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高校异地办学的办学模式变革研究
——以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为例

2020-07-13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20年6期
关键词:林业大学专任教师淮安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10037)

本科高校异地办学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近十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地高校纷纷在异地兴办新校区。此前已有相关文献对异地办学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研究,杨东霞等(2007)提出校名和所发文凭相同只是表面的统一,只有在管理理念、办学长远目标等深层次上达到一致才是真正的和谐;许建飞(2009)认为校本部对新校区的短期经济利益回报期望,使得新校区起步艰难;王小虎等(2013)认为异地校区没有经历过岁月的沉淀,不能真正传承大学精神;南文化(2015)提出新校区普遍存在教学设施欠缺、办学成本高、师生交流匮乏、学生素质不理想等问题;林泉富(2017)认为学生对于新校区的认同度还不够,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参与度不高;丁衬衬等(2018)对新校区能否吸引、留住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任教提出质疑,且新校区普遍存在教学质量监控问题。

本文利用SWOT分析对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办学模式变革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其从2017年的“4+0”办学模式到2018年“2+2”办学模式的变革原因,并对变革结果进行评估及提出建议,以便为其他高校异地办学提供参考。

一、办学模式转变历程

1999年,南京林业大学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在校区内设置了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南方学院。2010年由江苏省教育厅提议,南京林业大学将南方学院移至淮安,南方学院实行“2+2”办学模式,即一、二年级学生在淮安校区学习,三、四年级学生在南京本部学习的办学模式。2017年,在原南方学院的基础上成立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在江苏省内实行本一批次招生,办学模式为“4+0”,即招收学生四年都在淮安学习,原南方学院停止招生。2018年,办学模式由“4+0”变为“2+2”,即前两年在淮安学习,后两年前往南京本部,同时2017级学生也按“2+2”模式大三前往南京本部学习。

二、SWOT分析

1.优势

(1)缓解师资队伍建设压力

“4+0”模式下,专任教师需求量很大,但通过2017年教师招聘情况来看,专任教师引进难度较大,短时间内无法满足4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需要的教师数量;“2+2”模式下,依托本部丰富的教师资源,淮安校区专任教师需求量减小,只需引进或补充一部分专业教师即可,且专任教师多定位为教学型,师资队伍建设难度降低,部分专任教师的增加可通过降低学历要求的途径实现。

(2)解决教学基础设施缺口问题

“4+0”模式下,科研、教学发展所需的实验室空间资源和仪器设备有巨大缺口,且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弥补,难度较大;“2+2”模式下,缺少设备的压力将由南京本部承担,淮安校区主要服务于一、二年级基础课程教学,对实验室资源和仪器设备需求较小,现有的设备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3)缓解筹资压力

“4+0”模式下,无论是师资引进还是基础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现有新增贷款严控的政策背景下办学筹资压力较大,仅靠学校现有的收入不仅无法满足要求,甚至还会影响到南京校区的正常发展计划;“2+2”模式下,依托南京校区现有师资和基础设施,淮安校区资金投入明显减少,有利于缓解南京林业大学财政压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引进高水平师资而非基础建设上来。

(4)校区吸引力增强

“2+2”模式下,学生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学制后两年,学生在南京校区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南京的就业资源,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就业培训机会更多,有利于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5)办学模式成熟

“2+2”两地办学模式在南方学院时期就已实施,并成为南方学院与其他同等院校相比的一大办学特色和优势,相比之下,“4+0”办学模式必须重新探索,虽然有其他高校异地办学的经验借鉴,但毕竟不如“2+2”模式成熟。

2.劣势

(1)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

“2+2”模式下,专任教师定位是教学型,教学任务重,且多为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结合的机会少,教师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受到资源和科研条件约束,专任教师科研产出率低,离心力大,不仅很难引进优质的教师资源,且专任教师离职可能性升高。

(2)资源利用率不足

“2+2”模式下,受限于办学规模,招生人数有限,无法充分利用淮安校区已建成的学生宿舍、教室、食堂等基础设施资源,且后两年返回南京校区后,淮安校区学生会大量占用本部已相当紧张的宿舍资源。

(3)校区未来发展受阻

按“4+0”模式淮安校区还要大量引进师资以及建设基础教学设施,“2+2”模式下则无需这么做,缓解了办学压力的同时也阻碍了淮安校区的发展,不利于淮安校区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提升。

3.机遇

(1)国家政策导向

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9月21日,首批“双一流”大学名单公布,南京林业大学入选。这是南京林业大学发展的重大机遇,而淮安校区作为南京林业大学新成立的校区,它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双一流”大学的名单并非固定,而是不断调整,实行“4+0”模式办学,在短期的投入和产出可能不成正比,从而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对未来的整体战略布局。

(2)江苏省本一批次计划数增多

近年来江苏省本一批次计划数呈上升趋势,考虑到江苏省作为教育大省,生源较好,“4+0”模式下,受限于淮安知名度欠佳,经济不发达等客观因素,很难招收优质生源,淮安校区2017年招生情况并不理想,且录取线与南京校区相差大,影响百强高校建设;“2+2”模式下,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百年老校的办学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办学实力的信任度明显提高,考生报考意愿明显增强,2018年淮安校区招生非常顺利,生源质量明显提高。

4.威胁

(1)政府角度

“2+2”办学模式与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建协议不一致,原定在淮安校区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计划推迟,必须争取淮安市政府对学校办学模式改变的理解与支持。

(2)学生角度

按“4+0”模式招收的2017级学生处境尴尬,从长远看,改为“2+2”模式对2017级学生有利,但是考虑到可能出现特殊情况,仍应充分了解学生意愿,做好沟通工作。

三、变革结果评估

从现有运行状态看,本次变革过度平稳且富有成效,达到了增加学生数量,提升生源质量的根本目的。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变革背后隐藏着的问题,从南京林业大学内部的角度看,短期内,这场变革有助于南京林业大学在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上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从长远角度分析,过度依赖南京校区成熟的办学条件,“2+2”模式下的淮安校区自身的发展必然会因为缺乏足够的教师数量以及不够完善的硬件设施而放缓脚步。除此之外,本次变革延缓了淮安市开展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程,从苏北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角度来说,本次变革的影响是消极的。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利用了SWOT分析模型对南京林业大学淮安校区办学模式变革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评价。笔者认为,这场变革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南京林业大学的变革管理告一段落,相反,淮安校区的变革只是为南京林业大学的整体变革打响了第一枪,而南京林业大学的变革,仅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下大学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缩影。新形势对高校人才培养范式提出了新需求,新的变革策略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双一流”大学建设使每个高等学府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场挑战中,谁能抓住时机,作出更合理的战略规划和变革管理,谁就能在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建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及时从这场变革中吸取经验教训,为进行下一场变革做好准备。

2.建议

本次变革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淮安校区在“4+0”模式下生源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最终采取了改变办学模式的方法来吸引生源。对此,笔者认为面向全国招生同样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办法。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江苏省近年来生源数量呈连续下降态势,因而在省内招生始终会面临线上数量不足的压力。淮安校区应该积极寻求在省外招生,以减轻招生压力,在省外招生也有利于凸显淮安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城市的区位优势,吸引外省的优秀生源。

猜你喜欢

林业大学专任教师淮安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更正
牟旭、李瑞益作品
“十三五”回顾系列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学业警示”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