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场悟道
——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中的成长叙事
2020-07-12徐依楠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徐依楠[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彝族作家安文新的长篇小说《龙场悟道——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聚焦了王阳明被贬龙场的生活经历。对王阳明而言,被贬龙场的遭遇虽然让他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是龙场经历也让他在许多方面都获得了成长。他在龙场经历的困境中磨砺了他的精神人格,他在任事才干上也得到了磨炼,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磨砺使其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并最终悟道。正是龙场的经历,让王阳明的精神境界一步步提升,才有了后来的一代大儒王阳明。
一、直面磨难与精神人格的成长
在小说中,青年王阳明的成长首先表现在他在龙场的各种磨难中获得了人生历练,其精神人格不断成长和成熟。对于王阳明来说,被贬贵州龙场无疑让他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不过,王阳明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并因此而激发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在面对上司王质的欺凌,王阳明展露出不畏权贵的人格精神。而贬谪龙场的打击和历经的种种磨难也让王阳明看淡名利,精神上更加超脱。
小说中,龙场地处瘴疠之地,环境险恶,生活艰苦,这些显然是王阳明首先要面对和克服的。不论是家务打扫还是种植耕作,王阳明都要靠自己。而能使王阳明坚持下去的是龙场百姓。他能在龙场克服一切困难好好活下来的精神动力不仅仅来自龙场百姓的善良和勤劳,更是来自龙场百姓面对艰苦生活时表现出来的抗争。龙场的百姓让他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新的看法和感悟:“只有一个人的身躯,经过这样的燃烧之后,灵魂才有可能会得到升华,只有升华了的灵魂,才有可能创造出人间奇迹……绝处逢生,逢生之后应该怎样去对待生活,去回报生活中的人,去回报生活中的事,只有这样,也唯有这样,才是自己活下来的目的,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在龙场的经历使他发生了许多改变,他尽量自食其力,辛苦劳作时表现出来的也不是忧伤和哀怨,而是乐观和充满希望。可以说,王阳明从消极态度到积极态度的转变,是龙场生活、龙场百姓带给他的成长。
因为得罪刘瑾这些权贵,即使在龙场这种偏僻之地王阳明也难逃遭受欺凌的命运。为趋炎附势讨好刘瑾,王质刻意派手下人去找王阳明麻烦。王质想做的无非是置王阳明于死地,而他手下除非从王阳明身上捞些油水,否则自然听命行事活生生打死王阳明。对王阳明来说,这是一次能不能做到不屈服于权贵、能不能保持风高亮洁与自身性命之间的矛盾,是他在龙场的一个大考验。他对公差要求他认错下跪的命令毫不犹豫地表示拒绝,对公差们怒目而视,甚至不屑于用言语回答,展现出君子的傲然风骨。当同乡毛科写信叫他给王质磕头请罪来结束这件事情时,王阳明更是回了一封正义凛然、刚正不阿的信,毅然拒绝了这一要求。在这封回信中,王阳明表现了出真正“士”的人格精神。从中不难发现龙场给王阳明带来的磨炼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不仅仅停留在积极生活的层面,更上升到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自己不畏权贵的高尚精神而不惧怕一切威胁甚至是死亡。
被贬龙场后,王阳明心中对名利更加淡然。当毛科邀请他去讲学时,想让他拥有更适宜的教书环境,但他却称病拒绝了。同样地,当贵州提学副使席书写信邀请王阳明前往贵阳文明书院当主讲时,王阳明一开始也并不愿意。虽然王阳明最后同意前往但绝不是被所谓的名利所吸引,而是遵从好友安贵荣的意思。后来,当刘瑾等人被处置时,王阳明被吏部调往江西庐陵担任知县。王阳明没有丝毫的得意,反而对这穷苦偏僻的龙场产生了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王阳明对安贵荣说出一番自己的体悟:“为人做官,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只要把名利二字看轻一些,淡一些,好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自己也就免去了许多的劳累。”被贬龙场的生死遭遇,早已让他看透名利:名利不过都是过往烟云,唯有保持恬淡,才会有所成就。王阳明的这些认识绝对不是安逸的生活所能让他体悟得出的。
二、事上磨练与任事才干的初显
除了王阳明精神人格的成长,小说还描写了王阳明在龙场从事各种事情而获得才干上的历练。如办学、讲学使他最终成为教化边远地区百姓的开拓性人物,又如他为维系当地的民族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给安贵荣出谋划策的过程中,王阳明在军事能力上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在小说中,作家花费不少笔墨来写王阳明在龙场的办学与讲学。刚开始,王阳明不仅与不少龙场百姓语言不通,还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如知识粗浅、不够成熟,有一定的局限,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商榷的余地。但是,在不断的锻炼中,他的讲学越来越受欢迎。王阳明的讲学,从“阳明小洞天”到“龙岗书院”再到“文明书院”,学生遍布水西、水东、贵阳和其他州府,其影响力可想而知。不论是前来求教的学子还是来凑热闹的山民,都被王阳明的思想学说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正如他的学生王杏三十五年后在《新建阳明书院记》中写到的那样:“每行都闻歌声,蔼蔼如越音。予问之士民,对曰:‘龙场王夫子遗化也。’且谓夫子教化深入人心……”这越音即王阳明的浙江口音。王阳明的浙江口音对贵州民众都产生了影响,更显其“教化深入”各民族的心中。王阳明于这偏远地区办学、讲学、开化民众、传播儒学思想,无疑成了他一生中的重要功绩。
