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康人物谱

2020-07-12○凌

星火 2020年4期
关键词:红薯

○凌 翼

肖永生

车子在山路上转,来到一处山坡上,停下。山的那边是一个山坑,也许是它的形状像一把禾铲,故名禾铲坑。望见一片粼粼波光——这就是枫树村养殖专业户肖永生的鱼塘。

禾铲坑离村子远,种菜不方便,种稻子收不了几担谷子,只好被撂荒在这。僻静的好处是没有人打扰,选择这里做养殖基地,他养殖的鱼啊、羊啊、牛啊在静静长大。

禾铲坑有100 多亩撂荒地,肖永生选坑口的一块修筑成面积达14 亩的大鱼塘,买来草鱼、大头鱼、鲢鱼、鲤鱼等鱼苗倒进鱼塘,精心饲养并运用网络教育自学高密度养鱼技术,发展以鱼为主打产业,并逐步向羊、牛、蜜蜂等齐步推进的综合养殖基地。

禾铲坑成为他的梦想。他在鱼塘一侧搭建了一个简易工棚,堆放鱼饲料,还摆放了凳子和小方桌,客人来了可以喝茶聊天。我把本子搁在小方桌上,跟他聊起来,一边聊一边记录。

肖永生,1975 年生,长期在外务工,家里有84 岁的母亲,还有两个读书的孩子,中间回家创业,投资修建禾铲坑鱼塘失败欠下一笔债务,只好又去广东打工。家里母亲年纪大,小孩读初中需要照管,他打工不安心,2013 年便决定不再出外打工了。2014 年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时他被认定为贫困户。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肖永生说,上级的帮扶干部每天问寒问暖,关心他,爱护他,适时给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没有资金,帮扶干部联系贷款;你搞产业,帮扶干部帮你跑补贴;甚至于你要买什么鱼苗,帮扶干部都会联系农业局帮助打听哪里鱼苗实惠可靠;你要养牛,他们也会给你从科学养殖的方向帮你物色品种……现在的帮扶干部啊与群众心贴心!

短短几年,肖永生在帮扶干部的帮扶下,成为枫树村励志脱贫的典型。肖永生曾因为养鱼缺乏技术和资金,经营不善而亏损,导致创业斗志低迷,无奈只好丢下老母亲和两个孩子,出外去打工挣钱还债。2013 年,国家扶贫政策的到来,再次点燃了肖永生创业的激情。他回乡贷款5 万元扶贫资金,并向亲友借款20 万元,将禾铲坑的鱼塘扩大,在坑口建水坝,准备大干一番。肖永生笑着说,我能重新搞起农村种养经济,要感恩党的好政策。没有政策我们都要干,何况还有这么好的政策,我怎能不好好干!

人的机遇一生中不会一抓一大把,可能就只有一次两次,必须抓住机遇,谋求发展。肖永生抓住了精准扶贫的机遇,与贫困告别。

肖永生告诉我,他3 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拉扯他长大。从小家里穷,没钱读书,读到小学三年级便辍学了。他读书比较晚,9 岁才发蒙,辍学后母亲找了个弹棉花的师傅带他,他跟随师傅走乡串户弹棉絮。弹棉花这活,吃的是百家饭,挣钱少,但糊口没有问题。弹了五六年棉花后,他发现村里的后生都到广东打工,他们进工厂挣工资比自己神气多了,便告别师傅跟着村里的小伙伴到广东打工去了。打工挣钱后,他娶了媳妇,正式成家立业。在工厂他一心做工,赢得厂里好评,从生产工干到了车间主任,每月也有七八千元。有一年,他回家看望母亲,看见母亲日渐衰老,心疼母亲就想留在家里照顾她老人家。在家里,他也闲不着,一个偶然的机会跑到禾铲坑找母亲放在这里的耕牛,看到这里撂荒的田地长满了杂草,就想,如果在这里挖个鱼塘,不是变撂荒地为聚宝盆了吗?

