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研究
2020-07-12盐城工学院224051
(盐城工学院 224051)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的,然后又有相关政策部署整理出台,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五年的计划工作,希望建成乡村产业、改善居住环境、刺激农民经济、促进文化生活以及构建清晰治理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振兴应该体现在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经济腾飞、文化建设和组织架构等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文化生活作为新时代人民群众越来越关注和注重的精神追求,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应该作为一大核心坚决稳固的实行推进,保障乡土文化的独立与特色。与此同时,应该认识到乡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乡土文化是乡村发展演变过程的记录者,乡村地区农耕生活的进程中相关人文风俗、思想准则和特定习惯都浓缩在了乡土文化中。但在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步伐的当下,乡土文化的传承工作却很容易被忽视,无形的文化在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消失。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的地位与现状
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并没有被传承下来,甚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保护。乡土文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文明,它所包含与反映的就是某一地区人民在生活中一言一行所透露出的地方特色,它是方言习俗,它是建筑遗址,它是地方信仰,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社会进步与文化更新的当下,乡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众更喜欢追逐新鲜刺激的创新理念知识,就像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遭遇冷落、无人问津,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成了农民想要告别过去、接受新兴文化的物品。首先,乡土文化发展的困境是由于相关文化建设的不平衡导致的。乡村振兴过程中部分领导者的关注重心集中在经济建设中,忽略了村民内心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一方面对乡村文化的建设保护力度不足,民众对自身的乡土文化意识不足因而没有传承意识;另一方面,大力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等建设乡村又在无形中传播了一种崇尚外来文化的思想,导致了村民的思想转变。其次,乡土文化载体的缺失导致了乡土文化传承的波折。传统的建筑村落、方言习俗本身就是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文化载体被新式洋房和标准普通话取代,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让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特色美食或者技艺慢慢走向失传不见的地步,民众对自己的乡土文化只剩下烙印在内心的记忆可言,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殆尽,乡土文化也就随之消失。再次,是村民对自身乡土文化的传承意识不足导致的。人民是文化创造与传承的主体力量,乡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存在形式也是村民意识的体现。因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城市生活质量的吸引,很大一部分农民放弃了自己土生土长的乡村而向往城市生活,对于自身所持有的文化特征与意识持一种排斥态度,对独特的乡土文化没有荣誉感与自豪感,不能从内心接受乡土文化,那么文化传承也就无从谈起。
二、传承乡土文化的措施方法
(一)鼓励乡土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
在发展乡村振兴考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将乡土文化与经济产业有机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障文化的传承。充分利用乡村的文化优势进行建设,不仅可以帮助村民树立起文化传承的意识与文化特色的自信,还可以有效地发扬乡土文化的特色,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地方的乡土文化。比如地方的独特戏曲、泥人脸谱、风景民俗等都可以发挥他们的潜力优势并且进行开发利用。政府或者乡镇负责人应该起到导向作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排清障碍,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还以借助新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进行相关宣传工作,进而提高产业知名度。相关有特色和潜力的乡土文化村镇也应该注意把握与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建立相应的文化示范区或者博物馆、旅游景点等,并借此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注重保护乡村传统自然风貌景观
文化的载体一旦缺失,乡土文化的根源就飘忽不定,那么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就会受到负面影响。乡土文化的起源在乡村,那么乡村振兴中就应该考虑到村落的保留问题,不应该片面的建设新农村、改造楼房、创新土地利用而打破原有村民的居住环境,改变传统乡土文化的根基。乡村振兴应该从具体情况出发,对村落的分布、格局、形式等做出科学的管控,应该出台相关的制度条文规范管理机制。另外,对于村落遗迹或者典型的乡土文化建筑应该加强保护措施,保持相关村落建筑的原始风貌,最大程度的还原乡土文化根基所在,就像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一样,作为老北京的特色建筑和文化象征不应该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而被摒弃和改变。对于乡村振兴的建设,应该遵循其向好发展的原则,但同时要注意乡村自然风貌的保护,守住乡土文化的象征,工厂、现代化设备的引进设立也要注意与乡村原有建设共存,维持乡土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弘扬激发村民的文化传承意识
