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缺失研究

2020-07-12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情感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00)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发展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简而言之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融合互动,以互联网技术为框架支持和实现手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资源支持和教育内容,通过新中介新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的要求,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可是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感缺失问题,影响教育效果,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缺失表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使我们的交流超脱于时空限制而更为频繁,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却变得越来越少了,长此以往易出现情感缺失状况,降低学习效率,削弱学习激情。

(一)网络人机交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网络为教学工具,学生只需要轻轻点击鼠标即可获得海量信息。有学者提出:“许多网络教学仅仅是将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当作了简单的通讯工具……或者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课本搬家’,在网络上发布一些文本化的教学内容或是教学练习题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真正实现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仅是将书面教材照搬至网络教学场域,而不是因地制宜地结合互联网思维,根据受教育者的学习形式而因势利导。由此在网络化教学中,教学环境单一,教学模式机械,身体缺席与精神观念临场之间的矛盾导致认知选择困难1,学习过程容易产生疲劳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逐渐降低。

(二)网络人际交流

网络教学往往以文字、语音或视频形式进行,难以触及人的深层情感的表达。学生无法像在传统课堂那样进行直接交流,无法感知老师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状态,降低了对知识的情感维度的理解,挫伤了学习自主性。当学生有学习上的困惑时,无法当面向老师寻求帮助,只能通过网络留言提问的形式,老师也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复,降低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与此同时,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情感交流受阻的问题,无法及时地相互协作与探讨。米德说过自我意识是与他人想象共生演化的,即缺乏互动不可能有自我意识。因此,缺乏情感互通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也在一定程度是阻碍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甚至心理健康状态。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缺失原因分析

情感缺失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来对其行为思想进行引导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追本溯源,本文从互联网特性、教育主体自身角度及课程属性等多重维度进行分析,总结出如下两个原因。

(一)技术与价值矛盾

斯蒂伯说过信息技术所决定的“信息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人们对它的感知和理解”。2人类对技术的看法是不断变化着的,反过来技术对人的思想行为、价值判断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置身于互联网之中,思维被网络技术对象化,由技术性显现建构出来的虚拟世界几乎完全淹没了由自然事物构成的现实世界,或者以对虚拟世界的认同来否定对现实世界的感觉3,理性工具冲淡了非理性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究其本质是影响人的价值系统,而技术异化构筑的虚拟世界奴役了学生的价值理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很可能变为符号性质的存在而丧失了教育的效果。

(二)知识与情感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像数学等科目一样仅专注于认知层面的理论体系学习和技能逻辑提升,而是在知识传输积累过程中,传递一种价值观的培养和指引,这种价值观的构建需要由情感和信仰的支撑。教育者通过网络方式输出大量知识,保证了认知结构的有效传达,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信息沟通需要,但忽略了内在情感的传递。教育者应结合互联网思维更多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为目标。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缺失治理路径探析

信息化、数字化和符号化的表达也致使学生沉浸于虚拟的世界,同时网络学习模式阻隔了师生与生生间的直接情感交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发挥。但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得到改善,对学生的网络学习情感缺失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辩证看待技术 丰富理论内涵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互联网技术。一方面,我们要承认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依靠技术的手段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拘泥于技术带来的新手段新方法而弱化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初衷与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的实践运用需要灵活适应互联网语境与生态,而不是将已有的教材资料的一成不变、不加改造地生搬硬套,而是结合时下网络语境,以生活世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克服话语的工具化倾向,创造性地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实性、时效性与系统性的品格。4

(二)加强文化提升 重视情感在场

人们对技术本身和技术变革的认识往往是滞后的,导致技术的发展与人们认识的矛盾,彰显技术与人文的失衡5,所以除了需要辩证看待技术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文化提升纳入关注的视域。约翰•耐斯比特“每当一种新的高技术引入社会时,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6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其重在对学生情绪和情感层面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激发情感共鸣,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者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情感的教育输出,营造情感在场氛围,加强学生的情感认同。

(三)保障效果质量 完善反馈机制

无论以何种渠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单向度并不能从本质上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理想效果,归结到底都需要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来。在网络环境中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规律,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及时完善多维度的效果评价机制,在反馈与反思中不断进步。同时要注重培育拥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和掌握互联网技术本领的专业人才,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

注释:

1.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实践的社会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1.

2.斯蒂伯.我们改变了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M].中信出版社,2010,12.

3.肖峰.技术哲学视野中的青年及其认知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13,(9).

4.赵建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与话语体系建构[J].理论导刊,2019.

5.谢玉进,赵玉枝.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及其新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1).

6.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8,53.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情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