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解读《上来透口气》中的逃离主题
2020-07-12南通大学226019
(南通大学 226019)
一、荒谬的世界
1.严重的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发展是战争的导火线之一。现代战争并非植根于不变的人性,却植根于资本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将富强凸显为最高价值,从而激励了人与人之间扩张性的竞争。(卢风,2004)战争的描写贯穿全文,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预感到战争的来临:轰炸机随时可见,报纸上也刊登战争即将爆发的新闻。战争使得人心惶惶,整日活在恐惧之中,无处可逃。
资本主义发展常以生态环境作为代价,被破坏的自然环境与保灵心目中的战前美好世界相悖。一方面,由于战争范围的扩大,各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迫害;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得自然淳朴的乡村变成了工业化城镇。文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于池塘的描写:“我还是个小孩子时,每个池塘、每条溪流里都有鱼。如今。所有池塘都没了水,小溪不是被工厂里派出的化学品毒化,就是扔满了锈铁罐和摩托车轮胎。”面对池塘的消失,自然环境的破坏,保灵不得不发出今昔对比的感叹。
2.个体信仰的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失业,现代意义上的失业与工业化进程相生相伴。马克思认为,失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产物。他认为:“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资本主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小说多次提到失业的恐惧弥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中保灵去买刀片时碰到女售货员被骂却不敢有任何的反抗,训斥女售货员的高层可能也害怕因为她的疏忽而丢了工作。保灵切身体验到失业的威胁是在战后,“感觉你一定要永远奋斗下去,忙碌下去;除非你能从别人那里抢过来,否则永远会一无所有,而且总是还有其他人在盯着你的饭碗;下个月或者下下个月,他们就要裁员了,感觉是你得收拾包袱走人。”失业的威胁迫使每个人不得不努力工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样的一个现代社会中“存在”,保灵的灵魂更是无处安放。这样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义?美好的生活是不是只停留在过去?保灵开始思考过去,思考存在。于是保灵萌生了逃离的想法,逃离繁杂的当代社会,开始寻找他的个人存在与困境的协调。
二、自由的选择
1.寻找过往
文章花了诸多笔墨在保灵与钓鱼的过往上,回忆过往使保灵认识到,对他而言,钓鱼是平和。“我想要平和,钓鱼就是平和。”钓鱼这个词语为保灵生动地勾勒了儿时在河边钓鱼的情景,一幅相对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画面。曾经钓鱼的环境是很美好的,透过这幅画面,保灵真正想要达到的状态是他与自然的和谐,是内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童年时期开始,钓鱼对保灵就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战争途中,基于对战争的恐惧、疲惫和厌倦,保灵萌生了钓鱼的想法。战争消磨人的精神,使人丧失对任何事情的兴趣。他尝试钓鱼的结局可想而知会破产。战争之后,保灵再无精力去考虑日常生活之外的东西,钓鱼这项安静且恬淡的娱乐活动似乎从他生命里消失了。“我想要平和,钓鱼就是平和。”也正是这简单的十一个字,对钓鱼的念念不忘,使保灵下定决心开始重新寻找自己梦中的美好世界,再次钓鱼。
再次钓鱼无疑是保灵为了重新找回个人信仰,重拾自信做出的选择,这个选择是必然的。他还想再次拥有曾经拥有过的平和,想找回记忆中的那个世界,从那个世界中汲取希望,继续生活。保灵不可能再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生活的希望,到处充斥着战争即将到来的预兆。唯有重回下宾菲尔德钓鱼能使保灵再次触摸到战前那个时代,儿时朴素的的乡村田园生活,再次感受到生命的宁静和平和,再次感受生命的美好。当他抵达下宾菲尔德,他买到了儿时一直渴望得到的拼竹鱼竿,鱼线等器具。“店里的气氛鼓舞了我,别的什么都会变,钓具不会——因为不用说,鱼也不会变。”首先他去了拖船道,但是拖船道已经被大概是钓鱼俱乐部成员的成年人包场了。钓鱼不再是个人享受的活动,而是变成了俱乐部统一组织的大规模娱乐活动,更残忍的事实是钓鱼坏境被破坏:河里挤满了船,水是脏的,被各种垃圾塞满。泰晤士河再也不是曾经的泰晤士河。可想而知,这次的钓鱼计划又泡汤了。
再次钓鱼的计划宣告失败,钓鱼的环境被破坏,钓鱼的性质被改变。钓鱼只能活在记忆中,不能再给保灵提供生活的希望了,彻底退出保灵的生命舞台。
2.返乡之路
