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与密宗的文化交融对中国古代道教绘画的影响
——以《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为例

2020-07-12北京师范大学100875

大众文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五星道教印度

(北京师范大学 100875)

一、道教与密宗

1.道教的出现与发展

有关道教的传说出现在遥远的远古时代,是以神仙传说的形式展现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战国时期,神仙传说和信仰已经十分广泛,出现了《庄子》《列子》之类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屈原的《离骚》《九歌》中,也将仙境描写的很神秘,神仙也都被描写成不为世俗之事困扰的形象。

最早出现的道教组织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五斗米道”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主要在农民中传播,因为要交五斗米才能入道而得名。“太平道”出现在东汉末年,当时官场尔虞我诈,地主和军阀胡作非为,在这种民众走投无路的时势下,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因信奉黄老之道,奉《太平经》为经典,所创立的道教被称为“太平道”。“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成立,标志着道教成为有着集体信仰的群体组织,是名副其实的宗教。

道教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很多道教的理论家使道教有一个新的面貌,还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层,这是道教日趋成熟的一个时期;隋唐时期:唐朝建立之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自称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李腆的后代,同时大力推行道教,这是道教的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时期:这是道教的另外一个鼎盛时代,真宗和徽宗是在北宋众多皇帝中最推崇道教的,北宋也出现了很多道教理论家,陈传和张伯端家是其中很具有影响的理论家;明代中期:帝王过于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因此受到重视,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2.道教与密宗的历史渊源、交融情况以及相似之处

中国和印度的历史记载中都有道教在公元三四世纪传入印度的记录,来华的印度僧人回到印度后,将道教的内容融汇进密术,后来这种密术被印度密宗吸收。中国道教学院朱越利教授在《藏传佛教和道教》中指出:公元三四世纪,道教的功法、炼丹术和禁咒等传入印度,并且印度僧人们还将道教的巫术、方术和占星术融入到熟黯杂密法术中。到了公元八世纪,印度的密宗传入吐蕃,吸收的道教内容也随之而来。可见佛教和道教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

另外,印度僧人在来华后,也会融合佛道两教的文化,根据印度学专家黄心川教授统计:自公元2世纪上叶至8世纪中叶,八世纪中叶正是中国古代唐朝时期,印度和中亚地区来到中国的僧人共有39人,为了更好传播印度佛教,他们尽量用中国人熟悉的方式去表达和交流。在来华的印度和中亚僧人的身上,体现了释道两教的融合与斗争。

日本长部和雄教授统计了《大正藏》卷18-21密教部收录的收到道教影响的70部经轨,他认为佛道两教的融合除了学说内容、实践行为方面,并且总结了密宗在汉地和道教交融的三种情况:1.密教吸收了道教先前的思想,例如阴阳五行说、神仙方术等;2.道、密在传播过程中摄取并融合了对方的教义内容、仪礼、印法等;3.道、密全盘吸收了对方思想和内容。

密宗和道教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交融,思想内容和行事实践方面都有很多十分相似的地方,中国台湾学者萧登福教授和张毅研究员都对相似之处做过详细的统计,选取在《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中有明显的四点来看:一:密教沿用的道教神祗很多,天神类较常用者有青、赤、黄、白和黑五方天帝及北辰、南北斗、荧惑、太白、二十八宿等星神;地祗类较常用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二:密教以五佛五神配五方五色,并观想神祗吐气进入吾人身体各部位中;而其将人身分为顶、眉、心、脐、腰下等多处莲轮,修行时冥想气行于诸莲轮上,且将神祗与身中百骸百脉相配应。三:密教也如道教一样,长期流行于民间,和劳动人民有密切联系,同道教一样,他们所注意的是现实世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想的彼岸。这些相似之处绝非偶然,可见佛道两教经过几个世纪的文化融合已经达到一种深入融合的状态。

二、五星二十八宿的介绍

《五行二十八宿神形图》里的内容是关于中国古代星神的题材,该作品分为上下两卷,图中描绘了五星和二十八个星宿神形图,现仅存上卷的五星和十二个星宿,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在中国古代,人们相信天上的每一个星宿都是一位神,有具体的形象,《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描绘的就是想象中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象,每个星、宿各作一图,有老人,女子或者怪异的形象,有的人物骑着牛,有的手中拿着器物,面部特征与表情也各有不同。

