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文化馆非遗扶贫路径探析

2020-07-12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570102

大众文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文化馆文化遗产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570102)

文化馆是服务型事业单位,这决定了文化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具有服务性特征,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责部门,文化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人群的可持续发展对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重要性,因此文化馆对非遗传承人群的服务不再只是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和必要的经费支持其开展收徒、传艺、交流等活动,还应尊重非遗传承人、特别是贫困非遗传承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利用而获得相应经济收入、改善贫困生活现状的权利,同时帮助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脱贫致富,这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文化馆在改革发展中的新使命、新担当。2017年至2018年,文化部非遗司相继印发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脱贫攻坚战中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基层文化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应当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主动地在非遗扶贫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基层文化馆开展非遗扶贫的优势

(一)与非遗传承人群建立了密切的定向服务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特征,它的产生、传承、发展、传播和流变依靠的是人的语言和行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就是保护传承人。基层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组织传承人参加培训、宣传、展示、交流等活动、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习场所、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习经费、帮助传承人收徒传艺、帮助传承人成立非遗合作社、帮助传承人拓展非遗产品销售途径等方面,在开展这些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基层文化馆与传承人群逐渐形成了密切的定向服务关系,这种定向服务关系有利于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准扶贫。其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传承人作为文化馆的定向服务对象,具有鲜明的排他性特征,这决定了基层文化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帮扶的对象也只能是贫困非遗传承人,这有利于其精确配置、有效利用有限的非遗扶贫资源。其二,“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高准扶贫对象,一定要进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1基层文化馆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传承人保护工作时,经常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开展调查,哪个村有多少贫困传承人、贫困传承人家庭有多少劳动力、家庭收入有多少、致贫原因是什么都心中有数,这为文化馆建立贫困传承人档案,制定符合贫困传承人实际情况的非遗扶贫措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人才资源多元化、专业化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2基层文化馆开展非遗扶贫的关键优势就是掌握了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保护业务骨干、非遗研究专家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都能在非遗扶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代表性传承人在基层文化馆非遗扶贫中能够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本身在传承人群中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几乎都因其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其中一部分人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或合作社,不仅自己脱贫致富,还带领同村传承人一起脱贫,他们的脱贫案例会对贫困传承人产生极大的鼓舞,使贫困传承人树立“脱贫有政府支持,但靠一双手打拼”的正确脱贫观。同时,他们的脱贫实践也会启发、影响贫困传承人找到适合自身情况的脱贫途径。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业务骨干在基层文化馆非遗扶贫中能够发挥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基层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业务骨干数量少、工作量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是由相对固定的业务骨干去完成的,这使得他们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验,与传承人群建立了良好的干群关系,这对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加入非遗扶贫工作、协调非遗扶贫资源、执行非遗扶贫措施等都有积极作用。3.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在基层文化馆的非遗扶贫中能够发挥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基层文化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首先要先研究哪些非遗项目能够较快地为传承人带来经济收入;如何利用这些非遗项目才能确保不影响其性质和存续力;在利用这些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如何防止歪曲、滥用的现象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长期从事各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指导。基层文化馆在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与本地区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深入的研究,且掌握了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相关理论,对基层文化馆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实现方式便利

基层文化馆作为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开展非遗扶贫极为便利。其一,基层文化馆开展非遗扶贫并不是脱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贫困非遗传承人的帮扶,而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者、实践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成为主要受益方。可以说,基层文化馆开展非遗扶贫的过程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过程,我们甚至可以把非遗扶贫看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种新途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基层文化馆可以非常便利的利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资源开展非遗扶贫,真正做到非遗项目保护与利用协调推进、传承人扶持与发展精准可持续;其二,基层文化馆既是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也是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基层文化馆开展非遗扶贫既可以利用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资源,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方便、快捷的解决了非遗扶贫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其开展非遗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特征,它总是产生、流传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作为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基层文化馆也只是对其所在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这大大缩小了其开展非遗扶贫的地理范围,这种短距离优势更便于基层文化馆持续性地开展非遗扶贫。

二、基层文化馆非遗扶贫途径和方法

基层文化馆开展非遗扶贫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服务贫困非遗传承人为目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贫困传承人进行帮扶,包括对贫困传承人的培训、帮助贫困传承人就业、帮助贫困传承人拓展非遗产品销售途径等。

