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疫情时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0-07-12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23

大众文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防控心理政治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23)

一、突发疫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冲击

(一)关乎生命安全,降低抗疫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突发性的公共事件,自发生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一方面,疫情的突发性与未知性特征,加剧了疫情救治的困难。自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发病以来,疫情逐渐呈现蔓延之势,防控范围逐步扩大,身处疫区的大学生群体直接感受到了危机自身生命安全的威胁,从身体健康方面压迫着居家隔离的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应对疫情的能力有限,对于新冠肺炎的专业性了解较少,防控知识的了解不甚全面,对能否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缺乏自信,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抗疫热情。

(二)囿于负面情绪,造成心理恐慌

互联网普及之前,信息的传播大多依赖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社会舆论被主流媒体掌控,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信息传播具有滞后性,同时为了保障社会安定,官方媒体会对事件进行选择性报道。但自从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在键盘敲动之间就能传播于各个角落,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窥得世间万象,与此同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一方面,网络的实时性助推疫情信息的传播,确诊数字的上涨,确诊规模的扩大,给居家防疫的大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与不安。另一方面,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缺乏相关系统培训,在面临自身安全与居家隔离的双重压迫下,加之来自于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压力,容易积攒负面情绪,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削弱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情感支撑作用。

(三)难辨虚假信息,弱化思政效果

互联网的匿名性与即时性,给各类信息主体提供了表达自身意愿的平台,但同时也为有心分子提供了制造混乱、抹黑政府的机会。一方面,部分敌对分子有目的有指向地选择人群,通过互联网络发布不实信息,扰乱抗“疫”节奏。他们或通过编造虚假事例与确诊数据,夸大疫情危机,引起公众恐慌;或通过夸大极端个例,激发群众怒气,趁机混淆视听,搅乱社会治安。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否定中国积极抗“疫”表现,抹黑中国政府。“疫情无国界”,但这次疫情发生以来,仍有敌对势力企图通过抨击中国抗击疫情中的积极表现,否定党在疫情防控之中作出的全面部署,趁机混淆视听削弱政府公信力。网络拟态环境下,信息云集,虚假信息防不胜防,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事实真相的了解,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突发疫情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主体因素:大学生的自身抗力不足

大学生群体还处于思想的开放期,尚未完全建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一些错误言论或歪曲价值观的诱导。当突发疫情时,尚未能完全冷静客观地处理应对此,无论是心理承受能力,或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都有待加强。青年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素养,但他们的身心仍处于成长、塑形的关键环节,必须持之以恒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内生抗力。

(二)环境因素:突发疫情的不可预测性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作为突发性事件,具备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预测性和未知性都增加了分析病毒、研制药物的难度,造成疫情的长期性,也由此给青年大学生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从而削弱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由于疫情的发展,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法开展,大学生居家线上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度难以确保。

(三)传播技术因素:互联网的推波助澜

互联网的诞生刷新了传统媒体的新概念,为活跃在网络世界的人提供即时性的信息传播和跨时空的信息共享,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同时也加大了信息监管的难度。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不少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提供了污蔑中国的契机,他们或是通过发表虚假信息和虚假案例,或是通过诱导性的煽动,潜移默化地扭曲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而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恰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突发疫情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做好疫情防范举措,提高信任指数

首先,要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发布疫情防控信息,普及防控知识,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与此同时,学校也要积极进行疫情防范的知识学习,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信息宣传作用。另一方面要创新传统媒介的作用,加强疫情防控。通过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尽可能广的普及防控信息,提高学生防控意识,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健康。其次,提高医疗救助水平。组织专家积极研发疫苗,并及时更新研发进展,提升防疫信心;确保确诊学生都能得到及时救助,保障其生命安全;开展健康教育,提升群众防疫意识。

(二)健全心理疏导机制,缓解心理压力

针对大学生因心理恐慌产生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要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建立专门性的线上心理辅导专栏,发布各种心理开导类文章,同时提供大学生心理辅导的窗口;创新居家娱乐方式,保持身心放松。另一方面要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学校应积极通过线上教育的方式,组建线上心理辅导队伍,同心理压力过大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解决其心理问题;开展全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疫情防控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突出性事件,稳定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辅导员及任课老师也要及时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防患于未然。

(三)完善信息数据网络,增强政治认同

一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实时更新数据。有关部门及时向大众更新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及疫情动态,确保消息公开透明;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对于有心捏造虚假信息的人员,查封其社交账户,并追责至个人;对于公开抹黑中国的西方敌对势力,应予以有力反击,增强民族自信。另一方面,加强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正面引领作用,纠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以正确的时事分析营造社会正能量。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作用,提高大学生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感。

猜你喜欢

防控心理政治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