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0-07-12
( 华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广东佛山 528200)
一、职教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涵及意义
(一)职教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内涵
“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后,许多高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开始大力创新职教师资培养,希望改变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方式,探索出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职教师资培养方式。
要在“双创”背景下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培养职教师范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即通过开发创新思维教育课程体系、搭建虚拟仿真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等形式的来培养职教师范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实践和教育过程,从而培养出不仅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还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符合时代社会需求的职教师资人才[1]。
(二)职教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一步。职教师范生作为未来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后备军,培养职教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就是为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注入创新血液,因此,各高校应注重培养职教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打造一支优秀的职教师资人才队伍。
1.提高职教师范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缓解其就业压力
完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是大力培育职教师范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思维的根本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职教师范生的培养体系中有利于增强职教师范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其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行教育创新。同时,随着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师范类毕业生不再被直接认定教师资格,需要自行参加教师资格证考核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可知师范生进入教师岗位的优势明显下降,对职教师范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职教师范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其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
2.促进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教师资的培养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在全国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李克强总理曾做出重要批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因此,职教师资队伍是否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直接影响着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影响我国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学质量和“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发展进程。
二、职教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周的活动形式较单一
该校针对职教师范生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活动以讲座、课程、创新创业比赛等形式为主。该校定期举办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双创周”活动,学生总体对“双创周”评价不高。同时,不少学生表示在“双创周”期间,对于部分学习活动,自主意愿较低;大部分同学表示希望创新创业活动添加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减少理论的学习。可见,创新创业周的活动形式较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二)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性不够突出
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该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活动、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等形式。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该校的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兼顾“大”而“全”。虽然在调查中显示,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活动种类和活动与专业融合度处于中等水平的。但是,仍有不少受调查的学生表示希望创新创业活动能够多与专业结合,体现专业特色,增加专业区分度。
(三)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目前该校除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之外,还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形式主要为举行创新创业讲座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大多数高校采用了以邀请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同校前辈、企业专家举办讲座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在校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机会。但研究发现,不少同学表示在讲座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效果不佳,较难获得实质性的个人知识提升。
如今,社会迎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期,许多创新创业大赛面向高校生开办。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政府部门发挥统筹职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高校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社会建设与良性发展引入了新鲜血液,使市场活力得以充分激发。但是,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度存在一定的局限,参与到创新创业大赛中的学生占比较少。此外,相关数据显示,在毕业后真正落实创新创业的学生数量极少,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影响也处于中度偏下。可见,仅以以上两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其教育效果是不够理想的。
三、职教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一)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内容设计与整体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最终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内容设计[2]。
在创新创业周活动的策划方面,学校要争取多样化和凸显实践性,让学生可以及时将所学习到的各种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深入参与创新创业周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将他们的创新想法变成创业项目。而为了更好地使创新创业周活动与学生专业课程紧密相连,可以号召更多的专业课教师参与策划创新创业周活动,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创新创业周的活动中去,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设置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以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和课程结束之后,要及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效果进行科学评估,这样才能知道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
(二)培养师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
学生和教师两者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者,因此,学校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外,也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学校要多给学生科普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以便提高他们就业创业的抗压能力[3]。
专业课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执行者之一,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和执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获取水平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因此,学校在思考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外,也应当注重对专业课教师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提升专业课教师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深入思考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并探寻出具体有效的实施方案。通过定期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可以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升教师的授课技能和实践能力,逐步建设出一支高素质、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
(三)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或其他竞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从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效果[4]。在比赛开始之前,做好大力宣传竞赛活动的相关工作,让学生对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有所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在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各职能部门明确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顺利开展。在比赛结束后,学校可根据专家团队对参赛项目的评估结果,为具有出色创业潜质的学生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做到精准指导,帮助他们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另外,为提升学生和指导教师对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例如举办创新创业竞赛荣誉成果展。
除了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外,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参与实践活动,获得实践经验这一过程也非常重要。学校拥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才能将所学习到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进行活学活用,不断积累实战经验,达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地方公司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双方在智力资源开发、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师资流动等方面的合作空间,互取所有,互补所缺,协作共赢[3]。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各种类型的实践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以此创设高校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最后,资金的支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资金限制,不乏一部分学生团队有好的想法或项目但迫于资金压力而没有使其落地成初创项目的。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方面,各地政府和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和奖励政策。另外,高校还要积极增强与外界企业的联系,以获得更多校外资金支持,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