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主要做法及成效
2020-07-12蒋红刚孙亦诚蒋梦云曹丽华
蒋红刚,孙亦诚,蒋梦云,曹丽华
(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农村局,江苏 常州 213200)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基层、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江苏省金坛区属于丘陵山区,有六分地二分山二分水之说。近年来优越的资源加上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全区农业发展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区自2012 年开始连续八年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实施绩效管理,确保了项目顺利完成,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也发现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亟需调整发展对策,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1 基本情况
1.1 农业基本情况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共有976.7 平方公里,拥有50.91 万亩耕地,农业人口37.62 万人,现有6 镇3 街道,93 个行政村,农业总产值达69.76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2265 元。全区形成了优质粮油、高效渔业、规模畜禽、现代园艺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了渔业、畜牧、园艺3 个年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和河蟹、家禽2 个单一品种年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
1.2 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情况
根据我区水稻、家禽、茶叶和河蟹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民的科技需求,组织开展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与集成,形成了技术操作规范,制定了分产业、分品种、分季节的农技推广计划,将推广任务明确到各实施单位和农技人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95%以上,水稻主导品种为:武运粳23 号、南粳3908,示范种植南粳晶谷、武育粳35 号,糯稻主推镇糯19 号等;主推技术:机械化插秧定量栽培技术(含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杆全量还田技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简约化防控技术等。家禽主导品种为:优质肉鸡,主推技术为:优质鸡饲养管理技术、鸡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茶叶主导品种为:龙井长叶、浙113、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等良种茶树,主推技术为:茶园基地清洁化技术:茶园环境清洁化技术、茶园投入品清洁化技术、茶园生产管理清洁化技术;茶园加工清洁化技术:加工环境清洁化技术、加工设备清洁化技术、加工能源清洁化技术、加工过程清洁化技术等。河蟹主导品种为:长江2 号、诺亚1号等。主推技术为:蟹池“155”生态高效养殖技术、蟹池“小精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等。
2 具体做法
2.1 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为了把农技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区政府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非常重视,专门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工作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整合资源,加强协调,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实施进度,加强项目监督管理,确保项目有序实施。区农林局成立了项目专家组,由科教科、园艺站、作栽站、畜牧兽医科、水产站等科站负责人组成,研究制定项目技术方案和产业技术推广计划,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分工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2.2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金坛区政府《关于加强基层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我区将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纳入到镇(街道)政府的年终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中,确保每个镇(街道)有6-8人“在编在岗”,逐步建立起机构完整、队伍精干、功能齐全、保障到位、权责明确的基层为农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效能,为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更好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区共有农技推广机构34个,涵盖区镇两级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园艺业、水产业、农机业等。6 个镇3 个街道均设有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畜牧兽医站(除西城街道外)。全区现有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员310 名,其中镇级人员178 人,区级132 人。镇(街道)畜牧兽医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待遇纳入区财政预算;镇(街道)农服站机构设置一类公益事业单位已上报,待区编办批复,人员待遇由区、镇两级财政予以保障。建立了农技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考评考核制度、多元推广制度及知识更新培训制度等。
2.3 强化农技信息化服务
我区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及常州农业农村局要求,为全区农技人员定制个性化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开展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五个一”工程,推广使用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农技耘”,注册用户已达2000 余人,充分利用《农家致富》手机报、手机短信、互联网等现代传统媒体,千方百计为示范户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政策、科技、生产和市场信息。搭建视频诊断与远程教育平台,强化了现代推广手段的应用。
2.4 加强技术培训和能力培养
在做好基层农技人员岗位教育和知识更新工作的前提下,采取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探索建立农技人员“跟踪科研、学习技术、快速应用”的长效机制。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制定的农技推广人员培训计划及我区制定的实施方案,分类别(省级班、县级班)、分产业(种植、畜牧、水产)、分批次选派农技指导员参与培训。同时与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相结合,与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与农民培训工程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2.5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依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认真组织开展示范基地遴选和认定工作,做到高规格,严要求、可持续。加强与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对接,重点建设了3 个试验示范基地:一是优质稻米试验示范基地;二是长荡湖高效河蟹养殖示范基地;三是高效优质无性系良种茶示范基地。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2.6 强化检查督导力度
