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寄畅园文化科普设计研究
2020-07-12江南大学214122
(江南大学 214122)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体系且全方位融入教育,在研究阐发、传播交流、保护传承、教育普及、创新发展等方面协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已贯穿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发展的态势1。然而,寄畅园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却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粗放式旅游开发使其缺乏寄畅园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过度商业化,造成文化失真。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寄畅园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寄畅园文化传播现状
(一)寄畅园概况。寄畅园坐落于无锡市惠山东麓,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园门匾为乾隆皇帝亲笔所题,院内掇山理水,疏泉叠石,传统的汉族建筑风格和雅致的布局颇具江南风味,艺术价值极高。寄畅园位于惠山风景区内,周边环绕祠堂、书院、园林、博物馆等文化景区,具有浓厚的江南精神与文化氛围。旅游业快速发展,但逐渐开始暴露出如产品内容顾此失彼、过度商业化等诸多实际问题。
(二)寄畅园文化传播现状与问题。寄畅园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其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惠山古镇文化内容非常丰厚,国家政府对惠山景区旅游的投入也相对较多,但寄畅园文化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是传播方式单一,传播空间有限,以景区游览感受园林风光为主要传播途径;二是文化资源浪费,缺乏深入系统化的挖掘研究,文化信息散落,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均不足;三是活化利用水平亟待提高,缺乏创新,用户文化知识获取过程十分枯燥,学习成本高2。
二、寄畅园传统文化知识建构的可行性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环境与文化互动中完成的3。建构主义教学与传统文化素质培养有一定的吻合性,在对建构主义思想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构建起一套具有新颖性和有效性的认知学习理论。同时,互联网技术之中所具有的多种特性对于当前实现文化信息建构的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小程序将传统静态的、隐形的、散落的文化资源集中化、动态化、可视化、网络化,满足用户各方面文化体验的需要,用户可以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多种交互行为进行意义建构。
三、寄畅园文化科普小程序的知识建构策略
在建构主义视角下,寄畅园文化科普有了新的探索方向。传统文化的接收者成为知识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科普小程序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扮演指导和帮助的教师角色,创设环境供用户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所提供的寄畅园内容也成为用户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4。笔者从角色层、结构层、表现层三个方面形成寄畅园文化科普知识建构策略。
(一)角色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不同角色,与文化科普的促进指导角色、认知主体角色相符合。在寄畅园文化科普小程序设计过程中,小程序作为文化学习的内容提供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文化科普过程中名副其实的“教师”。而我们的用户即文化接收者则成为“学生”角色。小程序利用平台优势充分调动用户的自我主动性、深度参与性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将文化知识直接全部灌输给用户。同时结合情境、协作、互动、会话、交流、动作、技能、思考等学习要素,最终达到使用户有效地实现对寄畅园文化中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自我建构的文化传承目标。
(二)结构层
1.突出重点文化内容。寄畅园传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有很多优质内容值得挖掘。其延展性极强,蕴含着丰富的突出人物事迹和历史细节,具备“以点带面”的开拓性价值。其文化深度能够支撑用户深入学习的兴趣,满足用户完整的知识建构的内容需求。同时,也要对小程序中重点传播的文化内容进行筛选,通过文献整理,提取出其中着重描述的寄畅园历史沿革、秦氏家族文学活动与家族兴衰、清帝与寄畅园历史事件、造园艺术成就、诗作辑录等并在小程序中突出呈现。
2.构建完整学习路径。现有的寄畅园文化资源零散、无序且互不关联,直接导致了用户获得的知识碎片化,无疑是增加了知识接收者的认知负荷,故构建一条系统性的文化知识学习路径十分必要。寄畅园的景区游览路线和历史沿革可以分化成两条两条支线式的学习路径:一条以游览路线为基础,主要建构现有景点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历史变迁;另一条以历史沿革时间轴为基础,重点突出历史时间点上的突出人物事件;完整清晰的学习路径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完成自我建构。
3.多元化互动战略。研究用户偏好,增强趣味性体验,吸引受众注意,最大程度提高受众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等建构主义四要素5,如为用户创设情境、设计各种交互式关卡等丰富交互形式,加强用户自主实践,鼓励用户在自我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提升用户主动科普的动力。
(三)表现层
1.立体化科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科普模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于寄畅园而言,以互联网小程序作为支撑,构建真实的文化情景,使寄畅园传统文化的科普学习由封闭、半封闭式学习变为开放式、情景式自主学习。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2.现代化转换。寄畅园有关诗文、画作等往往难以让大众轻松理解。通过小程序讲故事的形式让其文化内容鲜活起来,赋予它全新的表达方式,突破原有圈层,结合现代化元素,丰满历史时空下的人物事迹,让用户更好的体会在历史当下的人物精神6。通过对寄畅园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创造性转换,使其传播和表达符合现代用户实际需求。
3.全效传播。科普小程序附加了寄畅园独特传统文化,具备独特性、稀缺性与强识别性,但同时它需要具备互联网快速传播的能力。例如,在小程序中通过部分好友协作功能使其具有被疯狂分享的能力,并且协作能力在不断分享中被加强;用户也可以对应寄畅园画作进行线下拍照打卡并分享至平台上,使其自发形成社群网络;这样的快速传播属性能够帮助寄畅园文化科普小程序实现多维扩散、全员传播的效果。
简而言之,移动媒体应用平台拥有其所特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寄畅园文化科普移动应用平台,作为一个引导者,给用户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充分调动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学生的自我主动性、深度参与性和首创精神,启发用户积极思考,主动而愉快的参与文化科普过程,进而建构用户自己对于寄畅园的知识体系。
注释:
1.张凌浩.适应未来转型为导向的新时代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意与设计,2019(01):9-13.
2.郝珊,朱华.基于寄畅园文化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18(01):100-101.
3.范金豹.建构主义:点拨教学法的当代学理观照[J].语文教学通讯,2018(34):34-37.
4.魏圆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基于新建构主义理论[J].大学教育,2018(12):101-104.
5.吕道文,代习习,张拥军.基于建构主义模式的医学物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8,38(06):622-623+626.
6.张凌浩.创新性与复杂性——为转型而设计的教育思考[J].创意与设计,2016(06):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