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2020-07-13冯吟梅

大众文艺 2020年18期
关键词:灯会名录民歌

冯吟梅

(安徽省宿松县文化馆,安徽宿松县 246500)

宿松处在皖鄂赣三省交界,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地方,汉高祖四年(公元前184年)设立松兹侯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称宿松,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璀璨的乡土文化,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和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宿松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县自2006年开始,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于2014年成立了宿松县非遗保护中心。

一、非遗项目普查

近年来,我县开展过三次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通过三次普查,共普查出16大类别的37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均已进库并存档。2008年9月,县政府公布了首批县级名录共14项;2011年1月,县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县级名录共32项;2014年12月,县政府公布了第三批县级名录共5项。目前,我县有国家级非遗名录一项——《文南词》(2008年列入国家名录)。省级非遗名录共七项——《断丝弦锣鼓》(2008年列入省级名录)《小孤山传说》(2010年列入省级名录)《宿松民歌》《九井沟传说》《许岭灯会》(2014年列入省级名录)《程岭大鼓书》《宿松香芽制作技艺》(2017年列入省级名录)。县级非遗名录五十一项。

二、非遗项目申报

1.《文南词》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文词腔、文曲戏,有近300年的历史,早于采茶戏和黄梅戏。文南词的生成和发展,是以宿松为中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发展进而产生影响。文南词主要的流行区域在安徽的宿松、东至,湖北的黄梅、武穴,江西的九江等地。[1]文南词是从说唱、民歌和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文南词的声腔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走唱时期、坐唱时期、戏曲形成时期。走唱时期“一琴一鼓”“一男一女”,坐唱时期,一人击鼓坐唱,众人围鼓帮腔,戏曲形成时期是从“灯戏”开始的,这种形成常与灯会、庆典同时进行,所以叫“灯戏”,为了与黄梅戏区别又称期为“文词戏”。

2006年12月,经宿松县人民政府申报,“文南词”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2008年6月,文南词被国务院批准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宿松县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2.《断丝弦锣鼓》是流行于宿松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音乐演奏形式,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在宿松县已流传五百多年,是本县民间乐器演奏的艺术之花。断丝弦锣鼓起于明代,专为民间婚、丧、喜庆以及过年、出庙会、做清明、灯会游行时作前演奏,也为灯歌、灯舞伴奏,乐队阵容庞大,演奏气氛非常热烈,最盛时乐64个人的乐队称为正班,32个人的乐队称为半班。

2008年6月份,“断丝弦锣鼓”被申报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2月,“断丝弦锣鼓”成功申报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3.《小孤山传说》关于小孤山的许多极具神话色彩的优美传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小孤山来历的传说,又有与小孤山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说,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小姑与彭郎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颂扬了正义、勇敢、善良,鞭笞了封建、强暴、邪恶。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善良品质的追求,是宿松人民精神史和心灵史的真实记录,同时也见证了历史,不断演绎着文化。

2008年6月《小孤山传说》成功申报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5月,《小孤山传说》成功申报为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宿松民歌》是流传在安徽省宿松县境内民间歌曲的总称。独特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环境滋养了独具特色的宿松民歌。目前,经过县文化工作者搜集、整理的优秀民歌就有836首。这些都是流传久远、在民间广为传唱的民歌。

[2]宿松民歌在其长期流传中,显现出多方面的文化、历史价值。首先,它滋养了黄梅戏和文南词,从艺术根基上丰富了黄梅戏和文南词的音乐元素与声腔特色,活脱、柔美、“软”“嗲”乡土气息浓重。这里的民间曲调就直接促成了作为民间戏曲的黄梅戏与文南词的“出土”与成长。

2012年11月,《宿松民歌》成功申报为安庆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5月,《宿松民歌》成功申报为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许岭灯会》是流传于宿松县以许岭镇为中心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大型灯会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在宿松已经流传了四百余年。

根据记载,早在前清时期,许岭镇老百姓就有正月出灯的传统习惯。出灯的目的意义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美满。许岭灯会的种类汇集了剪纸、彩绘、杂技、民间竹编、脸谱、戏剧、民乐演奏、舞蹈、神话传说等很多种民间艺术,是综合性特别强的大型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其灯会项目主要有各类花灯、戏剧片段、民间杂技、歌舞表演、音乐鼓乐这五大类别。