与钓鱼紧密相连的是记忆中的下宾菲尔德,下宾菲尔德这个乡村也富有象征意义,象征的是与现代工业文明相悖的传统农业文明。保灵在这个乡村体验过最朴素的小农田园生活,与现代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在各种因素的混合作用下,希冀能在下宾菲尔德获得心灵慰藉的保灵试图逃离现实生活,重返梦乡。他想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静,而这种平和正是他曾经在下宾菲尔德度过的日子里所拥有的,于是他选择下乡。下定决心的保灵安排了一些事宜来安置希尔达,便驱车前往这个心灵圣地。在保灵的记忆深处,曾经的下宾菲尔德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乡村,拥有朴素的人们,悠然的生活,优美的自然环境。“那天是上午九点钟,我八岁,包围着我的是早夏气象:纠纠缠缠的树篱上野玫瑰开的正艳,天上飘着缕缕白云,远处是矮山河围绕着上宾菲尔德的淡蓝色树林。”这一天是保灵第一次钓鱼,似乎周遭的环境与保灵的激动心情相呼应,充满着一种浓浓的生命活力。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有规律,没有危机感。
保灵做出这个选择之后,内心是无比激荡的:一方面,他暂时从现实社会逃离,抛弃了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家人和工作等;另一方面,他即将回到那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心灵圣地,能让他重获生活希望和勇气的地方。“古怪”这个形容词被保灵用了7次,保灵对自己的这趟旅程充满了不确定,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重返这阔别二十年的地方,旅途中看到的东西也和过去世界里拥有的东西似乎截然不同。可以说,对于这趟旅程,保灵的心态从始至终都是怀疑却又坚定的。
最后一丝希望是宾菲尔德大屋的那个池塘,跟随自己模糊的记忆,保灵去寻找记忆中的那个池塘。然而那个池塘是否还是印象中的那样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压死保灵的最后一根稻草。池塘和鱼不存在了,下宾菲尔德也不存在了,遗失的美好也不可能再找到。重回下宾菲尔德的旅途宣告彻底失败,而作为记忆载体的下宾菲尔德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保灵并未从中收获能量与希望。
三、最终的宿命
1.逃离的失败性
从保灵的整个旅途来看,他逃离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伏笔在文中随处可见。从社会现实来看,旧的生活方式的的确确是不存在了,再寻找也是于事无补,浪费时间而已。下宾菲尔德永远成为美好回忆的载体,正如保灵自己所说:“但是到头来,我从来没有回去过,没有人能真的回去。”
在战争中做好了一切钓鱼准备的保灵在最后一刻不得不取消,计划因为军队行军而宣告流产。当他回到下宾菲尔德,买好渔具之后在尝试钓鱼却发现池塘已经被破坏后,保灵内心发出了愤怒的叫喊:“四十五岁的胖男人不可能去钓鱼,那种事情不会再有了,无非是一场梦而已,一直到死,我都不会再钓鱼了。”象征着平和的钓鱼已经不可能再失而复得了,永远地消失了,之后的日子里他再也不会钓鱼。
作为保灵最后一丝希望的那个池塘的结局是:“池塘边的树木都没了,看上去空荡荡的,跟以前不一样。”保灵再也找不到灵魂的归宿。“但真正让我泄气的,是那种精神上的走投无路,就是处于想找到去下宾菲尔德的理由却找不到的情形,这是此时最要我命的。”保灵不得不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听到广播里的寻人启事,保灵决定启程回家。返乡寻找美好的旅程宣告失败。
2.保灵逃离的成功性
行动的本身就是一种希望。那就是说,行动同时也是希望,在原则上不能专注于某个绝对的失败。这决不是说它必然要达到它的目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一个表现为未来的目的的实现过程之中。而在希望本身之中有一种必然性。
故地重游是保灵为了反抗现代社会做出的努力,虽然保灵从现实生活逃离的开始就注定着结局的失败,然而保灵重返下宾菲尔德的路途蕴藏着一种虽败犹荣的力量。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为存在主义的主观主义辩护时说到:“当我们说人自己作选择时,我们的确指我们每一个人必须亲自作出选择,但是我们这样说也意味着,入在为自己作出选择时,也为所有的人作出选择。”保灵不是为自己一个人在反抗,他做出的反抗是为所有的人类做出示范,这是一种肩负着人类命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虽败犹荣。通过保灵自己对于资本主义快读发展的批判,希望能够唤醒更多人的良知。
这趟无功而返的旅程最大的价值在于警示人们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带来的危害包括战争无可避免,环境破坏和污染,乡村城镇化,失业威胁。保灵一个人的逃离传达给所有人的启示是:想要达到内心的平和,靠缅怀过去是没有实际效果的,必须采取行动,做出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行动的重要一环是改善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四、结语
在《上来透口气》这部小说中,奥威尔利用主人公保灵的逃离行为来批判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也表达了他在工业文明和战争语境下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反思与担忧。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逃离主题,有助于进一步领悟奥威尔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对人类发展的关心,也引发当代读者于现实生活中思考自由的价值,寻找自由与希望的生存之道和追求个人价值。更有利于深入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体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