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在惠山泥人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2020-07-12赵卫
赵 卫
惠山泥人在2006 年首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江苏无锡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惠山泥人的制作始于明末,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作品背后表达精彩瞬间与故事,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
无锡市政府设立了无锡市惠山泥人传统艺术保护专项资金,每年筹集资金扶持惠山泥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用于征集、收藏惠山泥塑精品和鼓励工艺创新、作品创优、人才培养。由于技术的发展,早期采用的保护方法有效性不足,如何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之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保护现状
1.1 惠山泥人发展基本情况
惠山泥人按行话分为粗货(模具制作为主)和细货(手捏制作为主)两类。戏文泥塑属于行话“细货”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有手捏戏文、大戏文、小板戏三种。[1]
手捏戏文正常需要由两人搭档配合完成,一人负责捏塑形象,另外一人负责描摹彩绘,技艺传承常用通过师徒方式传承,惠山泥人国家级传承人喻湘涟和王南仙就是当今惠山泥人最有名的“黄金搭档”。现在,愿意主动学习和传承惠山泥人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惠山泥人的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1954 年,江苏省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与惠山泥人合作社成立,无锡泥人厂在20 世纪90年代有800 多名工人,泥人产品供不应求。现在,惠山泥人及相关产品产量直线下跌,无锡泥人厂做泥人的人员不到20 人,一年生产的产品不到最高峰时的5%。
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无锡泥人作品涌现出许多精品,在芝加哥、日本、韩国等各国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惠山泥塑越来越被认可,喻湘涟、王南仙等泥塑艺术大师制作的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1.2 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
1.2.1 不易保存,作品分散,不易管理
惠山泥人传承发展四百余年,在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精品,因其采用泥制作,不易于长期保存,有很多作品已经损坏与遗失,仅仅留下了文字描述或照片,作品分散在私人与多个地区博物馆之中,没有完整的目录与数据,不利于作品的管理。
1.2.2 宣传错位,知晓程度不高,展示方式单一,受众影响较小
2003 年,无锡在惠山建成了惠山泥人博物馆,2006 年,无锡惠山泥人于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11 月,无锡市决定在惠山建设中国泥人博物馆,打造阿福泥人乐园,对于惠山泥人的宣传局限于作品展示与新闻报道,传统的宣传与展示方式都是通过现场制作或展览方式,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宣传面与受众有限,宣传推广的效果不佳。[2]
泥人作品包含有民间信仰及吉祥寓意的泥塑,也有历史及传说故事大型成套泥塑,还有表现戏剧某个精彩情节的手捏戏文以及小板戏,有强烈的地域、民俗、艺术特色,从作品文字描述、照片、作品本上了解非物质文化,表达内容有限。
1.2.3 手工技艺渐失、传承人传承梯队待完
随着科技的进步,为了追求暴利,商家开始使用模具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低端的泥人制品,作品设计者刚设计出作品不久,还没来得及申请保护,仿制品就出现在市场,并且价格便宜,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受侵害,创新成果不能得到保护,创作者的创新热情下降,惠山泥人产业的竞争力也大大下降。[3]
惠山泥人作为非遗文化,产品有通过模具制作的大阿福、动物、车玩具等系列产品,有昆曲、京剧、锡剧等戏台上角色的戏文泥塑,以及历史传说、民间信仰等作品,传播范围及受众不广,影响有限,限制了惠山泥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手捏泥人,做工精细,构思隽妙,传统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制作成本也高,学习制作周期较长,短期内很难有效地转变为物质财富,惠山泥人非遗传承人经济保障缺乏,同时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很多年轻人对惠山泥人缺少兴趣,这直接影响了传承质量,学习惠山泥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学习与制作方面人才大量流失,惠山泥人非遗项目存在“断层”的现象。
2 数字媒体技术与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2.1 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个结合了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媒体与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专业。它注重创意,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如数字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技术,在数据采集、数字出版、移动互联、游戏开发、数字影视、数字存储等领域展开研究和创作。[4]数字媒体技术的关键技术有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字音视频技术、三维建模技术、3D 打印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2.2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的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使用数字媒体技术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有利于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储管理与长期保存
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口头传统及表达、作品图册、制作视频、作品等多种类型,传统的保存手段主要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早期由于技术的限制,图片只有一个角度,不能多方位展示作品,图片精度不够高,不能完整表达作品细节,视频分辨率比较低,不能很好记录清晰影像。
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3D 扫描仪直接扫描获得三维数据模型存入作品数据库,支持扫描高精还原,扫描精度小于0.1 毫米,扫描速度小于8 秒,可以真实还原作品表面的信息与细节,通过作品库可以全面了解惠山泥人发展过程中的作品。
利用三维建模等数据采集技术,记录相关作品信息,申请惠山泥人相关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好创新者和创造者利益。扫描好的三维数据可以对接3D 打印机进行打印,真实还原作品表面的信息与细节,打印的作品相对于泥人作品来说可以保存更久。