说干就干,肖永生先找到撂荒地的主人,签订了10 亩为期40 年的合同,每亩50 元一年,一次性付清租金,然后请人开路,一辆小型挖土机开进了禾铲坑。

禾铲坑都是烂泥田,需要将烂泥全部挖掉,在坑口做一座水坝,才能一劳永逸。做水坝谈何容易,需要县水利局的设计图才能施工。即便图纸下来了,修建水坝得投资20 多万,肖永生一时难以筹措。

他一下子陷入到人生最大的困境当中,愁白了头。

这时,妻子说,搞鱼塘这么麻烦,还不如到广东打工,一年也能挣八九万元,比搞鱼塘省心。

无奈,肖永生只好再次南下到广东打工。他租赁土地、开路和请人挖的鱼塘已经花费了四五万元,成了一个烂尾工程,他心有不甘。转年,又到了过年的时候,肖永生回到家乡,看到鱼塘静静地躺在山坑里,水里没有打捞干净的鱼跳跃起来,似乎在跟他这个主人打招呼。主人你就这样丢下我们不管了吗?你是个不服输的人,怎么这么轻易就承认自己失败了呢?

不!我还要回来!

肖永生扯了一把路边的野草抛到塘里,有几条鱼迅速游过来抢食。看到这一幕肖永生开心了,没想到,这些鱼没有人照料还能活得这么自在。

此时,《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下发半年多,于都到处掀起一股振兴热潮。肖永生到村里汇报自己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的支持。村里叫他打报告到县水利局批复建设山塘水坝的请求,很快得到批复。县水利局派人实地勘察绘制了水坝图纸,肖永生内心的冲动像一群奔马一样跑了出来。

村里帮他争取了贷款5 万元,他自己又向亲友借了20 多万元。很快一座坚固的水坝就在禾铲坑口立了起来。有了这座水坝,他在禾铲坑发展水产养殖就有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肖永生的梦想也随之展翅飞翔。等养鱼有了起色,他要将整个禾铲坑的一百多亩撂荒地都开发出来,按梯级朝里开发,养鱼、养小龙虾、养泥鳅、养黄鳝……

把禾铲坑经营好了就是天然聚宝盆,这是一座富矿,够他下半辈子经营的。

不过块头大,自己不一定能吃下,到时可以联合村民们成立合作社,大家一起来开发。致富不能一个人富,要大家富才算富呐。

肖永生的14 亩鱼塘,年头投放进去的上万尾鱼在一天天长大,但他不打算捕捞上市。原来,今年普遍干旱,很多鱼塘缺水只好捕捞贱卖,市场的鱼成了地板价。禾铲坑因为有水坝,山坑蓄水能力强,并不缺水,所以他不急着捕捞出售,他要等到鱼价恢复到正常时才卖。我问,这些鱼按正常价卖能卖多少钱?他说,可以卖20 多万,除去成本,能挣7 万元。

此外,肖永生还利用禾铲坑养了牛羊。土牛长得慢,效益差,女儿帮他从网上找到山东肉牛,养一年就能出栏。他买了去山东菏泽的火车票,亲眼目睹了肉牛的养殖情况,引进了10 头杂交肉牛到禾铲坑来养。

4 月份买回的牛,养七八个月就能出栏,一头牛能卖一万多元,纯利润3000多元,10 头牛就能挣3 万多元。肖永生对养牛有了经验,决定年后还去山东菏泽买肉牛来养殖,与养鱼形成综合养殖产业。他觉得这个养牛模式可以在村里推广,带动其他村民致富。

黄洪财

来到盘古山镇山森村,见到了贫困户黄洪财。他中等个,偏胖,腆着将军肚。从他眯缝的眼睛里,看得出他心里的小算盘来。他的右手比左手短了一截,手腕以下被截肢。这位80 后小伙,19 岁到广东打工,做五金技工,操作冲床时不小心将手掌冲烂。当时痛得在地上打滚,送到医院,医生给他做了截肢手术,成了三级伤残。

