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在线艺术展览特色分析
2020-07-12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010010
(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 010010)
春节期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博物馆、美术馆纷纷借助数字化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艺术创新与实践,带来形式多样、展览内容丰富的展出。可以说疫情期间,艺术展览呈现出展览主体多样化、展览活动丰富化、展览形式独特化和展览营销大众化的特色。
一、展览主体多样化
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进行了2000余项线上展览,开放在线展览的文化艺术博览场馆有1300余家。文博、艺术联手,使展览主体多元化,使人深切的感受到“艺术还在,只是换了一种观看和参与的方式。”
(一)文物局指导,联合多家博物馆进行线上展出
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抖音联合众多博物院馆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其中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及湖南省、浙江省、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五省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等九家博物院馆。多家博物馆齐上线,给观赏者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二)多部门联合,多展览场所合作,发起线上展览
除文物部门主导外,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社会文物司联合全国众多美术馆、博物馆,发起了50余场线上展览,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开展,展览内容涉及美术各个门类,包括绘画、书法、篆刻、雕塑、摄影及青铜器、陶器、玉石器、金银器,精品文物琳琅满目,通过微信扫描各个展馆二维码便能观赏到精彩的展出。
(三)公立美术馆挖掘珍贵展品,展示深厚底蕴
面对突然变化,各大美术馆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展览计划,展出自身珍藏的珍品,展示公立美术馆深厚的艺术底蕴。
中国美术馆推出重头戏“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从历代捐赠的三千余件作品中精选175件进行展出,创作历史跨度大,题材广泛,展现了中国传统画法的基本线索及总体特征。其中精品如沈周《万木峰图》、唐寅《湖山一览图》及齐白石《红衣牛背雨丝丝》、徐悲鸿《奔马》等。江西省博物馆从2月3日起,用微信公众号推送“云观江博瑰宝”栏目,栏目共20期,每天推出一件馆藏“国宝”。济南市美术馆特别推出馆藏线上油画、综合材料绘画展。各大美术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展出自身馆藏精品,丰富人们文化生活。
(四)私人美术馆灵活应对,推出新展
在此期间,私人美术馆以新鲜展出制胜。木木美术馆推出新展“艺术还在:一场闭馆期间的展览”,形式包括录像、摄影及诗歌,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与生态、隔离与消亡等主题的探索与思考。上海久事美术馆也推出了VR在线展厅,通过新颖的技术手段,带来五场精彩展出。数字化呈现的图片,突显和放大的是画作背后的故事与创作的背景,带给受众别样的观展体验。
(五)学院美术馆不甘示弱,推出线上展览
疫情期间,艺术院校美术馆也纷纷展出,为学生和社会提供了精彩展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整理部分曾经做过虚拟展厅和视频直播的展览和论坛供市民在线观览。同时,后续的其他因疫情影响或不能按时开展的展览也将推出线上展览,并提供相关公共教育活动。
(六)自由职业艺术家联合办展
面对重要事件,上海市新联会自由职业者联盟负责人陈海波发挥职务优势,请‘体制外’艺术工作者们创作抗疫题材作品,并借助线上展览进行展出。展览展出22位艺术工作者创作的近50件作品,采用H5进行线上展出,观展人次超过10万。
多主体参与展出,既有政府部门统一调配、又有民间的自发组织;既展现了国家艺术机构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也展示了民营艺术机构在关键时候的实力与应变的能力。
二、展览活动丰富多样
疫情期间,各场所展出了内容丰富又紧扣时代、抗击疫情的作品,同时不断延伸展览活动,既记录了特定阶段的历史事件,又通过艺术手段丰富人们生活,调节民众紧张情绪。
(一)展出优秀传统文化精品
国家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纷纷拿出最珍贵的传统瑰宝进行线上展出,敦煌研究院更是将平时都难得一见的三大经典代表性洞窟——莫高窟第217窟、285窟和322窟,通过精美的视频和VR线上展厅展示出来,供人们观赏。国家文物局汇总各地博物馆制作的网上展览,整理显示网上展示项目200个,形式主要包括博物馆大数据平台、文物数字化展示项目、在线虚拟展览项目、数字全景展厅项目。
(二)展出反映医务工作者及抗疫的作品
关于医务工作者题材的美术作品被创作和展出,成为线上艺术展览最重要的内容。中国美术馆第一时间策划了线上展览“向医务工作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医护题材作品欣赏”,从馆藏医护题材美术作品中整理出大量反映医务工作者的作品。苏州美术馆也整合长三角美术创作资源,推出“雨后青山更壮美——沪苏双城“抗疫”主题网上艺术特展”。此外,艺术院校也积极号召师生创作抗疫主题作品,各大美院和综合艺术院校,创作大量展现医护人员风采和抗击疫情的作品。
(三)开展艺术知识、线上展览讲座
各大文博展出机构除了推出精彩展览外,还积极开展艺术知识普及、线上展览讲授。使展览内容全面、丰富,吸引受众关注。
