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实践研究
2020-07-10赵兰徐春红苗腾辉李慧敏展烨
赵兰 徐春红 苗腾辉 李慧敏 展烨
摘 要:中国在古代就有以师徒、家庭相承的职业教育,在近现代更高度重视。教育部和国务院多次发布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性文件,显示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高度重视!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总结国外代表性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调查国内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职业教育改革的挑战,结合河北科技学院的实际,提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
一、国外代表性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
国外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比较高,培养模式各有特点。国外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实践上,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践模式、教育思想、教育环境等方面。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的“全民终身教育、校企契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企业访学”模式。
(一)美国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始于1862年《莫雷尔法案》中的“赠地学院”,大力发展了服务于工农业发展的专业技术教育,奠定了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19世纪末,美国高等学校向德国学习、建设研究型大学,在初级学院运动中催生了名誉世界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社区学院。赠地学院和社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被克拉克.克尔称作“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两个伟大革新”,并逐渐形成了“全民终身教育、校企契约”的职业教育模式。美国虽然没有单独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在所有教育机构包括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中,都广泛实施着职业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是单一的学术化,而是多样化、职业化。
(二)德国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由政府牵头,由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方面在院校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其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还参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培养其实践技能。通过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完成实际技能的培养,并实现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对接,保障了德国企业劳动者的高素质和高质量,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被当做德国职业教育的助推器。
(三)日本
日本自近代以来一直秉承“匠人立国”的目标。从19实际70年代起的半个世纪,日本的职业教育以产业导向为发展目标,体系日渐完整。从单一技工学校发展到包含初级、中等、高等在内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并初步建立了企业培训制度。20世纪20年代后的半个世纪,日本建立了多样、多层次、多元,国立、公立、私立三种模式的学校职业教育系统和能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的社会职业培训系统。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特色鲜明,成为了许多国家模仿的对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颁布各项法规与章程,不断完善学校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和企业教育制度。日本还注重培养员工的国际化视野与能力,推进各项职业证书的互认。
二、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現状
(一)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中国在古代就有以师徒、家庭相承的职业教育,在近现代更高度重视。黄炎培、陶行知等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在吸收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后,形成了“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认为,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把职业教育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再补习”的体系。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生利主义”的教育,是“就业”教育,是“技能”教育,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他曾与黄炎培先生研讨中国如何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并对中国职业教育进行了开拓行探索。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学界提出了现代学徒制的思路,就是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院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传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是: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分为初、中、高、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职业教育。
初等职业教育的学校是初级职业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和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学制3年,培养初步职业基础知识和一定职业技能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从业人员,这类学校主要存在农村地区,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学制3-4年,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专科层次的高端技能人才和高级技术人员。学校有招收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学制2-3年;也有招收初中毕业生,对其进行五年一贯制培养的高级技术学校。
本科职业教育主要由培养高层次技术、管理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来承担。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4年。
研究生职业教育招收高等职业院校本科毕业生,培养有一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些学校开设的工程硕士、专业硕士,就是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2019国内职业教育现状和挑战
6月20日,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此报告已经连续发布八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报告汇集了全国32个省(区、市)的省级年报和1344所高职院校发布的院校质量年报,以及1155家企业年报告数据。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2%,毕业3年后月收入增幅达到76.2%,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接近60%,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四分之一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高职教育对于扩大就业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高职院校助力欠发达地区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65所职业院校发起成立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引导院校教育扶贫取得成效。2018年高职院校全日制来华留学规模达1.7万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招收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地和境外办学的主要集聚地。595个专业教学标准落地国(境)外。沿边境省份院校积极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探索实践“国门高职”新模式。
报告指出了高职教育面临的新挑战。高职扩招100万,面临资源“摊薄”的挑战;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面临配套政策不足的挑战;高职教育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可,高职院校面临提升服务能力的挑战。
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河北科技学院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及实践
根据国家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的文件精神,和集团对学校提出“职业本科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并结合河北科技学院的相关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改革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三年预期目标: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深化产教融合、校区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将河北科技学院建设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应用型职业本科院校。
(二)构建“2+2”分段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学校抢抓机遇,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助推学校转型。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针,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建构“2+2”分段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累计2学年的理论知识学习,累计2学年的实践教学学习,2学年的实践教学学习即累计1学年的企业实践,0.5学年的课内实验实训,0.5学年的毕业综合实习。暑假设置学期,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带着课程实践任务去企业。
学校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2+2”分段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要以围绕企业的用人目标和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授课时间,改革传统的授课、考核与学生管理的方式,要实现从学校到企业、从教室到职场、从学校教师到企业导师、从固定教学大纲到动态调整教学大纲的转变,全面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采用边修改、边执行、边完善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从大一到大四实现同步进行。
(三)重组高等数学、计算机语言、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大学计算机基础、管理学基础等课程,突出其在职场作为“应用工具”的基础地位。以及突出发挥“两课”、大学生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体育等课程立德树人的功能作用。
(四)组织每个专业建设2—3门长学时的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按照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按照与工作实况对接,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标准进行课程改革,要学生真正掌握核心的内容并在实际中用得得心应手。
(五)改进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授课结果的考核方式。要参照企业岗位考核标准的设置要求,重点要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岗位技术能力进行测试和评价,要加强过程管理和考核,而不能再仅仅是依靠传统的卷面成绩判断学生培养质量的优劣。
(六)完善“双师型”人才引进发展机制
积极从企业或相关行业技术部门引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造诣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每个专业集群每年至少引进2名,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应用型特质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加大从相关行业企业引进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现有教师队伍的工作力度,确保“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达到50%以上。
(七)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
制定“雙师型”教师年度培养计划。学校分批次选派专业教师前往行业一线进行为期至少1个月的实践锻炼和技能学习。打通在自有专任教师中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实现路径。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八)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
加强现有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根据专业集群发展需要,整合现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实现专业集群内部、专业集群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加大重点专业集群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加强校企合作,采取与企业投资共建、争取政府支持等方式扩大实习实训基地基础建设。
(九)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
以学院为主体,走向开放办学。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推进力度,要结合校内实验室开放和实训基地建设,要将各学院的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学生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的双创基地,以及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研发基地。要将企业的管理制度真正融入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将企业的制度文化需要融入学生的课程教学和培训体系中,从而实现“进入学校的门就是企业的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十)落实1+X(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在实践课中,加入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作者简介:
赵兰,女,1984—,河北保定人,副教授,党员,方向:旅游文化,单位:河北科技学院,保定,071000
课题来源: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GJXH201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