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文化在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10赵清清
赵清清
【摘 要】地方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地方民族文化是技工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技工院校德育课堂中渗透地方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素养,实现传承方民族文化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使命。
【关键词】地方民族文化;德育课堂;技工院校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地方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工院校德育课堂中渗透地方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素养,充分发挥地方民族文化在技工院校文化育人中的独特作用,从而实现传承方民族文化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使命。
1.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教学中融入地方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德育课的教学,同初中思想品德课及高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整体上相互衔接。在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充分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浅显易懂、重在运用。
纵观技工院校德育课程的通用教材,教学内容虽然紧跟国家的相关政策,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性,但教学内容简单枯燥、缺乏新意。地方民族文化来源于当地人民和生活,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化材料,在德育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德育课堂实效,进而实现德育课程教学目标。
1.2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技工院校学生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德、智方面发展不合理的特点。在就业环境中表现出就业率高,但稳定率低,就业质量差,用人单位反映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个人能力不能得以展现,缺乏学习的延伸性。
这些学生在校时间短,毕业后即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校期间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直接的,甚至是终极的影响。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德育课堂,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从当地历史文化和人物传记中学习先人的优秀品质,在未来的就业之路中,形成迎难而上,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1.3有利于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
人处在社会——文化塑造中,这种社会化是通过社会的生活联系,特别是通过教育实践实现的。在教育的具体作用下,社会才形成了文化,文化也可以更好的保存与弘扬。
在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德育课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将地方民族文化渗透德育课堂,有利于学生从地方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产生敬畏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育民族精神;从地方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产生政治认同与归属感,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地方民族文化的人文关怀中产生文化认同感,提高人文素养,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地方民族文化在技工院校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广泛收集和积累地方民族文化资源
收集和积累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是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德育課堂的前提和关键。一是教师可通过平常收看地方民族文化节目、订阅书报积累;二是通过网络收集资源;三是通过实地走访名胜古迹和名人故居收集资源;四是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源。例如,在讲《实现人生价值》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当地名人传记,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总。学生在收集、整理人物传记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追求人生的价值。
2.2科学运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中,要做到科学运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增强政治意识——思想性原则。增强政治意识是德育工作者的核心素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内容。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教师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在德育课教学中引入地方民族文化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水平,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文化的侵袭。
(2)围绕教学目标——关联性原则。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是选择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前提和依据,也是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作为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清楚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了解哪些内容可以用课本知识阐述清楚,哪些内容需要借助地方民族文化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选择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尽量做到简而精,避免华而不实,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
(3)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性原则。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生活是最好的教材,只有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信息相关的素材或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学生才能掌握技能,学会生活。因此,教师在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时,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身心理特点,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将理论观点阐述于现实生活中,实现生活与书本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结合。
2.3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巧妙融入地方民族文化资源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向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表演、辩论、才艺展示等方式,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德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如《职业道德规范》一节中讲到“爱岗敬业”时,针对导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金牌导游”比赛活动,在当地景点解说过程中既弘扬了地方民族文化又让学生明白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必须做到乐业、勤业、精业,干一行爱一行。
2.4做好课外延伸,实施灵活的评价机制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整个教学链上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拓展性的作业,将教学与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如资料收集、社会调查、手工制作等形式。在讲“家庭美德”一框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大理当地的家风传承情况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了解照壁、楹联、字画等是本地家风传承的主要形式。透过对家风的解读,弘扬地方民族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承家庭美德,创建和谐社会。
灵活的评价机制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德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其评价不取决于技能的熟练程度,也不强调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而是看重学生态度、品行及行为方式的改变。学生在校学习的效果可以采用总结性评价进行分析,学生在校之外的实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发展性结果则可以用过程行评价作为补充。我们学校的考核方式是:期末成绩=试卷成绩×60%+操行成绩×30%+平时成绩×1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交作业的质和量、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等等,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提供了保障。
总之,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德育课堂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一致,实现了德育培养目标,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有效地把课本理论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素养,充分发挥地方民族文化在技工院校文化育人中的独特作用,从而实现传承地方民族文化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严中华.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