2014年5月,《许岭灯会》成功申报为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九井沟传说》是关于宿松“十景”之一——九井沟的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故事。九井沟是个九井九传说的神秘之所,这些传说围绕九井沟活脱秀美的水而展开,既有九井沟和各景点的来历的传说,也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传说。

九井沟传说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它是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民俗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以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当地百姓的心灵史和精神史。

2014年5月,《九井沟传说》成功申报为安徽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宿松香芽茶》产于宿松县柳坪乡,是指清明节前后选采单芽或一芽一叶的鲜叶精制而成的绿茶。该茶外形美观、香气醇厚,滋味鲜爽甘甜,是绿茶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宿松香芽需传统手工制作才能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准,但手工制作成本高,难度大,产量低。随着茶叶机械化的发展,现代机械化茶叶生产已经成为主流,传统的香芽制作技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却因现代机械化的冲击而后继乏人,处于濒危境地,因此亟待保护。

2017年,《宿松香芽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程岭大鼓书》产生于程岭,属于一种民间曲艺,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而得名。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成为《程岭大鼓书》的表演形式。程岭大鼓书属于板腔结构体系的声腔,节奏和谐、唱腔委婉优美、内容褒忠斥奸、情感色彩鲜明。

一鼓一板道出人间百态,一腔一调唱出千古兴衰。三百多年来,程岭大鼓书如泊湖之水绵延不绝,述说着岁月的悠久,放射着人文的光辉,在民间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异彩!

2017年,《程岭大鼓书》成功申报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遗传承人情况

我县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即文南词国家级传承人余杞敏;省级传承人7人,即文南词省级传承人高荣生、断丝弦锣鼓省级传承人王景义、小孤山传说省级传承人李曙海、宿松民歌省级传承人司国庆、绿茶制作技艺(宿松香芽)省级传承人吴国振、许岭灯会省级传承人叶健飞、九井沟传说省级传承人黄旭春;市级传承人8人:即文南词2人,断丝弦锣鼓和小孤山传说传承人各3人;县级名录51个项目共212名传承人。

四、非遗展示、展演及媒体宣传

1.为了让民众更清晰系统地认识和了解我县优秀的非遗文化,兴建了非遗展厅将我县国家、省级非遗以图文、实物的方式向市民开放;

2.先后举办了《文南词》《宿松民歌》《断丝弦锣鼓》《许岭灯会》等非遗项目的展演,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乐园”等宣传演出活动。并选调优秀节目参加国家、省、市演出获得许多奖项,如文南词歌舞剧目《渔家乐》参加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获优秀节目奖、文南词传统剧目《王瞎子算命》参加安徽省第四届文化惠民消费季·好戏大家看展演、宿松民歌《驾竹排》参加第一届大别山歌会获三等奖、《农家最爱丰收花》参加安庆群文岗位大练兵获二等奖。

3.利用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如安徽日报、安庆日报、人民网、安徽电视台、安庆电视台等媒体曾多次报道我县非遗项目。2018年中央电视台戏剧栏目组来我县拍摄的文南词专题片《深闺倩影待人识》在中央电视台十一台戏曲频道播出。

五、编辑出版非遗图书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县非遗,2009年,编辑出版了《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宿松卷)》,该书共收录了七大类别的72个非遗项目;2010年,成功编辑了宿松文化系列丛书——《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资料汇编》,该书已收录16大类别的3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出版了《松兹遗韵》一书(上、下册);2018年,出版发行了《文南词》和《宿松民歌》非遗乡土读本,此书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主要向中小学生和爱好者发放。另《断丝弦锣鼓》和《九井沟传说》两乡土读本正在编辑之中,预计年底出版发行。

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挖掘普查工作量大,任务重,但经费紧张,没有专用交通工具,到边远乡村去普查工作难度大。

2.普查工作的专业性强,但专职工作人员少,特别是摄录、音像资料制作、记谱等人员相当匮乏,给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带来了一定难度。

七、下一步工作

1.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工作任务非常重,专业要求特别高,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专业队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因此,我县将通过人社局面向社会招聘专业对口的文化管理人员和专技人员。

2.加大经费投入。“非遗”普查的各项工作都需要大量经费投入。今后我们将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以缓解“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确保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3.加快产业化进程,以生产性保护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将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和产业项目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努力争取国家和社会各界的经费支持。

4.加强研究,探索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讨,编撰宿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进一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灯会名录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宋朝的灯会
太极拳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灯会
参展商名录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