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文化论略
2020-07-12郑州大学文学院450001
(郑州大学 文学院 450001)
在中国古代社会,避讳是指不直接说出或者写出帝王、圣贤、尊长的名字。避讳一般认为夏商之前并不存在,陈垣在《史讳举例》序中写到:“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 其俗起于周, 成于秦, 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1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严的过程,尤其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将其发展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因此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在民国时期废除了避讳制度,把人们从压抑的社会氛围中解救出来,但是一些思想仍旧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依然能看到它们的影子。
一、避讳文化的渊源
避讳一说,《左传》《礼记》都有记载,《左传·桓公六年》中记载“周人以讳事神, 名,终将讳之”2。可见西周时已经有避讳一说。《礼记·曲礼》中提到:“卒哭乃讳……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3这段文字对避讳原则进行了详细地解说,可见最初的避讳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而且比较宽松。后来避讳发展成为一种统治者维护政权的工具,尤其是帝王之讳,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不小心便会引来杀身之祸。
其实语言本身并没有色彩。一旦语言被赋予了某种意义,便逐渐成为一种固定印象留在人们的思想中。古代人们之所以选择避讳,一是制度的影响,二是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古代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只能求助神灵。这与古代中国的宗法观念和封建迷信文化密不可分。辛亥革命后,避讳制度废除,但是避讳的痕迹却依旧存在。这与人们最初趋利避害的心理并无不同,不同的是现在少了强制性,但是这些避讳成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可见思想的影响。
二、避讳的种类
(一)为尊者讳
为尊者讳一般为国讳,起初的避讳虽有一定的规则,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所以并不十分严苛。之后秦统一六国,汉代大一统,避讳就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国讳即皇帝之讳,同时包含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在汉代,为了避讳汉高祖刘邦的“邦”字。《汉书·高帝纪》中记载, 东汉人荀悦的避讳解释:“讳邦, 字季。邦之字曰国。”4p1颜师古又进一步解释:“邦之字曰国者, 臣下所避以相代也。”4p1为避汉明帝刘庄的讳,姓庄的要改为严。清代时,康熙帝名为爱新觉罗·玄烨,为了避“玄”这个字的讳,把玄姓改为元。
(二)为亲者讳
为亲者讳即为家讳,父母祖先的名字,后辈需要避讳,特别是在起名字的时候,要避开祖先之讳。如汉代的司马迁,其父名为“谈”,所以司马迁把“谈”皆改为“同”。也因为这种避讳,断送了一些人的前程,如诗人李贺,其父为李晋,因为“晋”与“进”同音,无法参加进士考试,一生没有走科举之路。
(三)为贤者讳
为贤者讳就是避开圣贤的名字,一般来说是至圣人孔子,孔子名丘,所以宋代的人在念到丘的时候,不能直接读出,要念为某字。到了清代,把“丘”姓改为了“邱”姓,读音也发生了变化。
从以上三种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避讳主要为音同之字,为了避讳人们也采取了一些方法,一般都是改为同义不同音的字,有些姓氏直接改称,或者在书写时采用空字或者缺笔的方法。
三、避讳的作用与影响
(一)避讳的作用
古代的避讳制度,一开始比较松散,到汉代强化,魏晋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避讳制度,后来甚至演化到了对文字草木皆兵的程度,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随着皇权的强化,避讳制度逐渐加强。5清朝时因考生写下“维止”两字,便臆测出他有谋反之心,遂杀之。这样的事情在当时有很多,所以人们都谨言慎行,诚惶诚恐,不敢有半点逾越。这些避讳制度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而制定,是他们维护特权的工具。
为尊者讳,尊者代表最高权利的掌握者——皇帝;为贤者讳,贤者代表良好德行的拥有者——圣人;为亲者讳,亲者代表家族的最高权力——家长。三者合起来都是为权力服务的,最高权力的掌握者负责统治国家,良好德行的拥有者负责教育,家族权力的拥有者负责约束。三者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秩序。
避讳制度从无到有,到极端发展,实现了对民众的统治。行为的控制并不可怕,思想的高度统治才是最可怕的,一旦达到极端,民众只会对皇权更加敬畏,没有反抗之心。避讳就是实现思想控制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将权力的拥有者和民众用最简单的语言文字区分,从日常话语中制造一种敬畏感,长此以往,人们对权力拥有者便会无限崇拜,统治者以此达到统治目的。
避讳制度对底层人民并无益处,只是思想上的禁锢,行为上的限制。能从避讳中得到好处的人自然是那些处于高位之人,无论是权利上处于高位或者德行上处于高位的人,他们拥有了话语权,便赢得了尊重。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取利益。统治者为了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保护权力拥有者的权威;国家需要交给圣贤者来治理,那么圣贤者的威信也是需要维持的;古代社会讲究家族制度,那么一个家族中的长者也是需要保护的,这样权威才能绝对掌握在高位者的手中。从根本上说,避讳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那就是处于低位的人必须为高位者做出让步和牺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当然要不遗余力地维护好高位者的权威,自然也需要为其合法性找一个合理的借口,避讳就成为了最好的理由,规则是由高位者制定,最大的收益者自然是处于高位的人。封建社会需要避讳来维持秩序。
(二)避讳的影响
避讳制度从创立之初到废除,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利用避讳制度实现了一定的统治目的,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极大地影响。一直到民国时期,避讳制度才被废除,但是它的影响却并不止于此。
避讳制度已被废除,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命名艺术仍然不时受到避讳制度的干扰。在一个家族中,起名是要避开长辈的,如果家族庞大,起名便会成为非常麻烦的事情。相同的字不能出现,又加上同音的字不能使用。老师手中的花名册越来越复杂,这都和避讳脱不了干系。古代可以采取空字或缺笔的方式,但是现在我们不能采取这种方式,因此起名字就成为难题。虽然没有强制要求,但是人们思想中有这些观念,可见古代避讳文化的影响。
除了起名,一些民间习俗也受到了古代避讳制度的影响。比如对一些数字和词汇的敏感,尤其在重大节日之时,一些数字和词汇就会并口不谈,这也是避讳的一种体现形式。家长会叮嘱小辈有哪些避讳,小孩子虽然不明白,但是会照做,长大后的他们会继续告诫下一代。避讳文化就是在这样代代相传中一直流传至今,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但是一些避讳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事情。
避讳制度早已废除,但是文化的影响力依旧存在。正如胡适先生所说,任何一种学说都不会凭空而来。6那么同样的任何文化也不可能凭空消失,即使这种形式消失了,它的影响依旧存在,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受到它的影响。避讳作为一种制度存在数千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相应地影响。消除一些不良影响是需要时间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文化的本质,才能有针对地解决问题。
四、结语
避讳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古代的文字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在探求避讳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字本身。避讳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的调查才能有所收获,在此通过简单的分类,来了解各种避讳的特点,然后总体把握避讳的作用及其影响。通过对比发现,所有的避讳制度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手段,利用避讳来维护封建统治。社会不断地发展,今天避讳制度虽然消亡,但是一些思想仍然存在,我们需要有所判断,谨慎对待。
注释:
1.陈垣撰.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7月第1版.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11月第4版.第125页.
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0页.
4.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一版.
5.贾马燕.避讳发展略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5):30-34.
6.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