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性的传统村落建筑艺术研究
——以泰安二奇楼村为例

2020-07-12山东建筑大学250101

大众文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大门民居村落

(山东建筑大学 250101)

二起楼村位于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落起源于明清时期,因村中一座二层小楼得名,其名原为“二起楼”,后因散落村中碑刻“盖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始祖彦自洪武传之十世,敬祖又迁居肥邑石屋庄建茔……,邑二奇楼……”,而更名为“二奇楼”。

二奇楼村目前存在的被使用的民居时期建筑,大多修筑于明清时期,该村最大的特色便是目之所及,皆为石砌,石屋、石碾、石巷、石头铺就的排水系统、石质日常生活所用器皿,都被保留的完好。但是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迁出,传统村落正面临逐渐消亡的风险,为了激发传统村落活力,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一、地域环境及空间形态特征

二奇楼村五面环山,山上常年种植柏树,林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村落延北部山坡而建,中部平坦区域种植农作物,盛产小米、核桃、花椒等农作物,保留了原始的民俗。

二奇楼的空间选址上也受传统风水观念的控制和影响,“负阴抱阳”与“天人合一”的风水理念在二奇楼选址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村落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二奇楼村南部山上有天然泉水,雨水时节,泉水涌入村庄,坐北朝南的格局不仅避免了积水的困扰,还解决了二奇楼村常年缺水的困境。北面民居建筑顺势而建,空间错落有致,为解决吃水问题,二奇楼村自古非常注重排水蓄水,村中还保留着古老的地下排水系统,雨水充沛时,可以集中雨水排向村外,在修建房屋时,预留出排水系统所需空间,保证排水通畅,且每家都有石质蓄水池。

二、建筑地域性特色分析

泰山周边民居以传统石结构民居数量最多,最具特色。二奇楼村位于泰山西麓,石灰岩分布众多,当地居民就地取材造、建房铺路,不仅经济方便,而且经久耐用。保留着原始的村落风貌与建筑形态,研究其建筑特色、建造工艺,可以为后来的保护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借鉴。

1.二奇楼建筑艺术

二奇楼是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建筑底边为3.5m的方形,高5m,全部采用石块干搓叠成,二层楼板为大石长条,共六块,寓意为六六大顺。顶部石块由大致小层层堆叠筑成,形成半球形结构,近观透风透亮,但雨天不漏雨。建筑顶部立一尊石质阳具图腾,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种表示。

2.地域性建筑特色

二奇楼位于泰西山区,村们借助独特的自然条件开垦石灰岩,被修整过的巨大石块用作房屋地基,小型石块用于围造房屋庭院。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经济不发达,近几十年修葺的民居,大多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二奇楼现代石头房民居已大不如从前,许多明清时期修筑的民居也遭到了破坏。

二奇楼民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院落讲究四平八稳,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型制,院落布局由正房、东西厢房、倒座房围合而成,大门开在东南角或西南角,厕所则相应开在西南角或东南角,有民谚:“东南大门,西南圈,东屋做饭不用看”,或“西南大门,东南圈,西屋做饭不用看”,符合了泰山民居院落布局规则。石头房屋顶多为硬山顶,屋内房顶采用屋架承重,檩条数目为五、七、十一不等,上铺麦秸,青瓦铺设顶面,以防雨天渗水,屋顶高度也按照传统四合院的等级规制,主堂屋最高,耳房次之,其余房屋为平顶。

