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2020-07-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10055

大众文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学派柏拉图肉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710055)

在西方哲学史中,智者学派崇尚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需求至上,很写实,也很现实。虽然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相同点都是把研究领域从“神”那里拉回到人间,开始转向以“人”为本,来研究“人”的哲学。但智者学派认为,应该以人的需求为尺度,来直面现实世界,满足人的需求,达到人生境界。而苏格拉底则不然,他认为,应当以正义和道德尺度为标准去约束人。苏格拉底认为要管理好一个城邦,必须要控制人的欲望,一切以大局为重,来震慑人,管理人,以“正义”来自笔者要求和要求别人。

在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比较问题上,笔者个人比较偏向于智者学派的理论。中国有一句俗语“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听起来有些自私和不够高尚,但事实确实如此,从古至今,无论是谁,人生来就是为自己,如果有“崇高”一词,也是基于纲常伦理的教育,变相的压抑了人性。智者学派的直白和单纯在于,话虽与社会道德背道而驰,但揭示了人性的本质,人性本质本就是以满足自身为己任,生来首先得活,而活首先就是一种自笔者的满足。作为人的个体人的本身,你首先得活下来,活下来意味着人从一开始就是在为满足自己而考虑。写到这里不禁想到,有的人可能会反驳,那么怎么解释“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这种为了社会大局而牺牲小笔者的伟大精神呢?之所以说它伟大,都是后来的教育为了维护社会整体和谐稳定而提出来的理想状态的构思。但仔细想想,谁会一出生就想着自己要为什么什么而死呢?生与死,既不用为谁,也不用多高尚,本就是人自带属性。在这里提一个词,“良性”。把“良性”定义为高尚的浅层次理解。笔者认为,一个人一出生,是没有属性的,所谓“良性”这种属性,是在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中衍生出来。如果把统治阶级理解为投机取巧的自笔者主义者,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统治者们一方面强调要伟大要高尚,另一方面又想让自己的政权稳定,那么稳定要靠什么?就是靠这种压抑人性本质的所谓“正义”与“高尚”。想到这里且不论智者学派的好与坏,对与错,单从人性本质来理解,智者学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每个人的本质属性是契合的。只是人们往往不愿意把这种最真的欲望和需求表达出来,在千年的道德约束和教育中,把这种人性本质称之为“自私”,所以有很多人不愿意直面这个问题,但转念想想,何为“自私”?“自”和“私”,本就是说明人这种生物的本质属性,人就是“自”,自笔者、自己、自身,人就是“私”,私人、私密、隐私。人性最本质的东西,往往都是为了自己,无论是高尚和正义,归根结底也可理解为为满足人的感受,满足人精神上认为自己“正义”和“高尚”的道德感受,实际也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自私”这个词本身的贬义属性也是在造词时,人为的教育背景下使然的一种产物。实则想想,“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实属是非常之有道理了。

柏拉图在《理想国》首次对灵魂做出理性、激情、和欲望的三重区分,柏拉图称它为灵魂的三个部分。理性控制着思想活动,激情控制着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欲望专指肉体欲望,理性的欲望被称作“爱欲”(erros),这是对善和真理的欲求。肉体的欲望或服从理性而成为一种德性,或背离理性而造成邪恶。柏拉图对于灵魂的这个划分简直是精辟。他对灵魂的划分内容显示出了一种异于常人的冷静思维模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佛教的灵魂观里找到柏拉图相较于中国佛教的灵魂观强大的思辨角度和方式。

中国佛教的灵魂观把灵魂单单指为人的思想意识和类似于人的本体的一种东西,它类似于道教里的“以假修真”,这个“假”指的就是人的肉身,而“真”指的就是类似于灵魂的人的本质内核的东西。佛教和道教的这两种理解,就有一些很感性的思考方式在里面了,而柏拉图则是用一种很理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灵魂”。柏拉图认为,理性控制着思想活动,激情控制着合乎理性的情感,看到这里,不禁想到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合乎理性”,是否可以理解为情感分为合乎理性的情感和不合乎理性的情感,合乎理性的情感是可以被激情所控制的,即在理性思维范围之内具有可控性。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产物,要在这种感性产物中找到合乎理性的部分,就是找到可控的部分,那么这个可控部分即就是能被激情控制的部分。那么我们再来理解欲望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欲望就是人本身最根本的一个属性,每个人都拥有欲望,无论是对于情感、金钱、肉体等等等等一系列的追求和渴望。那么“趋乐避苦”这个词就非常的精妙了,它有点类似于佛教里面讲到的“众生皆苦”、“苦海无涯”这两个概念里提到的“苦”,也类似于基督教教义中,耶稣提出要替众生受“苦”,这个“苦”就类似于原罪的一种说法了。那么欲望正是很好的解放人的天性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天性可能并不是好的,如果用柏拉图的评判方式来看的话,肉体的欲望或服从理性而成为一种德性,或背离理性而造成邪恶,那么无法自控的欲望就是“撒旦的礼物”。比如智派提到的“享乐主义”,很多人在这种“礼物”中沉沦,那么这些让人沉溺于肉欲和纸醉金迷中的欲望,就是脱离理性背离理性而造成的邪恶。时至今日,当今世界依然沿用这一思维模式作为评判参考标准。想到这里,不禁觉得柏拉图的伟大,以至于到今天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依然适用,比如我想减肥,理性告诉我要克制饮食加强运动,但是欲望告诉我今天吃了明天再减,而激情又告诉我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充满能量,要控制自己。所以这三个方面都是切切实实的存在在思维里的,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因为读了柏拉图知道了“灵魂”这样的一个划分才想到这几点,读到这里,我不禁惊叹于他对“灵魂”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划分竟让人惊叹到说不出话。古希腊的先贤们总是给人以叹为观止的哲学思维享受,让我们在面对特别抽象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能够受到一些引导和启发从而全方位的理解事物本身,虽然柏拉图的一些观点我并不能全盘的接受,但是柏拉图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教会了我们一种思维方式,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善于运用思辨的方式去跳出问题,去看问题本身。写到这里,我也并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对还是错,我想真正的哲学恰恰是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仅凭错对来判定,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错与对,有的只是我们非常荣幸的踏着前人走出来的一条路,能离最终的真理更进一步。

猜你喜欢

学派柏拉图肉体
伯明翰学派“黑色大西洋”表征政治研究
我的诗
珍妮·萨维尔
具有创新价值的伯明翰学派文化阐释
论朱智贤学派: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的创新
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的象征意义
胡子博
柏拉图的椅子
柏拉图《法律篇》土地与农业法条译注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