担更多的思想引领,党建带团建,社团注册登记年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与考核等工作,落实好学生社团建设管理评议委员会日常工作,做好社团建设管理的具体事务;学生社团联合会应在团委指导下引导学生社团做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确保三自管理不走样,不变形。二是要充分依托学生社团全体成员大会制度,审议好学生社团章程,按章办事,审议好学生社团工作报告,依计行事,并对学生社团日常工作进行监督,确保社团执行机构和负责人切实履职,为社团建设发展服务,为社团会员成长服务。

(四)明确权责清单,推进专业指导精细化

指导单位对于学生社团发展尤为重要,要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管理,抓好指导单位必不可少。一是要明确范围对象,业务指导单位原则上在校内选择,如与学生社团业务相关度较高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各学院及科研院所,既可以有效实施三全育人,也更加规范和可靠。二是要厘清权责清单,业务指导单位要承担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主体责任,负责学生社团日常活动的监督指导和学生会员的教育管理,同理,该业务指导单位也应被赋予对学生社团考核管理、指导教师工作评价的权力。三是要精细指导,在确定业务指导单位,明确指导教师后,可根据学生社团工作实际需要,在校内其他部门或学院再选聘1位工作相关性高,业务能力强的教职员工担任指导教师,更好地盘活校内优质资源,更好地给予学生社团指导和帮助,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五)落实经费保障,推进社团活动正常化

从制度上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是促进社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应将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纳入高校团委年度预算中并单列,实行专款专用。另一方面,还应从激励的角度设计好学生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或换算的制度,充分承认教职员工对学生社团工作的付出,提高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社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这也能从源头上杜绝学生社团随意在社会上寻求赞助和支持的可能性,同时还能对全体学生社团会员免去会费,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让学生社团更专注于自身主业,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团委高校学生社团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团委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关于如何做好企业团委工作的思索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医院团委工作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