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融媒时代的新媒体语言特点与传播机制
2020-07-12
通辽日报社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一、融媒时代新媒体的语言特点
1.新媒体语言的“创新性”。新媒体就是创新的产物,而新媒体语言更是带有创新性的特点。其中常见的就是各种网络词汇的创新,还有对于一些语句的创新式表达。概括来说,新媒体语言在音、形、义上存在着三类创新,分别是发音相同但词义不同、字形相同但词义不同、词义相同但字形不同。
我们借用近些年最新的网络用语对以上三种形式进行解释:一是发音相同但词义不同的创新,诸如用“我太南了”代替“我太难了”;二是字形相同但词义不同,诸如巨婴,本是指体形巨大的婴儿,近年来,人们用“巨婴”指心理滞留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三是词义相同但字形不同,诸如“C位”就代表站位的“核心位置”或是“正中间的位置”。
2.新媒体语言的“简易性”。当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不自觉地去对语言进行简略化表达,这种语言既有特点,又是对传统语言规则的一种突破。在这种简易性表达中,最常用一些英文字母和缩略语,比如前文所述的“C位”即是如此,代表性的词语从以前广受官方常用的“给力”,到如今流行的“割韭菜”、“OMG,买它”、“盘他”,可表达情绪化的网络表达语句“扎心了,老铁”,可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和外在可以用简单的一句“气质这块拿捏得死死的”来形容,对于部分美食就会用两个字的简易网络用语“嗦粉”来形容,对于谈不来或是互相对顶式的聊天,简化为词语“尬聊”。新媒体语言简易性的风格不但风靡网络,更是屡屡出现在新闻报道上,并带来一些鲜活生动且直观的接地气之感。
3.新媒体语言的“亲密性”。新媒体的语言很多都带有非常强的幽默感,这让使用这些语言的人产生亲密感,比如常见的“老铁”、“双击666”、“亲”、“安排”,语句中有“确认过眼神”、“生活终于对我下手了”,这些语言可以立即将语言使用者带入到相关语境之中,让人们之间的亲密感瞬间产生,可以拉近人们之间距离,这样的语言特点有利于新媒体在进行“共情营销”时使用,提升阅读体验,增强读者黏性,而党报的一些非新闻版面对于这些新媒体语言进行适当运用,可以改善党报严肃的面孔,为文章带来一些鲜活的因子。
4.新媒体语言的“方言化”。网络使用者不分地域,这也就让新媒体语言融进了方言化的特色,比如“雨女无瓜”是“与你无关”的谐音,“蓝瘦香菇”代替“难受想哭”,都是一种普通话不标准、带有方言腔的表达。还有东北特色的“来了老弟”,还有诸如“阔以”代替“可以”。这些方言化的语句让新媒体语言既丰富又风趣幽默。从文化视角看,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这些方言的发音在相关地域会让当地受众有亲切感,产生文化认同,是打造地方特色的一种重要载体。
5.新媒体语言的“形象化”。新媒体语言因为使用者和发明者都是年轻人,所以年轻人活泼的特质就注入了新媒体语言中,这使得新媒体语言的特质之一就是生动形象,让受众迅速带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只是这样的使用要适可而止,不能为了突出特点和形象而过分夸张地使用新媒体语言。
二、融媒时代的新媒体语言的传播机制
1.铺天盖地的网络。网络发展到如今已经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现在不但年轻人在使用网络,就连老人都开始频繁的使用手机。这种大形势下,媒体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媒体语言的盛行也是时势所造。新媒体语言在网络大环境下,满足了平民化需求,助推了新媒体语言在几亿的网民中广泛传播、使用。
2.媒体行业的“百花齐放”。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下,媒体行业从过去的传统媒体转化为如今的百花齐放,以至于一些剑走偏锋的媒体也找到了小众化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固化,使得媒体语言缺乏生长的土壤和氛围,而当历史的时针指向了网络时代,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大幅度挤压了传统媒体的份额,尤其是在各类网络社交媒体的多样和多元助推下,让新媒体语言获得了迅速的传播和不断更新的土壤。
3.源于网民的精神追求
一是让创造这些新媒体语言的创造者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在机缘巧合下,一些创造了新媒体语言者无论其本人是否因为创造而风靡网络,都会因为自己创造的新媒体语言能够被网络广泛使用而感到自豪和有成就感,因为对一个语言创造者来说,其动辄几亿人次的语言使用量的新媒体语言出自自己之手,的确是难以言表的巨大成就。
二是体现了年轻群体对于话语权的追求。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希望得到话语权,而新媒体语言正是一种可以被年轻群体使用,满足年轻群体创造力、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在新媒体语言中,年轻群体以自己创造的网络语言表达自己的言论,不但有利于网络语言的创造、传播,更是让年轻群体可以将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压力得以释放。换句话说,广大青年网民通过逐渐被创造出来的新词语的使用,可以缓解生活的压力,释放不安和焦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群体的话语权。基于此,这些话语权因为基本属于年轻群体所创造,所以新媒体必然要对年轻群体的喜好进行研究,对这些新媒体语言的使用习惯和逻辑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更新,进而在年轻群体中增强话语权。
三是体现了联想化的精神需求。日常用语比较规则化,相较于新媒体语言更加的僵化和刻板,词语使用很难发挥想象力,很难让人展开想象的空间。但是新媒体语言就可以很好地激发想象力,易于让使用者脑中出现情境,这可以满足语言使用者对联想化的精神追求。而且由于新媒体语言多具有趣味性,所以不但有利于表达和模仿,更是有利于传播。比如网民对于“××千万条,××第一条”的跟风式造句和模仿等,对“我就笑笑,不说话”的多场景表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