在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处上,王阳明也在龙场获得了宝贵经验并成了维系民族关系的纽带。起初,王阳明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和道听途说去判断龙场百姓的素养和品行,并认为龙场百姓是言语不通、毫不开化的蛮夷苗人。然而在与龙场百姓的相处过程中,他看见了龙场百姓的善良淳朴、积极上进。龙场百姓做出了许多令王阳明感动的事情:给他送吃送喝,教授他耕种的技能,为他搭草庵、找新居,教训欺负他的公差,等等。正是在这一段时间的相处中,王阳明悟出了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就必须要用真诚来对待每一个龙场百姓。于是他陪龙场百姓一起劳作,替吴管路受伤的妻子采药,给安贵荣出谋划策,教授龙场百姓知识,等等。最后,当王阳明要离开时还带走了两个彝族孩子——小毛头和阿热洛嘎。王阳明在当时促进了彝族和汉族民众的友好相处,他成为维持彝族和汉族友好关系的功臣。
同时,在帮助安贵荣出谋划策的过程中,王阳明变得更加多谋善断、精明干练。首先,王阳明是通过向龙场民众学习来提升自己。安贵荣曾派阿穆扯向王阳明请教军事方面的问题。王阳明看出阿穆扯是个读书人,想听听他的意见,果然出口不凡的阿穆扯给了王阳明启迪。于是王阳明称阿穆扯为老师,并从阿穆扯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接下来,王阳明便帮安贵荣提出一些中肯有效的建议。其次,王阳明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军事才干。小说中还写了一件事是安贵荣在战略上失误,使得原已成功击散的乱民死灰复燃,进而造成威胁。王阳明得知后马上给安贵荣出谋划策,救他于水火之中。对王阳明而言,这一经历无疑是对其智谋与能力的一次锻炼和考验。
三、精神磨砺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就在龙场的成长而言,王阳明最重要的成长无疑是其在龙场期间思想境界的提升。当然,这一切离不开龙场经历带给他精神上的磨砺。在面对死亡的精神冲击下,王阳明完成了由消极向积极思想的转变;在重新认识安贵荣祭祀象后,王阳明加深了对象的思想认识;在龙场艰苦处境的精神磨砺下,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直面死亡的经历使王阳明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起初,王阳明给武宗皇帝呈上奏折弹劾刘瑾时就没抱着生还的念头。贬谪龙场时又因为害怕身陷异乡被活活折磨死,有过想寻死的念头。经过这两次直面死亡的考验,王阳明自是看淡了生死,也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比较释怀,面对任何事也更加坦然。无论是面对龙场的艰苦生活,还是刘瑾被处置后他得以担任江西庐陵知县,这些都没有给他的情绪带来太大的波动。向死而生的他对生活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另外,在龙场亲身经历三位路人相继死去的事情也让他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这一件事情让王阳明对人死之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悟出了最致命的是内心的忧郁而非外在的环境。这些认识让王阳明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面对困境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说中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安贵荣邀王阳明给新修葺的象祠写记一事。王阳明起先凭着自己原有的认知,认为象是恶人,不该祀奉,不愿意写这篇祭文。可是,在安贵荣的解释下,他明白了“舜之于象,是感化,象之于舜,是升华”。这使得王阳明看出了其中的辩证关系和因果关系:“人们祭祀象,其实也是在祭祀舜,因为没有过去的舜,也就没有今天的象。”王阳明最终写成的《象祠记》令安贵荣深受感动,即使是王阳明自己在听时,于某些精彩之处也忍不住要击掌点头。这篇文章还被收录在《古文观止》一书中供后人欣赏阅读,彰显出其不朽的价值。而这一令人佩服的思想、令人赞叹的文章若不是因为在龙场生活,若不是因为与龙场习俗相逢,恐怕是没有机会得出的。
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是精神上的磨砺使王阳明参悟了“知行合一”,从而在心学上有了重大创见。事实上,“知行合一”学说只能是王阳明在龙场提出。首先,龙场为王阳明的思考提供了合适的环境,他正是在这偏僻、清冷的环境中咀嚼和回味“四书五经”,形成了龙场悟道。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地方——“玩易窝”。这静谧的山洞让王阳明得以静下心来修养心性,为“知行合一”的提出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他冥思苦想,潜心研究《易经》。王阳明一遍遍地阅读,终而深刻体悟“阴阳大化”的真正含义,从而使自己停滞不前的心学得到重大突破,感悟了“知行合一”。其次,贬谪龙场和在龙场生活的这段经历对王阳明的思想启发是极大的。就像小说中智清讲的那样:“这山里的苦生活,教会我当年不明白的好多东西”。经历过这山里苦生活的王阳明也必然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王阳明最终能够成为一代心学大师并将心学发扬光大,显然与龙场苦生活带给他的精神磨砺是息息相关的。
①③④⑤⑦⑨安文新:《龙场悟道——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第70页,第36页,第86页,第37页。
②文丁,刘可:《特殊矛盾的生动再现——评〈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贵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107页。
⑥杨晓强:《生动感人的越音黔歌》,见《龙场悟道——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⑧安静:《彝族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和谐共融——历史小说〈先生与祖摩〉简评》,《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