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美学分析真人和AI主持的融合趋势
2020-07-12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
2018年11月7号,新华社与搜狗公司联合推出了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合成主播”,受众对此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而真人主播,也成为了与之相对比的对象,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人主播是否会被AI主播替代”的讨论和争议。也引起相关领域的一些思考:真人主播该如何提升不可替代性,扬长避短?同时,就技术美学角度分析:AI主持能否最终达到技术大师卡梅隆所提出的“被遗忘的技术”的程度?
一、介入技术美学——AI主播的不可替代性
(一)大数据库模式。现代社会,高科技作为一个完整的技术硬件系统介入了艺术的创作。技术突显,艺术依附。技术的介入,在绘画领域,可以使受众沉浸式欣赏梵高的星空画展,在电视艺术领域,可以使疫情期间应用4K移动设备即时直播。
那AI主播作为备受瞩目的科技创新形式,又为节目效果带来了哪些技术美?其实AI主播的应用并不仅仅是机械播报,读稿念字这样简单。AI主播的“机械播报”是可以达到365天每天24小时无间断播报的高科技水平,这是其不可替代性之一。此外,AI主播同时具有大数据库优势:我们可以设想AI主播在科技类节目中,也许并不逊色于真人主播,它可以做到搜集一切数据库资源,快速而精准的将资源库中相联系的所有相关知识准确传输,而这一点,真人主播通过积累可以做到,但是无法保证比AI主播全面。
(二)“小助手”和“智囊团”。湖北卫视曾推出一档名为《主播爱上广场舞》的节目,在节目录制现场,机器人“跳跳”更多的是承担活跃氛围,小助手的角色,“跳跳”能通过语音识别功能分析观众呼声的强弱,为主持人和猜评团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一些节目的问答环节,还有担任“小智囊”的AI主播机器人为观众献策,解惑,成为答题的最佳小伴侣。这些功能真人主播也能完成,但这同样只有AI主播来做,才更具有节目效果和意义。
二、真人主播的不可替代性
(一)应变救场——“金色三分钟”。在主持界,有一个考验功底的必备技能:救场,在2006年到2007年的跨年元旦晚会上,董卿作为主持人负责倒计时,还有十几秒结束开场语的时候,导播突然说算错时间,要加长到三分钟之后结束,但董卿说到一半,导播又算错时间,需要她快速收尾,却又在即将收尾时算错时间,连续三次的调整节奏,董卿始终面带微笑,完美收尾,这经典性的救场被称为董卿的“金色三分钟”,但这一点,AI主播做不到,这种情况只有人类的临场应变能力能赋予其意义。
(二)传受互动——《主播说联播》。主持人康辉多数情况下只在新闻领域或重大文艺节目中出现,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与当下环境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央视在抖音也推出了自己的新节目《主播说联播》,康辉就曾因在节目中对不良言论的一些有趣调侃获得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观众,“NOZUONODIE”等等网络新词出现在新闻联播中,让年轻观众对新闻联播有了全新的体验。这些网络新词不是AI主播不能说,而是即使说了,也不能结合真人,产生一些有趣的传播效果。换句话说,传—受互动,是真人主播所具备的条件优势。
(三)情感输出——“未成曲调先有情”。如果把受众的收视心理比喻成一座冰川,那接受信息仅仅是浮于水面的一小部分,而更多的是潜藏于水下的情感慰藉,它可以是心情的放松,身心的舒适感,满足兴趣,接受熏陶。《等着你》是一档大型寻亲服务类节目,由倪萍主持,受众普遍反映倪萍的主持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有时候感人的画面没出来,那一句句娓娓道来的讲述就已经让人不自觉潸然泪下,可见,“情”是连接主持人与受众的桥梁,而主持人有没有带给节目“温度”,也是考量主持人功底的一个基本要素。AI主持人是否能拥有思考的能力,是未来有待于我们去研究的,但这份独属于真人主持人的“共情能力”,是值得推敲的。
(四)现场氛围——游戏,体育解说。我们都知道竞技赛事中,现场感尤为重要,比如“看!詹姆斯进球了,还得是老詹”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真人主播说的出来,是因为他脑中解说了几百厂的进球概率积累,传送到大脑,他做出的及时反映,“还得是老詹”说明什么?詹姆斯一直很厉害,这次进球并不出乎意料。AI主播也许算的出进球概率,但它无法在合适的瞬间,说出符合观众心里的类似“家常话”,真人解说像是在与你聊天,但你能想象AI主播要怎样说出这句话吗?
三、未来趋势——“遗忘技术”
技术大师卡梅隆曾说:“我希望人们遗忘技术,就像你在电影院里看到的不是银幕而是影像一样,一切技术的目的,都是让它本身消失不见。”
AI主持人达到以假乱真的时刻,也许正是真人主持自身不可替代性升级,并不再与之对立的时刻。如何将两者更好融合,是当下该关注的问题:
科技节目中,AI主播专业性较强,真人主播互动性较强,恰好契合,也许默契度会满分。而新媒体更注重互动,如《主播说联播》,需把互动价值,趣味性价值发挥到最大,就由真人主播来完成。情感节目,AI主播无法把冰川下潜藏的那些情感价值传递出去,交给真人主播。同时AI作为“被遗忘的技术”渗透到节目之中,充当“智囊团”,“小助手”。
或许在未来,AI主播无法做到全面涉及,真人主播又刚好可以舍弃掉一些繁杂的形式,那真人主播将有更多的时间会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创新,融合情感,更好的把握受众,把时间用在分析受众心理,提高节目质量上也未尝不可。也许这些事导播会做,节目制作人会做,但是主持人的不可替代性是自己的财富,怎样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并为节目带来效益,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