黄洪财的名字里有“财”,但他至今还是光棍一条。是无钱娶老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我是在村里的农家书屋见到黄洪财的。他是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每个月有300 元的岗位补贴。逢周六、周日,他像村干部一样到村部值班。

二楼的农家书屋,有书架,有会议桌,有办公桌椅。闲来无事,黄洪财也会翻阅书架上实用技术方面的读物。他说,这里平时很少有人来,看书很安静。他养了鸡,养了羊,没事在这里就看看这些书,对养殖大有帮助。

我问他,农家书屋的书,还会有谁来借阅?

他说,村里年轻人不多,看书的人很少。实用技术类的书有人翻看一下,还有就是养生和治病方面的书,有个退休教师会来借阅。

2012 年,他开始在家乡养羊。刚开始,养四五只,第二年养十几只。后来精准扶贫政策下来,他扩大生产,到现在存栏有50 多只。羊自己繁殖,现在一年可繁殖小羊20 多只。卖掉的全是公羊,一年卖十几只。山羊出栏20 多公斤,一只能卖1000 元左右。2018 年大约产值1万多元。黄洪财说,一只羊要养一年半。羊以吃草和树叶为主。

我问他怎么想到养羊这个行当的。黄洪财说,自己虽然工伤变成了残疾,但他并不想坐等别人来养。不仅自己不能靠别人养,自己还有一个患精神病的母亲需要照顾。

黄洪财说,自己12 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也精神失常。如果母亲没事,他虽然只有一只手,还是可以到外面打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在山里挣钱容易多了。但为了照顾母亲,他只能选择在家守着。

他得想办法挣钱养活自己。在农村不靠双手又哪能挣来活路呢?但自己右手已经被截肢了,靠双手干活已经不可能了。动脑筋吧,自己读书不多,脑力劳动的活也干不来。

他思来想去,想去思来,到底做什么来钱呢?一次他骑摩托来到邻乡,看见路边散落着的羊群在吃草,他好奇地停下来看着黑一块、白一块的羊发呆。羊的嘴小,吃草比牛要斯文得多。这东西好养。他在心里赞了一声。

这时一个50 多岁的男人走过来,问他是不是看中他家的羊了,是开餐馆的吗?

听他这么一问,黄洪财知道这个男人就是羊的主人,就向他打听起来。他老老实实地说,自己不是买羊的,也不是开餐馆的,自己手残了,想找一个能挣钱的路子养活自己。看这羊好喜欢,不知好不好养?

羊主人听他说话很实诚,手也的确残了,就生出了怜悯心,说,我看啊,你养羊肯定没有问题。

羊主人把从哪买羊种,多少钱投入,怎么养……一五一十,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似乎想让他一下子抓住羊并从养羊很快发达起来。

说干就干,黄洪财按那个养羊人的话,搭建了羊棚,进来了羊种,开始做一名养羊专业户。养一也是养,养二也是养,他后来又开始养鸡。

他也随之被人称为“羊司令”+“鸡司令”。他走在山路上,就有一群羊成为他的兵卒;他拿起食盆一吆喝,那些毛色鲜亮的鸡就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司令当之无愧了。

我说,走,去看看你的羊和鸡。

黄洪财听说我要去看他的羊和鸡,高兴得跳起来说,好,我用摩托搭你去。

山森村就是一条峡谷,村道沿着溪流向前延伸。村道两侧的山坎垒建着村民的房屋。满眼的翠绿,房屋也被杂草和树木掩映起来。摩托在水泥村道上朝峡谷深处奔跑。

不一会儿,就来到一处稍微平整的地面,相隔二三十米远搭建了两个棚子。上面一个棚子是竹木结构,依照羊的习性建成了吊脚楼式。四根柱子用粗大的杉木立起来,垫楼板的横梁也是杉木做的。从便利出发,木匠只是用码钉将柱子和横梁固定,下面用木桩撑着,给羊搭建“安居工程”,省去了挖基脚、砌墙、留窗台等繁琐的工作。板壁用竹子劈成片,钉在木梁上,虽然透风,但也能让羊享受外界的清爽空气。我本以为棚顶也应该是竹子劈开当瓦盖,黄洪财却用了石棉瓦。黄洪财为羊搭建的“羊楼”就这样竣工了。羊还住着“楼房”,挺舒适的。