(一)开展符合贫困传承人实际情况的传统工艺手艺培训

2015年,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试点工作,通过委托高校对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专业性和导向性培训,激发他们的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研发、制作符合现代人审美、适宜现代人使用的传统工艺制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需促产,确保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基层文化馆应该深刻领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培计划”的深远意义和现实作用,在积极推荐贫困传承人参加文化部委托高校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培的同时,还应根据贫困传承人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阶段自主开展传统工艺手艺培训,包括传统工艺基础培训、传统工艺手艺提高培训、传统工艺创新能力培训及传统工艺品生产培训等,使其快速成长为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后继人才,有能力从事传统工艺产品、非遗文创产品及非遗衍生品的研发、制作和生产,这既是对贫困传承人的精准帮扶,也是扩大传统工艺产品生产规模,提高传统工艺产品、非遗文创产品及非遗衍生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集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扶智”作用。在自主培训中,基层文化馆应充分发挥那些传统工艺手艺高超,在非遗产品研发制作、依靠传统工艺自主创业取得一定成绩,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代表性传承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使贫困传承人从他们的脱贫实践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增强脱贫自信、坚定脱贫信心,树立正确、可持续的脱贫观,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扶志”作用。

(二)多途径帮扶贫困传承人从与非遗相关的商业活动和贸易活动中受益

具有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生产性质,实物具有使用价值,可以进入市场流通的;另一类是具有表演性质,具有观赏价值,可以精神消费的。近年来,我国逐渐形成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通过“生产与消费”这种稳定、包容、公平的可持续方式使其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其内在活力,确保其存续力。2017年,文化部与财政部等联合下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提升传统工艺品的品质以满足现代人的消费需求,以需促产,推动传统工艺行业振兴,带动传承人就业增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积极作用。2019年7月,文旅部发布了2019年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这意味着国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逐渐形成以旅游促进非遗保护,以非遗推动旅游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并确保非遗传承人从中受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文化馆应依法、依规履行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的义务,多途径帮扶贫困传承人参与传统工艺品、非遗文创产品、非遗衍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在非遗旅游项目中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讲解及其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工作,使贫困传承人稳定、可持续就业,促进非遗精准扶贫。

(三)帮助贫困传承人拓展非遗产品销售途径

帮助贫困传承人拓宽非遗产品销售途径是基层文化馆开展非遗扶贫的重要内容,而与成熟的销售平合作是最重要的销售途径。一方面,文化馆应帮助贫困传承人寻找成熟的线下销售平台,特别是与乡村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市场的合作,并为贫困传承人争取更为优惠的合作方式;另一方面,帮助贫困传承人进入成熟的线上销售平台,宣传、展示、推送其非遗产品。笔者认为这种“搭便车”式的销售方式是快速提高非遗产品市场知晓率和市场销售额的有效途径。其一,成熟的销售平台具有更为广泛且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销售平台对非遗产品的宣传和推送能够快速提高其市场知晓率;其二,成熟的销售平台本身就具有相当的市场知晓率,这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的非遗产品购买途径,使快速提高非遗产品市场销售额成为可能,而成熟的线上销售平台更具优势,这一优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表现的尤为突出。

同时,基层文化馆还应充分利用数字文化馆的非遗产品交易展示平台销售、展示贫困传承人的产品,在产品质量、产品更新、售后服务等方面为传承人和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基层文化馆还应积极拓展数字文化馆帮扶贫困非遗传承人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数字文化馆建设实现了非遗传承的数字化,基层文化馆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应充分体现对传承人尤其是对贫困传承人的服务,如通过数字平台对贫困传承人进行非遗项目培训或非遗产品、非遗文创产品、非遗衍生品的生产培训,宣传展示由传承人经营、有贫困传承人参与的非遗合作社,宣传展示非遗项目集中、贫困传承人人数多的传统村落等等。只有通过这种多途径、多角度的帮扶,才能真正发挥基层文化馆在非遗扶贫中的积极作用。

注释: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第59页.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要》.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第52页.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文化馆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千年的回眸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2)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