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宋绘画中园林建筑的屋顶类型
2020-07-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71000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0000)
本文以北宋的绘画作为主要的参照物,以此研究当时园林建筑的屋脊类型。
一、攒尖顶
建筑物的四周坡屋面由下向上汇集到屋顶中心,屋顶类似一个锥形,就是攒尖式建筑。攒尖式建筑的屋顶就是攒尖顶。攒尖顶在宋朝时期成为“撮尖”“斗尖”,是古代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形式。其特点是没有正脊,由庇和垂脊组成。
北宋时期的亭子和水榭多是单檐四角亭,构造比较简单,平面呈正方形,一般有四棵柱。屋面有四坡,屋面或为青瓦,或为茅草,茅草屋面相交处的屋脊用瓦片堆砌起来,呈鱼鳞状排列。屋脊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构件,更是屋顶的防护构件,它们在屋面防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稳定屋脊瓦件的位置也至关重要。四条屋脊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一个攒尖,攒尖处安装宝顶。
宝顶的作用有三个,一是可以避雷,二是可以将靠近自己的瓦片扣住,防止脱落与松动,具有稳定的作用,三是除了实用性的考虑外,还有美观上的考虑,宝顶可以起到一个装饰建筑物的作用。
在美观方面,宝顶的形状可谓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师对于他们所经手的任何一个建筑造型,都是反复斟酌,力争突破传统的,对于园林建筑来说更是如此。亭子和水榭的顶部造型对于它们整个建筑来讲,可谓是点睛之笔,尤为重要。
首先这些宝顶的形态与这座建筑本身的整体造型有关。例如佚名的《水阁风凉图》中的水榭,它是一座用来乘凉的园林建筑,内部空间较为宽敞。水榭四方形的平面,四根立柱支撑着上面的单檐四角攒尖顶,因此这里烧制的宝顶造型也简洁而富有趣味,风格与整个水榭相同。在一个天然的山水园林里,一座水榭临水而建,四周绿树环绕,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因此水榭的屋顶宝顶似方似圆,整体有些须弥座式的意味,上枋用仰覆莲瓣,近观显得细致而活泼,不失天然之趣,与周围环境和水榭本身的造型相配合。
其次,宝顶的造型除了要与建筑本身的形式相匹配外,还有其本身形态的塑造问题。例如关仝的《西岩暮色图》中盘踞在山上的亭子,屋顶高抖,增添了亭子居高临下之感,其攒尖宝顶在总体造型上顺着高高的屋脊而呈瘦高状,成为屋顶很自然的顶尖,顶尖又作了多层次的分割,高低相错,富有变化。
二、悬山顶
悬山建筑有两坡屋面,只是屋面在两山处向外伸出,在宋朝被称为是“不厦两头造”。悬山顶在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在北宋建筑中是应用很普遍的一种,只不过做法有高低之分。
悬山建筑的两山可以不设置山墙,设置山墙也不与屋面相交,两山梁架全部或者局部显露在外面,这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建筑的主要之点。
宋画《柳阁风帆图》中的柳阁就是一座典型的悬山顶建筑,画中的柳阁屋面向两侧延伸,山面梁架全部出墙,形成出沿,这个出沿有防止雨水侵袭墙身的作用。但同时会把山面木构架暴露在外面,这对于园林建筑外形的美观和木构架端头的防腐都是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当时的匠人们在挑出的檁木端头外面用一块厚木板遮蔽起来,使暴露的檁木得到掩盖和保护,这块木板就叫做“搏缝板”。
