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SIR模型的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2020-07-10陈俞颖
【摘 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不仅直接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经济稳定,而且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根据DPSIR模型的基本原理,从总体趋势、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了四川省2004-2018年耕地生态安全评价,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安全评价;DPSIR模型
引言
耕地作为非可再生的稀缺自然资源,不仅是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重要的生产资料。耕地资源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重价值,因此合理有效的利用耕地资源,能够促进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然而,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为耕地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出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问题,严重威胁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评价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性程度,研究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保障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实现耕地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指导意义。
1.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历来都是我国长江上游最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人密度较高的区域之一。区域内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四川省人口不断增长,2000年-2018年人口密度增幅达10.7%,耕地资源的人口压力增大。同时,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面积也在不断扩张,2000年-2018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幅达197.7%,在城镇化加速扩张的背景下,耕地资源大量被侵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四川省耕地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来自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较大驱动力,从需求侧来看,农产品需求具有刚性,但是作为生产资料的耕地资源数量有限,所以为了保证产量,农业生产者不得不转向密集型的耕作方式,不得不依赖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施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耕地资源系统原有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产生耕地质量退化、土壤污染等资源和环境问题。
1.2数据来源
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5-2019年《四川统计年鉴》、2018年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等。
2.研究方法
2.1 DPSIR模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DPSIR模型是由PSR模型拓展而来。1998年,欧洲环境署(EEA)基于因果关系的组织模型,加入“驱动力”(Driving force)和“影响”(Impact)两类指标,构建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简称为DPSIR)指标体系,使得评价体系更具系统性,DPSIR模型是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较广泛的模型。本文采用DPSIR模型来分析四川省的耕地生态安全状况,从模型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方面来分析耕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驱动力指标体系选择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城镇化率、GDP年增长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四个指标;压力指标体系选择了人口密度、土地城镇化率、单位耕地化肥农药负荷、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等五个指标;状态指标体系选择了森林覆盖率、水土协调度、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等四个指标;影响指标体系选择了农作物受灾率、耕地年损失率、耕地标准系数、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城乡居民收入协调指数等五个指标;响应指标体系选择了单位耕地农业机械动力、灌溉保证率、农业财政投资强度、教育投资强度、环保投资占GDP比重、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等七个指标。
2.2评价方法
(1)指标标准化,本文选用的是极差法,对耕地生态安全指标的初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量纲级对评价过程的影响。
(2)指标权重确定,本文选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的综合权重分析法。
(3)综合安全值确定,本文采用综合指数法确定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2-1)
其中,A是综合安全值,Pj为指标安全值,Wj是权重。A越大说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度越高。
3.实证分析
3.1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模型,从整体趋势上看,2004年-2018年耕地生态变化呈总体波动上升的趋势,耕地生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强,分别在2009年、2012年和2015年达到峰值,整体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说明四川省耕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在研究期内整体上有所改善,但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因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有较强的下降趋势。从发展阶段上看,四川省2004年-2018年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4年-2006年、2007年-2012年、2013年-2018年。
从障碍因子上看,灌溉保证率表征了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是最具貢献度的积极因子,其次是耕地标准系数和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单位耕地农业机械动力和农业财政投资强度等,这些因素能够为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的改善做出较大贡献,同时,应当要减少如化肥、农药等耕地工业能源投入,减轻单位面积耕地负担。
3.2对策建议分析
四川省地理条件空间差异较大,在耕作条件相对较好、耕地质量较高的地区,如成都平原地区,应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将优质耕地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在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丘陵地区,应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率。针对 “占补平衡”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占优补劣、质量退化等问题,应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通过DPSIR模型的分析,耕地生态安全响应所采取的措施如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力度,对于保护耕地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可以有效促使耕地生态安全呈正向发展。
4.结论与讨论
本文引入DPSIR模型,结合EES模型分析的方法,综合包括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打破了传统的从PS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构建了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两个指标,分别衡量城镇化对耕地生态安全的驱动力和压力,更科学的反映城镇化的作用机理;从耕地质量提升入手,提出了制度设计应更有效的促进规模经营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占补平衡”政策更应该注重质量平衡等角度,更有利于改善耕地生态安全的状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实现农业的质量型增长、实现耕地的质量型增长,必须在保障耕地数量安全即18亿亩保底红线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和保障耕地的生态安全,因此,还需进行更深入的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陈俞颖(1994.11-),女,湖北省恩施人,土家族,硕士,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