文化的传承还需要人的参与行动,乡村村民的力量需要不断地凝练汇集,最终形成一股保护与发扬乡土文化的强大动力。城镇化的初衷是让农村换新颜,改变原本落后的生活面貌,但这并不意味着村民的意识形态也要像城市发展,以现代化的技术和方式包装自己,在乡村振兴中,村民新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不应该与古老的文化沉淀形成矛盾与冲突。农村的青壮年应该改变向往城市生活离开家乡的态度,而是确立自身乡土文化背景的自豪感,为家乡的乡土文化做出努力;而没有能力的老人儿童也可以用热爱家乡的心去了解家乡文化建设特色,做好家乡的代言人,以此支持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当地可以进行乡土文化宣传与推广活动,通过文化遗址、历史来源、价值作用等一系列的活动让乡土文化真实的走入村民的生活中,帮助村民理解感受乡村灵魂所在,激发村民进行乡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三、乡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和价值
(一)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前进
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一步即乡土文化的传承,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乡村振兴能够为乡土文化提供宣传与保护的途径,而土文化的传承也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优质的文化、资源和经济支撑,帮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进行。一方面,乡土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目标的一部分,因为文化是渗透在社会方方面面的无形力量,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文化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的实施也同样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浸润助推作用才能构建村民安居乐业的新时代乡村生活。另一方面,乡土文化代表着一方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水平,文化正成为现在社会的主要文明体系支柱,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内生动力,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可以帮助精神支撑的形成,进而发挥劳动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而在一系列的乡村振兴建设活动中,乡土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被深化。
(二)乡土文化能够维持稳定秩序
文化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国文明在五千年的磨练捶打中孕育,乡土文化也是在悠久的乡村历史中积累而来的。乡土文化不仅仅蕴含着乡村人民生活的风俗特色,还有不必说出口但行为统一的规则习惯,乡村生活的原则与方式在村民的不断沿袭传承与改变中融入到乡土文化中,而不同地区因为不同的地理位置、种族结构和劳作方式也形成了风格不一的乡土文化,这便是特定地区的独特内涵,也就是乡土文化。像如在人类进化的初期阶段,人类群体中没有法律的约束却能够做到行为统一,有一定的规则限制和约束,其实就是道德的规范作用,而这一作用运用在行为统一的乡村,就是其固有文化对村民思想的内化影响作用。乡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规范并限制着村民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乡村生活的秩序稳定与安定。
(三)乡土文化创设乡村文化氛围
文化本身就是一笔财富,乡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乡村建设的原汁原味。像如古老乡村文明的代表与遗址都在悠久历史中黯然失色,但乡土文化的传承就可以实现文化载体的焕活,经典的建筑村落、自然景观、历史遗迹都因为乡土文化而重新被人注意,并且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方技艺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一定程度上,乡村文化是乡村建设的一大特色,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像如利用古老建筑与秀丽景色来发展旅游业、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来销售乡村农产品等。此外,文化的树立还可以加深当地村民的自信与归属感,乡土文化本身就是特定区域内人群的思想结晶,它的传承与发扬能够增强村民对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与行动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便于村民思想觉悟的提升和乡村振兴的积极运转。
(四)乡土文化拥有经济发展潜力
乡土文化虽然强调文化本身的影响,但文化对于其他方面的辐射作用同样不能忽略。一方面,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反而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自由、舒适、心灵的欢适,而乡土文化对快节奏、高压力的人群来说就是心灵净土追求的理想需要,各类人文景观与文化产品都代表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自然底蕴,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并增加乡村振兴中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与自然共生的产物,是农民生产劳作于田地间生成的。它符合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规律要求,是绿色生态理念的潜在总结,也因此乡村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一大批游客的参观,所谓的田园风光不过是乡土文化的生态智慧,这对乡村旅游业的刺激可以加快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并且可以传递出绿色和谐的生态理念。
四、结语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推进,应该协调管控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并且做到轻重有序,不能放松任何环节。乡土文化的传承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乡土文化也并不是单单文化二字那么简单,植根于乡村历史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复杂,其作用也对乡村振兴的建设有着积极而高效的推动效果。应该明确乡土文化传承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要对乡土文化进行客观全面的了解,在认识到乡土文化传承重要性的基础上,应该对其发展的现状以及困境进行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资源与途径来完善乡土文化传承方面的工作进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当然,也应该意识到乡土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艰巨复杂,并且保证百分百的专注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