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培育高职学生劳动精神初探

2020-07-12郑新瑜谭贻群

科技视界 2020年23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院校

郑新瑜 谭贻群

0 概述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应该着重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吃苦耐劳品性的塑造。高职学生劳动精神主要是指在高职院校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品质。

高职院校偏重于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学期间职业特征已初步体现。高职院校对“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强化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劳动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职学生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意义深远,一是可以引导学生领悟劳动的光荣、崇高,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二是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匠意识和劳动意识,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对劳动形成端正的态度。三是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自身教育背景,在学校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参与劳动实践,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党、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有具体的行动。四是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培养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工作态度,畏惧就业中起点低、任务重等难题,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需求。

1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现状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强劳动教育,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使其毕业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能够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劳动精神的培养。2019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狠抓劳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强化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但受考试升学的压力和就业实际能力需求的影响,劳动精神培育仍呈现较弱的局面。

1.1 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一项,就是让学生在劳动中认识劳动价值,培养劳动精神,激发劳动热情,提升劳动能力。当前,部分学生,甚至家长都片面地将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活动视为一种任务,认为只是“干活”“做事”而已,没有深层次理解劳动的潜在深刻意义。部分高校也缺少对学生劳动精神的提炼和重视,仅将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放在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中,缺少全面统筹,无法准确把握劳动教育对劳动精神培养所发挥的实际效果如何。

1.2 劳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单一

当前,劳动教育存在被窄化和弱化的趋势,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实际教育过程中出现缺内容、缺渠道、缺载体的窘况,具体实施的途径单一乏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时有发生,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的兴趣,更无法实现提升劳动精神的目的。部分高校出现了“没有劳动教育”“没有劳动的教育”或“没有教育的劳动”的现象。高职院校因学生在校时间短,课业任务重等客观原因,往往更多地注重实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劳动精神培育同实操技能培养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缺少有机结合,劳动精神的培育仅浮于表面上。

1.3 劳动精神培育缺少长效机制

劳动精神培育是一种隐形教育,培养难度大,可控性差,需要有一套科学完善的长效机制加以保障。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精神培育长效机制大多尚未建立,大多没有完善的培养方案和评价反馈体系,开展劳动教育随意性强,大多只是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爱国卫生活动和顶岗实习上,无法真正做到劳动和教育的结合,对劳动精神的培养更显得薄弱。

2 工匠精神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劳动精神探究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进程中,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劳动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实的专业技能。随着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迅猛发展,“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必将是整个社会需要大力弘扬和普遍尊崇的。高职院校“00 后”大学生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必须切合学生特点积极探索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举措。

2.1 强化劳动观念教育,提升劳动精神培育地位

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精神对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劳动精神的培育不仅是高职学生个人和学校的事情,也是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促进提升的。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需要科学引导,让学生养成能够积极参加劳动的良好习惯。如何让高职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对劳动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包括洗衣、做饭、扫地等基本的生存技能,同样包含着在职业中应当具备的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高职院校应当统筹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克服轻视劳动教育的观念,把劳动教育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不断强化学生和教育者的劳动观念教育,让学生自觉参加劳动实践成为必然,而非应然,逐步提升劳动精神培育的地位。

2.2 丰富劳动精神培育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在劳动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社会上的一些模范力量,如劳模、工匠、技师等进行具体入微的引导,并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予以深化。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还需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征相吻合,同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结合,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相契合,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精神培育不断挖掘劳动教育的新价值,启迪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

2.3 优化劳动精神培育的渠道

劳动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多方面、多渠道共同发力。一是打造劳动精神培育课堂阵地。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精神方面的教育内容,将新时代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统筹起来加以培育,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共同探讨研究。开发工匠精神指引下的“劳动+”课程,将劳动精神的培育渗透到高职整体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融合,拓宽劳动教育和劳动精神培育的阵地。二是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开发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可以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如爱国卫生活动、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志愿服务等。

2.4 建立健全劳动精神培育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在劳动精神培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强化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健全劳动精神培育提升的实施体系,积极探索学生劳动精神培养的课程与实践教育之间的联系,不断丰富劳动精神培育的内涵和外延,切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时代特征、专业特点等制定完备的实施体系。二是建立劳动精神培育评价反馈机制,将劳动精神同职业道德相结合,探索研究劳动精神评价指标,对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进行量化研究,同时畅通反馈机制,引导学校和学生诊改完善。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院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