羊在羊棚里,我透过竹片做的门板望进去,里面空间用竹片分割成三栏,从竹片缝隙打进来的光线落在这些花色不一的羊身上,像活动的艺术品。羊有纯白色的,有一段白一段黑的,还有棕色的;有的四个蹄子是黑子外其他都是白色;有的屁股一片黑,其他是白色;有的脖子是黑子,头脸与其他地方又是白色……像极了一幅油画作品。

我说,羊吃草,不需要投资,一本万利啊。

黄洪财说,要买盐砖给它们吃。

羊要吃盐?我以为跟养牛一样。

食盐还有调味的作用,能刺激唾液分泌,促进淀粉酶的活动。缺乏食盐容易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饲料营养物质利用率降低,发育受阻等现象,因此必须给羊喂盐。黄洪财已成养羊的行家了,他说,喂盐的方法有多种,在放牧季节,可每隔10 天左右给羊啖盐,按每只羊15 至20 克准备,将食盐撒在石板上,让羊舔食。

欣赏完黄洪财的羊,我又走近黄洪财的鸡场。

鸡不像羊靠四条腿走路。鸡只有两条腿,但两条腿跑起来比四条腿灵活多了。鸡还有一双翅膀,跑不及的时候,它还能飞。

黄洪财的鸡场说大不大,说不大又很大。不大是因为,就那么一小块地方寸草不生,其他地方全是野草地。说大,那是因为黄洪财并没有在周围做栅栏,鸡可以在草丛里四处活动,寻找虫子呀、蚯蚓呀、草根呀啄食。

这里野草疯长处,以前应该是梯田,现在这些田似乎都退耕还林了。但林木没有长起来,便由这些生命力旺盛的冬茅和杂草盘踞了。

这个鸡棚的造价要比“羊楼”高。鸡棚架子是木架构,外面是篷布,防风、防雨。黄洪财说,鸡棚做好后,养了200多只鸡做试验。投资约3000 元。第一次养,损失了一半,病死的,不懂预防。活下来一半,卖了100 只,每只卖100 元,回收了1 万元,没亏本。

第二批进鸡苗700 只,有了经验,知道了鸡的习性,好养多了。有个朋友在赣州卖鸡,他是本村人,会来这里拉。这批要等到10 月出栏。已投资2 万多元。如果一次性卖给一个买主,价格只能算批发价,按正常预算,这批鸡可挣1.2万元。前后需要5 个月时间。越冬不好养,这批鸡卖完后,就要到明年春上再进鸡苗。

谈到现在的政策,黄洪财说,政策太好了。他现在家里有三口人享受低保政策:自己、母亲、侄子,每人每个月有260 元低保金。侄子还有教育补助,每学期750 元。医疗保险政府代缴,看病能报销90%。自己搞养殖业,享受金农扶贫贷款5 万元,三年免息。精准扶贫,真正让我们这家人享受到了“两不愁、三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话一点没错,如果贫困老乡不能脱贫,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呢?看到黄洪财这样身残志不残的青年,坚定了我对广大农村脱贫奔小康的信念,也看到了农村的新希望。

丁章明

丁章明,1972 年8 月生人,罗江乡上溪村人。初中毕业后就与村里一帮年轻人到东莞打工,做服装。

丁章明人长得瘦瘦长长,脑门高,头发稀疏,一看就知道是个善于动脑筋的人。在东莞打工,但心思已经转回到了上溪村。本来按照他的所学专长,他回到于都完全可以到工业园找一份做服装的工作。于都大大小小的服装企业有2000 多家,像他这样的熟练工人厂家肯定抢着要。但他没有想重回服装企业继续打工,或者自己独立开办一个小型服装作坊。他异想天开,开辟了一条无人想象得到的创业门路——养鹿。