(2)有利于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宣传
从惠山泥人相关文字描述、照片、画册、书籍、作品上了解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对于作品中出现的精彩故事情节只能依靠想象进行理解与体验,现在通过三维扫描与建模,叠加全景视频、交互技术等动态表现手法,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动态活力呈现。
大部分惠山泥人作品分布在不同地区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家手中,用户体验要受时间与空间等多种外界条件限制,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与开发的惠山泥人虚拟体验系统可以再现作品及其真实场景,并可实时交互,了解作品与作品相关内容,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完成欣赏与体验,不受时空限制。
(3)有利于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带动无锡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宣传与展示受众面较小,将数字媒体技术开发的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通过互联网发布,网络用户能方便体验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有效地弘扬了民俗传统文化。在线发布交互式教学视频,越来越多的爱好者通过线上学习,结合无锡城市旅游H5、小程序等新媒体数字化宣传途径,有效扩大惠山泥人影响面。
将制作的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系统面向用户提供虚拟体验服务,游客在远程体验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扩大宣传面,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景区建立专门的泥人制作与虚拟旅游体验区,将泥人制作与非物质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3 数字媒体技术在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手工技能、节庆礼仪、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 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式发布了《博物馆知识产权管理指南》,主要目的是改进藏品在数字环境中的管理问题;2012 年,深圳市版权协会联合雅昌艺术馆、华·美术馆等发布国内首份《博物馆、美术馆版权管理工作指南》,运用指南可积极盘活馆藏和馆展作品相关的版权资产;2017 年,永新华韵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非遗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库的设立,对全球非遗数据进行记录和认证。
近年来,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不同行业中有较多成功案例,例如:数字媒体技术在青海非遗保护中具体应用中,通过制定统一的资源数字化采集标准,把视频、音频、图片、用户信息、作品等资料与数据统一收入数据库进行管理。[5]数字媒体技术在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有以下场景。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3.1.1 图像信息采集与处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传统的拍照、录像等方法。通过摄影,获得文物的影像,将这些影像用于陈列展览、研究。[6]在惠山泥人传承中,有大量照片、图画、泥塑作品及相关文件资料,由于保存环境的原因,大部分资料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长期保存,早期由于技术的限制,采集的图像存在像素低、清晰度不高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采用不同的采集方式,完成惠山泥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纸质资料、图像资料的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如对纸质材料可以通过高清扫描仪进行扫描,一些容易受光照影响的老的资料或惠山泥人作品可以通过专业数码相机配合镜头、三脚架、三维云台、翻拍台等其他附件进行翻拍,一些需要记录不同角度连续影像可以通过全景相机完成360 度全景图像的采集。
3.1.2 声音信息采集与处理
声音数据采集常见的采集方法有录音、利用GOLDWAVE等音频处理软件捕获截取声音、使用话筒或麦克风录制声音等三种方法,声音文件的保存格式有无损格式如WAV、PCM、TTA、AU,有损格式如MP3、WMA、AAC,根据采集场景不同,对声音信息的清晰度与处理要求也不同,如在记录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叙述时或处理已有记录声音文件时,除保存记录原始声音外,还需要在后期制作与处理时根据需要进行去噪、分割、转换格式、输出文字等处理。
3.1.3 视频信息采集与处理
视频信息采集主要针对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制作技艺资料的记录,以及现有影像资料加工与整理,除了传统摄像机拍摄视频外,还可以用3D 摄像机进行全方位360 度拍摄,制作生成包含制作者全角度的全景视频,方便学习者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临摹学习。
3.2 三维建模与实物3D 还原
三维建模分为三维静态建模与三维动态建模,三维静态建模就是通过3DMAX或MAYA 等三维制作软件,通过构建虚拟三维空间,搭建出具有三维数据的模型,常利用采集到实物或场景的真实照片作样本进行图像建模。常用来对场景中布局、环境及实体等进行建模,比如惠山泥人手捏戏文、大戏文、小板戏中的场景、服饰、道具都是静态建模的对象。三维动态建模一般是对场景中动态部分进行抽象,比如对戏剧某个精彩情节,惠山泥人作品通过手捏戏文仅能表现瞬间的人物动作与表情,通过三维动态建模,不仅可以再现逼真形象,还可以继续展示戏剧情节动作片段,方便观众了解作品前后情节。
在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作品分散多处,不易保存与展示,通过三维建模技术采集泥塑作品数据模型,使用3D 打印技术直接彩印作品,实现实物的3D 还原,方便作品观赏、保存和交换。
3.3 建立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在统一设置的数据标准下建立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与惠山泥人相关的传说、故事、作品、技艺等各种形态的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数据库之间可以互联互通,实现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整合利用和数据共享。使用多种媒体技术快速地将精华展示给浏览者,同时博物馆以及艺术创作家可以盘活现有馆藏和作品相关的版权资产,发挥作品价值,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3.4 虚拟现实系统交互设计与控制
使用全景拍摄技术结合三维建模技术,将惠山泥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作品、场景、人物等模型与相关素材导入到虚拟现实展示平台中,再将采集或制作好的作品背景资料以及制作技艺等音视频数据按场景分割转换后导入,游客在游览时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自动漫游或人工漫游,在浏览时可以根据选择不同角度、方位浏览,也可以与场景中人物进行虚拟交谈,了解作品关联的情节与故事,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