石头房除了采用本地石材砌筑墙面,建筑色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特征外,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其主要交通道路的转角处被设计为弧形,此建筑手法被称之为“拐弯抹角”,即在转角处将直角去掉或使其圆盾,方便人们出入与行走。“拐弯抹角”的形式分为两种,第一种,将墙面砌为斜切角,在晋城市良户村保留着这样的砖石墙面,第二种,为圆弧转角,这种形式极为少见,圆弧转角也分为两种,一种为单一的圆弧转角,另一种为转角上下方都为直角,中间为圆弧转角,这种拐弯抹角的形意为“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出和气”,其寓意大概也是遵循中庸之道,强调以和为贵的理念。在二奇楼所见的“拐弯抹角”中,都为后两种形式,在器具并不发达的年代里,将坚硬的石块凿出规整的弧形,可见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传统民居的大门在建造时也是十分讲究的,其中一种代表性的大门为“进士门”,取“进士门”作为其名有两层含义,一层寓意为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考取功名,第二层含义则取自其大门建造形式。石砌的大门开间,向院内推进约50cm,再用石头砌筑标准大门开间,然后固定门框、门扇、门槛,门扇下轴为门枕石,起到固定门扇的作用。这样的建造手法不仅为人们在雨天预留出避雨空间,还有利于降低雨季时节木门的腐坏率,增加其使用寿命。“进士门”选用长条的石块作为门梁,在紧靠门框的中部位置,呈现一块外方内圆的石块结构,是门挡石与门护石的结合,门挡石的主要作用为挡住门框,门护石的作用为保护墙体,当地人将此也称之为“门当户对”。鼓墩也是传统民居大门中重要的装饰元素,但随着年代的更替,二奇楼村的鼓墩也消失殆尽。在二奇楼村残存的民居建筑里,还有一种与传统四合院不同的大门,入口处设两道门,两道门之间相隔约两米的距离,一般内门为拱形门,外门则为方形门,当地人有句谚语“大门内圆外方,粮食满仓。大门内方外圆,儿女双全。”

3.具有地域特色的石构件

石头水流子,民居建筑中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进步过程中,人们赋予其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使之成为民居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二奇楼村的石质水流子特别精美,侧看形态如倒放的兽足,鼓腹、细颈、形态十分饱满。正面如叶,在树叶中心部位,设有一小孔,雨水流出时经过小孔反弹,可以喷流的更远,进而避免雨水洒向墙体。水流子正面部分刻有树叶般的纹路,侧面刻有沿着折线形态的斜向纹路,如同雨天时的水波纹,具有很强的象形意义。丰富的纹路,使石头水流子形态更加精致饱满,大门上方的水流子在形态、大小、雕刻工艺上要略胜同一户内的其他房顶的水流子,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四合院的等级观念。

三、石头村活化策略分析

1.石头村价值分析

泰山石头房是鲁中山区民居建筑工艺与地域性文化的代表,民居建筑就地选材、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观念在石头房民居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不体现着鲁中地区人们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能力。精巧的建筑构件、独特的建筑形制,鲁中山区人民在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而民居建筑则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地区的发展脉络与人类生存智慧,石头房是泰山文化中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基于地域性的开发利用

二奇楼村拥有五山环抱的地理特征,拥有独特的山地文化,东面山上有古代八卦兵营,鹁鸽崖有红色革命遗址,太平天国时期湖南军队驻扎的石屋洞山寨,山上还流传诸多神话传说。二奇楼村也曾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有“小延安”的美誉。浓厚的革命历史色彩加之其栩栩如生的神话故事,为如今人口稀少的村落蒙上神秘面纱。如今的二奇楼村,虽被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列,但仍改变不了年轻人外迁、人口稀少、基础设施落后、老龄化严重等现状,激发传统村落活力的任务刻不容缓。

近年来,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泰山周边石头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如圣井峪村、五埠村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但是某些村落的过度开发会导致其商业化过重,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场所感的丢失。充分利用其文化自然特色,发挥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为村落打造独有的民俗文化展馆。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保护原有的农耕文化与场所,在其剩余的景观空间中,可以围绕着村落故事,提取文化符号,并运用叙事性的手法,充分展现村落的民俗文化、革命故事、神话传说,重塑村落的场所感。增设基础设施空间,保证村民及游客的便利,对部分残存建筑进行修葺,但要注重运用传统石砌建筑工艺技法,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保留石砌建筑统一性。在建筑室内设计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其地域性特征,选材环抱、自然,注重文化符号的设计与表达,为游客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氛。

四、结语

泰山石头村对于研究泰山民居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石构民居建筑艺术及其精神内涵的挖掘,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与传承民居文化,有助于对石头村的保护与开发,重新激发传统村落活力。

猜你喜欢

大门民居村落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回程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打开夏天的大门
让东方文明打开西方的大门
推理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