建立健全专家组联系责任制、指导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和示范户淘汰制。每个专家组成员负责对接一个镇的若干名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项目领导小组签订协议,负责制定分户指导方案和技术服务。为确保项目实施成效,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对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服务工作、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进展和现场观摩和培训经费使用情况开展中期检查。
3 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切实理顺了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提高了广大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广大技术人员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3.1 不断完善农技推广机制
一是巩固“五有”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成果。各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站统一标识标语,修缮服务大厅、农产品检测室、农民培训教室等,配制相应的办公设施,强化为农服务手段。二是健全“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使想干事、能干事的基层推广人员真正能干成事,调动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彻底扭转了以前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少、上门少、到田少的“三少”状况。三是构建区镇村“三级联动”的农技推广网络。依托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载体,全面建成93 家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按照“五统一”要求,重点建设了10 家,主要配备办公电脑、电话、桌椅、制度牌等,选聘村级科技服务站农技人员为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指导、政策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四是集成农技推广新模式。整合了科技入户工程、基层农技推广补助、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及三新工程等农技推广项目,归纳总结了多年工作经验和做法。
3.2 加快了农业三新技术推广应用
通过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和示范基地的展示,示范户学科技、用科技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全区水稻主推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达25.6 万亩,占水稻总面积26.9 万亩的95.2%,其中主推品种武运粳23 号、南粳3908 等应用面积达90%以上;全区今年机插面积24.21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91%;《施肥建议卡》发放到每家每户,配方肥应用保持全区覆盖;示范户机械化秸杆全量还田技术应用率达100%;全区配方药应用面积26.9 万亩,占水稻面积的100%;机插水稻全面推广2 次封闭除草技术;绿色防控病虫技术全面推广;突发性的穗颈瘟防治技术家喻户晓。全区共推广蟹池“155”生态高效养殖模式10.6 万亩,占河蟹养殖面积的73.1%。通过培育科技示范户,群众对科技兴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3.3 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
项目实施促进了茶叶、河蟹、水稻、家禽等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早春气候极端异常,茶叶专家与气象台联合发布“三农服务专报”,编制短信发送给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指导全区茶叶科学栽培和清洁化生产。金坛茶叶在各级茶叶评比中获得较多殊荣,如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4 个一等奖,鑫品牌金坛雀舌茶入选百年世博获中国名茶金骆驼奖。河蟹示范户平均亩产123.2 公斤、亩效益6250.9 元,比上年亩增效12.3%。全区河蟹养殖面积发展到了14.5 万亩。河蟹产量达到了1.5 万吨,出产的长荡湖牌河蟹连续两届入选“中国十大名蟹”,以长荡湖水街为主的观光休闲渔业年接待游客量达100 万人次。
4 存在问题及建议
4.1 农技推广人员“双重管理”导致工作重心偏离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工作经费、日常管理划归乡镇统一管理,人事关系决定权在镇政府,县级农业部门负责农技人员业务技术指导工作。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现象普遍,许多在编的农技人员被镇政府安排从事于计生、民政、灾后重建、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农技推广有所弱化,工作重心有所偏离。
4.2 区乡农技推广“断层”现象严重
一是受财力影响,乡镇缺编现象比较严重,乡镇农技人员老龄化现象已显现。二是有些职工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特别是个别新参加工作的基层农技人员缺乏工作经验,又不虚心学习请教,致使工作任务不能较好地完成。
4.3 项目资金使用难度大
方案中规定“技术指导员入户入园入企开展服务必要的公共交通、因公通讯、人身意外保险等费用”,但实际情况难操作。
5 对策措施
为进一步巩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成果,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提出如下对策。
进一步提高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学习贯彻《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加强农业技术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法律意识。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体系建设。优化队伍结构,建立新常态下镇(街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补充机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纪人、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建基地、创品牌过程中搞好技术推广服务。
强化履职保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虽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讲究的是社会效益,直接关系到传统农业逐渐转普通为现代农业的步伐,只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队伍,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待遇上应保证基层农技人员和公务员同等待遇;其次对那些干事认真,有创新精神的基层农技人员要和公务员一样得到提拔重用,给他们以展示自己平台机会;再次在聘定职称方面,进一步放开聘用名额限制,让能够评上职称的基层农技人员享受他们应得的报酬,这样才能让一线的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稳定在农技推广部门,才能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