2018 年8 月,丁章明回村,开始了他的养鹿梦。

其实,早在三四年前,丁章明就开始设计回乡的事。一是自己年纪大了,不宜再在外面打工谋生;二是父母老了,需要有人照顾;三是小孩读书,作为家长,需要亲力亲为照管。有了这三个理由,他在外面待一天都是多余的。此前,他一边打工,一边盘算着回乡后自己靠什么创业这个问题。在农村养猪,没特色,还污染环境;养鸡也谈不上特色,养的人也多。他在网上侦察,最后盯上了养鹿。

现在网上信息渠道畅通,想找什么资料都不难,他查阅了养鹿的相关信息。鹿是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汉代时就有“鹿身百宝”的说法,是灵丹妙药的象征。《本草纲目》记载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鹿血、鹿脑、鹿尾、鹿肾、鹿筋、鹿脂、鹿肉、鹿头肉、鹿骨、鹿齿、鹿髓等都可入药,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能够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而鹿的初生幼角——鹿茸更是被视作“宝中之宝”。以上说的都是鹿身上的肌体部分,除此之外鹿的粪便也是一宝,可以杀菌,抗病毒能力强。养鸡容易感染鸡瘟,养猪怕遭遇猪瘟,但鹿的免疫力强,基本不用担心有鹿瘟之祸。鹿的胃口好,牛不吃的草它也吃,饲料就不是大问题。

有了这一番考证,丁章明逐渐迷恋上了鹿。他决心,靠养鹿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2018 年10 月,他到吉林双阳县考察,与一家养鹿公司签下合同,一口气买下20 头鹿,公鹿10 头,母鹿10 头。公司包教养鹿技术,他在那里学了12 天养鹿。公司的人教给他鹿的习性、鹿的喂养方法、鹿的饲料、鹿的繁殖、鹿的常见病理和治疗等,这回学习,比他拿初中毕业文凭上心得多。这关系他的创业梦,关系他的一笔巨大投资,用他自己的话说,鹿就是他的命根子了,他能不用心学习?

学习期满,他将购买的鹿寄存在公司,自己先行返回家里,这些宝贝运回家前需要为它们建好圈栏。鹿的圈栏不像人的房子那样精致,有点像牛栏或者羊圈,但又比牛栏和羊圈讲究。鹿圈地面用砖铺平,四周墙用砖垒砌,场地最好空出大半露天,三分之一盖顶棚给鹿遮阳避雨即可。鹿圈建好了,一个电话打到吉林双阳,公司早已给他安排好了,装运着20 头鹿的车马上出发,2700 多公里路,路上走了30 个小时。电话打出的第三天,他就见到了他的20 头宝贝。公司包运输,但运费是自己的。从吉林双阳到江西于都,运费1.5 万元,一头鹿运费合750 元。丁章明是做大事的,他将运费通过微信转付给了司机,还招待司机吃了一顿,以犒劳他将20 头鹿宝贝送到自己家中。

在双阳学养鹿,丁章明身旁有师傅,他当然不用操心。现在不一样了,鹿是自己的,养不好就有损失,丁章明自然不能麻痹大意。有的细节,师傅也不一定都会教,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探索。一开始,有两头母鹿生下的鹿崽,被别的母鹿冲过去咬死了,这个状况他未料到。刚生下的新生命被另一头母鹿咬死了,这让丁章明格外心痛。怎么办?又不能给“凶手”判刑。以后母鹿生育时他会小心地采取隔离措施,保障母鹿和鹿崽的安全。

丁章明买的种鹿是3 年以上的鹿,这些鹿正值壮年,第二年10 头母鹿就有9 头生了第二代,除了2 头鹿崽被咬死外,实际存活7 头鹿崽,其中5 头公的,2 头母的。鹿的生产时间在四五月份,其他时间不生育。

鹿茸一年当中可割两次,6 月一次,8 月一次。鹿茸只有公鹿才有,一头鹿可产鹿茸3 公斤,10 头鹿共产鹿茸30 公斤,每公斤鹿茸可售5500 元,这一项销售额可达16.5 万元。当然,还有饲料和人工成本未算在内。

我问这些鹿现在吃什么?