讲究的悬山顶建筑在山面会使用搏缝板、垂鱼、惹草,一般建筑则使用没有带花瓣、云头的垂鱼、惹草。仔细看这幅画的话,不难发现在柳阁屋山搏缝板合尖的下面中央有一个悬挂下来的形似鱼的装饰构件,就是垂鱼了。垂鱼也可以用来遮挡缝隙,并且加强搏缝板的整体强度。惹草则是钉在搏缝板接头处的一个木质三角形构件,虽然在画中难以辨认但是据《营造法式》记载,惹草上还会刻以卷云纹之类的图案。惹草是为了防止脊檩端头部被雨水侵蚀设置的,这样刻以增加搏缝板的韧性和整体性,使之更牢固、耐用。除了实用功能外,垂鱼和惹草还起到装饰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幅《柳阁风帆图》中的悬山顶还属于一种改良式的悬山顶,如图所示,在悬山顶山墙外侧增加较窄的侧屋檐,藏在人字庇中,正面看不到新增的庇。外形像歇山顶,实际上是悬山顶的建筑,不违反民宅不得使用歇山顶的规定。这种屋顶可以形象地称之为“四庇悬山顶”。这种屋顶的变体,增大了屋顶的使用面积,更有利于防雨和延长使用寿命,让屋顶在自然环境里“生长发展”,反映出了北宋时期的能工巧匠不拘泥于现有的形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创造出更有使用价值并兼具美观的民用屋顶形式。
三、歇山顶
歇山屋顶在所有完备发展的建筑屋顶中,是最后发展出来的一种屋顶形式,在古代被规范为上等贵族统治阶级使用的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术发展成熟的代表,代表了东方建筑文化的主要建筑形式。
歇山顶共有九条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在宋朝时被称为“九脊顶”,也被称为“厦两头造”。宋代建筑遗构绝大多数为歇山顶建筑,宋人青睐歇山顶可能与追求歌舞升平的社会风尚有关系,故而屋顶建筑更推崇绚丽多彩、轻巧亲切的风格。
在张择端的《金明池争标图》所描绘的皇家园林的建筑群体中,位于中间部位最左侧的宝津楼是一个重檐歇山顶建筑,楼阁正面有突出的一间抱厦,如同搂抱着正屋。从屋脊整体的外部形象来看,宝津楼像是庑殿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一座庑殿屋顶上。庑殿建筑的以宝津楼的下金檩为分界线将其屋面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最上面的部分是悬山建筑的形象,两坡屋面,梁架出挑,檁木外端安装搏缝板,装饰着精致考究的垂鱼和惹草。下半部分则具有庑殿建筑的特征,屋面有四坡,包括前檐后檐以及两山山面,庑殿顶也被形象的称之为“四阿顶”。宝津楼的屋脊造型将两种不通类型的屋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构造精巧而复杂,反映出了北宋时期的匠人们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和精湛的建筑营造技术,是金明池的标志性建筑。
宝津楼的瓦屋面轮廓除了屋檐部位外,在屋面相交处设有屋脊,瓦片层层砌筑,称之为“条瓦垒脊”。按照《营造法式》中的规定,高大的殿阁屋顶正脊由三十七至七十一层条形瓦垒成。宝津楼正脊的两端施有鸱尾,垂脊的前端施有兽头,屋顶的角部施有姘伽、蹲兽。屋脊和脊兽不仅是装饰构件,更是屋顶的防护构件,它们在屋顶防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稳定屋脊瓦件的位置也至关重要。当然对于稳定屋脊瓦件的位置也至关重要。当然对于屋顶造型艺术来讲,这些构件更是不可或缺,宝津楼正脊两段飞扬的鸱尾、起翘的无较上的蹲兽,都使其屋顶轮廓更加丰富多彩。鸱尾的形状还是颇有来历的,据文献记载“《唐会要》曰汉栢梁殿灾,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则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以厌火灾”。鸱尾的形状有的像鱼尾,有的加以变化,反映出当时的匠师不拘一格追求变化的审美意象。
通过对宝津楼屋脊的研究,不难发现当时的人们已经可以根据建筑的类型,用途和服务对象等多方位考虑来进行歇山建筑的结构设计和立面造型,因而创造出来的建筑形式既不墨守成规,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又在原来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创新的精神不止为园林建筑增加了自由变换的新的形式,甚至充实了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增添了木构建筑的特色,熠熠夺目,艺术价值颇为深厚。
四、结论
屋顶结构可以说是人类在漫长的几千年文明历史中创造出来的一项伟大的物质遗产。北宋时期园林建筑的屋顶类型玲珑空透,稳固庄重,极尽变化之能事,是中国的传统大屋顶的集大成者,对后来明清的建筑风格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