五星这种说法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并分别称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而金木水火土是人们把五元素分配到天上的五颗行星而出现的说法,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金星,太白金星常常出现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在这幅画中,金星却是一位年轻女子,旁边有篆字“太白后妃也”的字样,显然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木星,古人观测岁星12年绕天一周,与中国地支纪年法的周期相同,故名岁星;水星,画中的水星戴着猴冠,在历代的绘画中,水星的形象许多都与猴子有关;火星,因为火星时明时暗,星际不定,所以古人称它为荧惑,荧惑星有六只手臂,并且都持有法器,这是典型的密宗形象;土星,画中的形象是一位骑着黑牛,皮肤黝黑的老人,左手按膝,右手向外举如佛手状。

古人将周天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二十八宿自西向东排列分为四个方向,四个方向分别有七个星宿,东方称青龙:角木蛟、亢金龙等;南方称朱雀:井木犴、鬼金羊等;西方称白虎:奎木狼、娄金狗等;北方称玄武:斗木獬、牛金牛等。这幅画只留下东方的七宿神和北方的前五个宿神。

三、文化交融在此幅画中的体现

1.人物形态方面

画中的木星、火星、土星、氏星神和角星神的坐姿都是佛教式坐姿。佛教中有许多的姿态,大致可分为立像和坐像,坐像分为三种:全跏跌坐、半跏跌坐和单跏跌坐。全跏跌坐是互交两足,结跏安坐。右足在下为降魔坐,在上为吉祥坐。半跏跌坐是只有一足上盘,而另一足自然垂下。单跏跌坐是交一足,左足在上或在下均可。画中的木星、火星、土星、氏星神和角星神都呈单跏跌坐的坐姿。

除了坐姿以外,画中的星神手势也可体现道教与佛教密宗的交融。佛教中的每一种手势都有自己的含义,比如右手上举到胸前,与身体略成直角,掌心向外,五指自然的张开伸展,这一手势表示着佛陀救济众生的慈悲心怀,传说可以令众生,无所畏怖,有着“令人安心,平静者”的意思,这一手势名为“施无畏印”。在《五行二十八宿神形图》这幅图中,坐在黑牛上的土星所摆出的手势就是“施无畏印”。

2.人物手持器物方面

这幅画作中出现了许多的器物,比如虚星神右手手持的器物是道教法器甘露碗,危星神和氏星神右手所持的器物为法剑,是道士行法所用的法器。斗星神左手手持法器是道教的发绳,在各种驱出邪煞的法事中,起到祭祀、祈福等作用。斗星神的下围了一件兽皮,有着明显的外域风格,这一点可以体现出佛道两教的相互融合。荧惑星火神手持的法轮是密宗的法器,所以通过画中的几个星神手持的器物来看,可以清楚的知道,该画中一部分的星神手持道教的法器,一部分的星神手持着佛教的法器,在器物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佛道两教的相互融合。

3.绘画方法方面

画中的人物运用的是高古游丝描,线条有起有收,收放自如,显得细密绵长、悠缓自然,画人物如春蚕吐丝,人物衣着仙逸、细劲飘逸,设色浓厚。画中的黑牛、马等动物逼真传神,造型严谨,运用了凹凸画法,有明暗立体的效果,并且画中的星神用色也与五行有关,比如镇星的黝黑皮肤、氏星神的绿色铠甲,荧惑星人物与马的红与白的混合色彩。这幅画中的色彩既有道教的五星色彩又有佛教密宗的色彩。结合密宗在古代中国盛行的时间,是在唐代的时期,当时密宗传入中国,为了传播佛教的教义、吸引华人,吸收了道教的内容,同时也对道教产生了影响,这幅作品的内容体现了佛道的互相融合。

猜你喜欢

五星道教印度
建德五星
五星连珠
爱你五星红旗我
如果可以去印度
数读绍兴市“五星双强”两新组织
道家道教研究
最高警察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