鹿的食性很广,主食草、草根、苔藓、地衣、树叶、树皮,一些小植物的果实,有时还会寻些草药吃。到了冬天吃玉米秆、红薯藤、稻草,几乎不挑食。丁章明笑着对我说,一牛养十鹿。意思就是一头牛一天的食量可以喂养10 头梅花鹿。

鹿在我的脑海里,与庐山白鹿洞有关,传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白鹿洞隐居读书,李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后人便将这个地方叫“白鹿洞”。我将这个故事讲给丁章明听,他没去过庐山,自然不知白鹿洞有多美。但他听说白鹿跟读书人有关,就说,你到我这来,我送您一头梅花鹿。

一头鹿如果是公的,能割鹿茸,如果是母的还能生鹿崽,但单身不行,要送就得一公一母。我顺着他的话开起了玩笑。

你如果来,那没有问题,一公一母都送。他大方地说,就怕你舍不得大城市。

我看看这里的山,不是什么大山,山上没有树木,有的只是杂草和岩石。在这里搭个茅棚,估计扶贫组还得给我扶贫,给当地政府添麻烦。

闲话归闲话,我们话归正题,还是谈起了鹿,丁章明给我介绍鹿的知识——

鹿的寿命可达20 年,产茸12 年,老化后可卖鹿鞭5000 元,鹿皮2000 元,还有鹿肉……一头鹿到了既不能产鹿茸,也不能繁殖后代的年纪,它还能为丁章明创造近万元的产值。可以说,养鹿是一本万利的产业。

看不出,丁章明是个做生意的老手。他拿出六七个酒杯,从展示架上拿出了鹿血酒——酒是浅黄色,有半瓶淡紫色沉淀物。他将酒瓶摇晃了几下,那些淡紫色沉淀物就浮上来了,他倒入酒杯中,给每人一杯品尝。酒是高度酒,酒中有很大的腥味。出于好奇,每个人都喝完了一杯。

丁章明是有想法的人。他说,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全村人富才算富。他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计划扩大规模,采取“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农户认领一头1.5 万元,承诺产值归认领人,一年分配减除2000 元饲料、护理费。

眼下丁章明想扩大规模,但资金是个问题。银行给了他5 万元贷款,由于周转不开,一时还不了,村支书丁红平以个人名义贷款帮他还上了,银行才第二次给予他14 万元的贷款。

丁章明说,我的目标是养100 头鹿,年收入达100 万元。

丁章明是个勤快人,他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养了300 只鸡,20 只鹅,3 头牛。养鹿是他的专业,这些不过是外快。

丁章明对现在的政策十分满意,他说,小孩读书免学杂费,还有餐补等费用;医保也一应俱全,看病住院能报销。他养鹿这项产业,政府也补贴了3000 元钱呐。

钟作桂

盘古山镇有个茶梓村。茶梓村有两样东西出名:一样是红薯干,一样是香瓜。

我决定去拜访靠这两样东西改变自己贫困命运的贫困户钟作桂。去年,他凭借这两样东西致富抱回了于都县委县政府授予的“2018 年度脱贫攻坚工作脱贫之星”的牌匾。

车子停在村前广场,步行沿着一条小溪朝上游走,路过茶梓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房屋两侧的附属建筑均有坍塌,主屋还算完好,屋内堆放着一些废旧的农具和木板之类的物件,门前堆放了木柴,禾场上长满了杂草。

