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集体经济助推农村治理
——以河南省汝阳县D 村为例
2020-07-12胡国涛
胡国涛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 汝阳 471200)
近年来,汝阳县D 村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善治理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有效解决了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社会治理目标,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忠实践行者。为总结推广该村治理经验,2 月18 日,调研组一行通过座谈走访、查阅资料、现场查看等形式,对该村进行实地调研,形成如下报告:
1 村情概况
D 村位于镇政府东0.5 公里处,村域总面积5.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0 亩,林地面积500 亩。全村辖2 个自然村23 个村民组,共有村民1076户4843人。村党组织机构健全,村“两委”及监委会共9 人,村民组长23 人。全村党员共80 名。2019 年,村集体经济达200 余万元。
2 主要做法
一是发挥优势,持续壮大养殖产业。内挖优势,外借“东风”。该村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每年产生大量秸秆,禁烧压力比较大,村干部因地制宜利用本村群众拥有牛羊养殖技术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牛羊养殖产业,即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有效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同时,该村积极争取省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资金147.4 万元,修建占地32 亩、棚舍面积达4800平方米的牛羊养殖场和2 个青贮池。自投产以来,已出售成品肉牛380 头,羊310 只,盈利一百余万元。在此基础上,村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直接与市场对接,实现养殖规模不断壮大,净利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二是流转土地,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全村耕地2700 亩,人均不足0.6 亩。个体经营,成本高、收益低,另一方面村内青壮年外出务工较多、土地撂荒严重,且农忙季节在家务农的老年人常因体力不足等因素,致使秸秆不能及时运至养殖场而造成资源浪费。为此,2018 年,村里改变传统土地经营模式,以每年每亩地补偿700 斤小麦的方式从群众手中流转土地,经过一年的尝试,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土地流转的“甜头”。2019 年,全村近2000亩土地实现全部流转,打破户与户耕地之间的边界,变“户家经营”为“小组经营”。连片大面积种植,帮助该村顺利实现农业机械化,极大的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比。土地流转后,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忙时村集体还可以依托这部分劳动力,抢种、抢收、抢运秸秆,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目前,D 村依靠秸秆做牛羊饲料青贮,为养殖场进一步扩大规模打下了基础;牛羊产生的粪便经过简单加工制成有机肥通过返田,改良了土壤结构,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科学谋划,激发干群创业热情。该村先后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众诚农机专业合作社,不同专业合作社分别交给不同人管理;全村流转的土地以组为单位由专人集中统一管理。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签订年度目标合同,超额完成目标的给予奖励,达不到预定目标的由本人出钱予以弥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该村种植模式不断优化,群众基本实现了“四季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四是公平公正,全力确保民心稳定。该村严格遵守村账镇管,同时坚持组账村管。通过‘四议两公开’,村里选出了由离任村干部、党员、组长组成的理财小组。村里开支时,村委先申请,监委会审核,最后经理财小组复核无意见后才能到镇财政所报账。组里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开小组会,组长针对每一笔开支都要向群众予以说明。每个季度村账组账都要张贴公示,接受全体群众监督”。连续多年来该村都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五是强村带弱村,携手共走致富路。D 村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带领周边村共同致富。每年秸秆回收旺季,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把秸秆送到D 村养殖场,其中附近村一名贫困群众单秸秆清运一项一天就收入400 余元。今年,D 村计划扩大养殖规模,由于前期效益可观,周边村都计划把集体经济资金投入D 村养殖场,真正实现“强村”带“弱村”共同致富的目标。
3 取得成效
不忘初心为民谋利,发展成果惠及村民。该村坚持把集体经济收入花在刀刃上,突出民生福祉。通过调研走访,我们了解到D 村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蛋糕”,大力实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
村容村貌换新颜。该村已实现户户通水泥路,村庄得到绿化,田间道路和渠道全部硬化。
老有所居、老有所养。2015 年建起占地面积2.6 亩,建筑面积1372 平方米的老年幸福院,共有住室24 间。每间住室均配备有卫生间、厨房厨具、床、衣柜、桌凳等生活必需品,免费为60 岁以上的空巢和孤寡老人提供居住,确保“老有所住”;娱乐室有电视、活动室有棋牌,确保“老有所乐”。此外,每年为全村65 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50 元至530 元不等的生活补贴和医疗补贴。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率先实现了幼儿免费入园,并对考上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学生分别发放1000、2000、3000、5000 的奖学金;关心在本村教师,提高福利待遇,每月发放生活补贴150 元,年底对优秀老师表彰。
传承好家风,弘扬正能量。建成占地120 平方米的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家风家训馆,传播好的家风,带动好的民风。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评选先进人物,树立良好的家风。近30 年来,坚持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评选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秀党员等评选活动,对评选的先进典型给予物质奖励,广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带动大家学先进、敬先进、做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