北京画院美术馆向受众推送传统绘画知识,将北京画院之前出版的研究成果和人们分享。上海博物馆推出“学院与艺术”特展线上课程。中华艺术宫推出“海上书法名家”线上系列讲座。浙江美术馆则结合展览,在新媒体平台推出线上讲坛,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网上讲座等活动。众多的艺术知识、线上展览讲座,使艺术爱好者有了深入学习的机会,在丰富活动内容的同时,很好的拓展了艺术受众。
(四)延伸活动
与艺术相关的延伸活动也在线上如火如荼的进行,艺术疗愈、艺术拍卖等活动,既是展览的延续,也是艺术与时代融合的最好方式。
1.艺术疗愈活动
艺术疗愈作用在疫情期间被发现,木木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以“艺术疗愈”为理念的线上公共活动,其中“把爱画出来”环节,在短时间内就收到了大量投稿。这一活动在活跃线上的同时,也为木木美术馆接下来线下新展做了储备。
2.抗疫拍卖活动
上海昊美术馆联合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发起“风雨同舟,艺术抗疫”线上抗疫慈善拍卖,捐出价值超过100万的30件艺术作品,作为拍卖活动的源起与号召。最终拍卖所得的善款都用于采购防疫物资。此外,多场线上拍卖举办,为抗击疫情出力。
三、展览形式独特化
疫情使得文博、展览行业的互联网+模式的得以呈现,这既是政府对公共文化场所信息化支持的集中反应,也是艺术+技术的集中体现。疫情导致的闭馆,使数字博物馆、线上观展、数字化3D观展新模式进入大众视线,让大众体会了别样的展览。
(一)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通过图片+文字说明进行展览。这是在线展览最普遍的方式,各地方展馆和民间组织在没有前期技术储备的基础下,采用微信平面再现的形式,及时应对突发状况,释放出更多精彩作品。
(二)图文搭配短视频、音频讲解进行线上展览。微信小程序“博物官”,为用户提供了500家博物馆线上内容,很多精品画作,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配以动画和解说,作品惟妙惟肖的呈现在用户面前,同时通过解说使用户了解画作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三)采用VR技术,开放在线展厅,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现场氛围。刘海粟美术馆开展的“十上黄山绝顶人——馆藏刘海粟黄山精品研究展”的线上VR展览,展出刘海粟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50年代和80年代画作精品。时代美术馆将展厅中“家的维度”展览搬到了线上,展览以裸眼VR的效果呈现,并配合人声导览。
四、展览宣传大众化
(一)网红主播助力,提升互动体验
原本活跃在带货和“吃播”的网红,在疫情期间受到展览场所重视,在线展览需要调动现有网络资源,网红因自带流量便成为观展主播。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浙江省博物馆“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山西博物院“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3场展览便进行了直播,观众边看展边听讲解,同时与主播积极互动,足不出户便尽享3场展览。网红自带流量的特点为在线展览的宣传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直播讲解分析,挖掘展品内涵
除了网红直播观展,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专家、讲解员和跨界嘉宾也踊跃参与直播,讲解重要的线上展览。由于网络条件所限,直播过程难免出现卡顿、延时等现象,但新颖的形式让受众对直播过程中的瑕疵都不以为然,直播讲解受到网友欢迎。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展览中,统计显示,直播期间先后有5.2万网友进入直播间,高峰时段2200余人同时观看和互动,音浪过万。在线直播可以让受众更深入的了解展览详细信息,弥补了线下展览更注重实物观展而缺少指引和解说的缺点,既使观展更深入,又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
木木美术馆则在哔哩哔哩网站推出线上直播,以互动的形式为观众在线讲解虚拟展览中的作品,很好的带动了观众观展热情,同时调动了观展积极性,拓展了艺术受众。
(三)新媒体宣传推广,扩大受众范围
在线展览在融合多种新媒体资源、运用新媒体技术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艺术类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既为线上艺术活动进行很好的宣传和推广,同时通过平台入口又可直接参观展览、宣传和推广,带动效应明显。
艺术头条APP在“艺术依然在,那些因疫情延迟的艺术展览”中,推介了30场展览,涉及场馆众多,内容丰富,为线上观展做了重要的指引。博物馆、美术馆也纷纷利用自身网站、微博、微信开展宣传推广。观众可以在各机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入口观看到北京地区10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等线上展览资源。陕西省各博物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推出相应的文物知识、视频讲解、互动体验等,为观众提供便捷的线上服务。
在线展览是应对突发状况的临时之举,很多展览服务还略显初级,只是展品的罗列,缺少引人入胜的趣味性和震撼力,一段时间依然无法取代线下的实体观展。但做为线下观展的有益补充,在线展览的独特优势集中体现。对展出机构而言,线上获客变的越来越重要,参与在线展览的主体会越来越多,各种线上平台会越来越开放,展出内容会越来越丰富,图文、短视频、音频等各种形式会越来越灵活,展览宣传方式越来越大众化,线上各平台之间、线上与线下的竞争也必然会越来越激烈。各展出场所只有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关注。只有不断提升认知、积蓄力量、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提高互联网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数字艺术展览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