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弱目标成像遥感相机杂光改进设计概述

2020-07-10马龙王伟刚任海培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12期

马龙 王伟刚 任海培

摘 要 针对某弱目标探测遥感相机的杂光问题进行了定位分析,并用杂光分析软件模拟杂光形成路径。通过杂光路径分析,明确了引起杂光的原因为遮光罩内壁挡光环设计不合理导致。利用计算机作图方式初步设计出新的遮光罩,并进行了杂光仿真。同时改进了遮光罩的表面涂层,采用吸收率更高的SCB-1涂层。仿真结果显示,相机的抑制能力提高了4个数量级。有效地解决了图像杂光污染问题。

关键词 遥感相机;弱目标探测;杂光;遮光罩

引言

杂散光,是指光学系统中除了目标光线外,扩散于探测器表面上的其他非目标光线,以及通过非正常光路到达探测器的目标光线[1-3]。对于常规成像光学系统,杂散光会使目标的信噪比降低,引起图像对比度的下降,从而干扰目标的识别;严重时可能会在探测器上出现的杂散光汇聚点,使被探测的目标信号完全湮没在杂散光背景中,从而导致整个系统失效[4-6]。大多数的空间遥感仪器在实际应用中,都会受到杂散光的影响。例如,GOES-I/M和Meteosat-5/7成像仪,因为受到太阳直射所产生的杂散光的干扰,从而影响仪器的正常工作[7]。法国的POLDER偏振成像仪,其杂散光是50倍的噪声水平[8],严重影响了其仪器的测量精度。

1光机介绍

光学系统设计工作谱段0.45μm~1.0μm,视场角2ω=30°×4.1°。根据光学设计结果,镜头结构设计如图1,除窗口玻璃组件的结构件和挡光环采用铝合金材料外,其他结构材料采用TC4钛合金材料。根据光学设计特点,在后组镜筒内都增加了消光环,用于增加镜头杂光抑制效果。

2弱目标成像杂光问题

相机在成像工作时,在某时刻出现的杂光现象如图2所示。从图中显示,相机在对暗目标成像时,当相机一侧亮目标逐渐接近相机视场,直到出现在相机视场过程中,在图像左侧出现杂光。从图像上可以初步推测,是亮目标通过结构散射在探测器形成亮条纹。

3杂光路径分析

根据光学设计和三维结构模型建立杂光模型,相机遮光罩表面为铝合金黑色阳极化实测BRDF,安装透镜的机械结构表面为钛合金发黑实测BRDF,透镜透过率为99%,入射光源波长400~1000nm,计算相机微光通道的PST曲线,PST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原相机视场外的抑制能力约为E-4量级。

当相机的入射光为21.2°时,此时的入射光为相机的视场外最小太阳入射角。主要的杂光路径和像面杂光能量分布如图4和图5所示。可以看出,像面主要的杂光是通过遮光罩侧壁散射进入光路到达探测器。这个杂光光路是结构一次散射(遮光罩挡光環未起到阻止一次散射杂光),太阳光(或强光)入射时散射到探测器能量大,探测器坐标-Y方向最边缘视场形成强的散射光。

4改进设计

根据相机杂光计算结果,需修改遮光罩。采用三维软件手绘方式设计,外形根据相机视场更改成锥形,主要修改挡光环,挡光环由图5(a)起初15个优化到8个,高度为20mm,间隔为20mm,厚度为0.5mm,做成等间隔设计后(利于加工),内表面喷涂SCB-1高吸收率黑漆,设计结果如图8所示。加工可采用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遮光罩沿图5(b)剖面切开两半各自成型,然后内壁喷漆,最后两半胶接成为一体。

更改后相机的杂光抑制能力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宽视场和窄视场基本达到7E-8量级。可以看出相机杂光抑制能力都有4个数量级的提升。

5结束语

利用模拟计算出原相机杂光抑制PST曲线,相机视场外抑制能力为E-4量级。根据仿真结果,确定了主要的杂光路径为遮光罩挡光环设计不合理引起。通过作图方式设计并优化新的遮光罩,更改内表面涂层为SCB-1。结果显示视场外抑制能力达到7E-8,提高了约4个数量级,且探测器杂光无能量集中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平阳,夏新林,谈和平,等.CCD相机的杂散光模拟计算与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9(5):55-59.

[2] 原育凯.光学系统杂散光的消除方法[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1):6-10.

[3] 汪洋.红外探测器组件杂散光分析及抑制研究[D].长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

[4] 王美钦,王忠厚,白加光.高光谱成像仪的杂散光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41(6):1532-1537.

[5] 郝云彩,肖淑琴,王丽霞.星载光学遥感器消杂光技术现状与发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5(3):40-50.

[6] 张腾飞,黄小仙,危峻,等.宽视场推扫式成像光谱仪杂散光校正方法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6,46(11):1375-1378.

[7] Ghaffarian B,Sprunger K.Solar intrusion thermal analysis[J].Spie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ptical Science Engineering&Instrumentation,1996,28(12):251-259.

[8] Laherrere J M,Poutier L,Bret-Dibat T,et al.POLDER on-ground stray light analysis,calibration, and correction[J].Sensors, Systems, and Next-Generation Satellites.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1997,32(21):1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