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MART 原则在高职课程标准制定中的应用

2020-07-12段文杰黄建华

科技视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段文杰 黄建华

1 S MART 原则及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分析

SMART 原则是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1],它是一种更为科学、公平、规范的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有效工具。SMART 由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ound五个英文词组的首字母组成,其具体含义分别为:指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具有相关性的以及有明确期限的。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普遍认为是实施高职教学管理、编写教材教案、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教学、制订课程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是执行教学计划、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它清晰的规定学生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及应养成的情感态度,描述了一个社会或教育系统对学生未来生活准备的必备要求,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应该是可达到的、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同时由于高职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高职课程标准应该具有与高职教育特色相关的独特性。它是对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行为结果从情、能、知三维度的一种概括和描述,是高职教育应达到的具体的、可衡量的、明确的、与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等多因素具有相关性,且是在确定期限完成的一种依据与目标。因此,考虑其与SMART 原则在精神理念上的一致性,本文试图探索出一种由SMART 原则指导的高职课程标准优化的新方案。

2 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便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相脱节,笔者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及企业调查分析了解到,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职课程标准中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缺乏具体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体系,可衡量性差。

目前,相关政策性文件中将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能型人才”,这个定位看似明确,但深究其意则显得非常笼统,学校和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精神要义把握会存在偏差,这样一来则导致高职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广度与深度无法界定,也就无法科学、准确地制定课程标准[2]。从而,一系列的就会影响学校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从而导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确,亦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模糊的、笼统的课程标准同样也会影响课程的评估,使得学校和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课程标准中的指标去衡量和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程度。

(2)高职课程标准某些目标与内容偏难,人才培养的指导性减弱。

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较而言,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事功性”的特点[2]。它更加注重工作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注重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并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人”为目的。而普通本科教育则更偏重于通识教育,博雅人才的培养。这两种类型的教育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但通达的知识、博雅的情操之于人的发展亦很重要。因此,有些学校为了促进其人才的德才兼备,也会在通识教育上提出很高的要求,其立足点是好的,但常常会出现很难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于高职学校学生本身的基础与能力的差异性,就会出现课程标准中的某些目标与内容难以达成,使得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力减弱。

(3)高职课程标准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不强,且具体的时间期限不明确。

从横向而言,高职课程标准主要由如下两个方面组成:即总纲(总则)和各科课程标准。从纵向而言,则有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组成。通常而言,总纲与各科的课程标准直接存在着总与分的关系,而各科课程标准虽为平行关系,但它们都要受课程总纲的统领和指导,它们之间又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在实际操作中,各科的课程标准由不同的老师进行制定,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相关联系性不强,这必然就会影响各科之间的结构优化问题,有些存在内容的重复,有些甚至存在相互抵消和对立的关系。同时,纵向上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之间存在着环环相扣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强的逻辑联系性。当前课程标准制定中,存在着诸如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中将课程内容进行较大幅度的删减或补充,课程评价与课程目标的相互呼应的关系不明显,这都是课程标准纵横两向维度之间相关性不强的表现。其次,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当前亦存在着各科课程标准的时间期限不确定与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各科课程在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与各科课程标准时间期限的界定,对于获得课程标准时间上的最大效益也至关重要。

3 S MART 原则指导下的高职课程标准制定策略

结合SMART 原则的要求与我国现行高职课程标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提出改进策略。

(1)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明确、具体、可衡量。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课程标准在语言表达上必须严谨,能清晰、明确且无歧义的提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具体操作事宜。比如:为了使标准的表达更加准确,应当使用具体的、可量化的、操作性更强的表达形式,而不是笼统地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汇。[3]二是关于学生过程性学习的描述应运用行业或专业术语,以便老师和学生在使用课程标准时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比如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专业优势,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资源,使得课程标准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职业需求相符合。

同时,制定高职课程标准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帮助教师思考“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帮助学生思考“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因此,高职课程标准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描述不能过于宽泛,应尽量准确无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需要具体、形象,可操作、可观察、可检测,这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才能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标准。

(2) 高职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着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符合学生的能力与兴趣需求。

相比发达国家在高职课程标准制定方面的经验,我国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和体系建立还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缺乏统一、系统的课程标准体系,课程标准的重点与难度把握不一致。为了使高职课程标准更具有课程指导力,更符合学生的兴趣与能力需求,笔者认为高职课程标准应本着“职业能力”建设为落脚点,突出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多项要素均衡表达,对学生将来必须面对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具体的描述,同时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强调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通过一系列明确的、具体的、可以操作、能够训练的具体工作任务,使学生获得的职业能力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突出高职课程标准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与高职教育的特性诉求[3]。

(3)关注高职课程标准各维度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课程标准的优化整合,提升课程标准的质量和科学性。

根据SMART 原则的相关性要求以及我国高职课程标准中存在的各科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各维度之间的关联较差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各科课程标准的联系性,则要进行各科课程标准制定者之间的统筹,在内容与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实现各科标准结构的最优化,同时又要进行对课程标准总纲精神要求的学习和分析,使得各科课程标准能实现最优化布局。其次,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相关性上,要始终环环相扣,在课程性质与理念的指导下制定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的规范下筛选适宜的课程内容,并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开发多元化的课程实施途径,并最终利用课程评价来检测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否。这样课程标准制定流程将提升高职课程标准的质量,使之科学、有效的指导高职教学与人才培养。

其次,根据SMART 原则,在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对各科课程标准中的课时安排应有所斟酌,要充分考虑时间安排的确定性与合理性,在课程标准制定中进行有效的时间规划与管理,能促进三年或五年的高职教育发挥最大的时间效用。

4 结语

高职课程标准是实施高职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高职课程教学的效果,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高职课程制定过程中易出现培养目标描述不清、可衡量性差、指导性减弱、关联性不强和期限不明确等问题。利用目标管理领域的SMART 原则指导高职课程标准制定,可使课程标准更具体明确、操作性更强,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符合学生的能力与兴趣需求,优化各维度之间的关联性,提升课程标准的质量和科学性。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