沿途的田地已经翻耕,栽种上了红薯秧。沿着山脚下的小道来到尧屋背,穿过一片树林,看见几栋坍塌的土坯房。前面山坡上一栋半新的两层小楼,外墙还贴了瓷砖,与不远处废弃的土坯房形成鲜明对照。这就是钟作桂家。这栋房子是他10 年前盖的,那个时候,他正年富力强。

还是对贫困户钟作桂做一番简单的介绍吧。他生于1965 年,2014 年检查出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疾病,做过微创搭桥手术,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做支架搭桥手术花了七八万元。之前,他每个月都要到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拿药,后来有扶贫政策在县人民医院买药可直接报销。他的身体出现状况后,家里的重活落在妻子肩上,终年劳累,妻子腰肌劳损,身体也大不如前。他的大儿子已成家,生育1 个孙子,能维持小家庭就算不错了。小儿子还在读大学,虽然国家免去学费,但生活开支还是需要支付的。

钟作桂种了八九亩红薯、2 亩香瓜。一亩地产红薯800 公斤,如果卖红薯,每公斤约3 元,收入约2400 元;如果加工做成红薯干,1公斤红薯可产红薯干0.2公斤,一亩地可产红薯干约160 公斤,每公斤红薯干销售价按26 元计算,一亩地的产值则增长为4000 多元。

深加工需要费不少人工,还要好的阳光。钟作桂的偏房堆放着做红薯干的设备,木甑是用来蒸红薯干的,红薯干不怕蒸晒,蒸晒后色泽反而更亮,好看,好吃;篾搭是来用晒红薯干的。红薯一开始要在大锅里煮,煮至六分熟就拿出来去皮,切成条,在太阳底下晒干。晒干后再蒸,蒸了晒,晒了再蒸,再晒,这个蒸晒方法叫倒蒸。不管煮还是蒸,最后都要放在篾搭上晒。

乡村老表没有包装,贱价卖给客商。客商经过包装后,在商场和网店高价出售。钟作桂并不眼红,他说,商家有了利润,才会到我们乡下来收购。没有利润,他们不来收购,我们的红薯干也卖不出去呀。一个产品需要多方面协作,才能被市场接受。

2018 年风调雨顺,红薯丰收了。冬天的阳光也好,钟作桂挖出地里的红薯,制作了1400 多公斤的红薯干,仅此一项,他的收入就有3 万多元。除此之外,他还种了2 亩香瓜。一亩香瓜的收入大约5000 元,2 亩香瓜收入1 万多元。这样算来,2018 年,他靠自己的勤劳收获了4 万多元,县里给他颁发了“脱贫之星”的牌匾。接到牌匾的一刻,他开心极了。从来没有过的开心。这一刻,比卖出红薯干数钞票还开心呢。

坐在钟作桂的客厅,桌子上摆着新从地里挖出的花生和红薯干,这是茶梓村人招待客人的最好点心。钟作桂跟我讲述政府给予他家的许多项优惠政策:首先是健康扶贫,他住院的手术和医药费用,90%报销了。自己只支付少量的往返车票和伙食费,这一项对于他身体的情况是解决了大问题;第二是教育扶贫,他的小儿子读大学,一次性补了6000 元,雨露计划每年还有3000 元,这对他家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支持;第三是产业扶贫,他家做红薯干、种香瓜,每年有2000 元的产业扶持;第四是普惠政策,种水稻、花生每亩补贴300 元。

他说,精准扶贫给贫困户带来了希望,没有这些政策,我看病都看不起,儿子也肯定辍学,日子肯定一天比一天难。现在好了,政府帮忙解决了大难题,我们活得也有了尊严。扶贫扶困,让我们有福迈入小康,共享祖国繁荣!

猜你喜欢

红薯
小鬼当家之做红薯饼
饺子皮红薯派
我挖到了大红薯
童年的红薯窖
蒸红薯,学一招
小红薯做成大品牌
寻找红薯宝宝
记忆里的红薯香
有趣的挖红薯
巧辨真假红薯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