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研究

2020-07-09王静静

乡村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河南省科技

王静静

[摘 要]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状况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河南省来说,只有加大力度研究其在农业科研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及地区上的差异,深入全面地发现农业科研投资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配置农业科研投资,发挥其作用。因此,对河南省农业科研投入现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河南省农业科研投入现状,提出一些改善建议,以期能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投资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6--5

1 研究背景

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支撑和基础,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而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科技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能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河南省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使得河南省不仅是农业大省还是农业强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64%。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0左右。河南省仅用全国1.74%的土地养活了全国7.5%的人口,并且每年能保证外调余粮出省,为维持我国粮食市场的供需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在我国高度、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城镇人口高速增加的大背景下,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而与之相反的,耕地面积及水资源的短缺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对于资源约束作用更加敏感,粗放外延型的再生产能力已经随着约束作用的增强而逐步缩小。同时,由于发展农业的效益普遍偏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单向流动,这种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使得农业生产在人民的眼中逐渐“边缘化”“副业化”,这对增强农民农业发展积极性、对于维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有着致命性打击,对保障我国粮食市场安全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1]。因此,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只有科技获得长足的发展,才能保证在不断减少耕地的同时利用单位面积产量的快速提高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目标。只有科技进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需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为国家粮食安全添砖加瓦。

目前,掣肘河南省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发展落后、工农差距过大。因此,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实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转型、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率。

目前,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和周期性不足,而农业科技并没有发挥相应的替代作用。针对这种情况,继续从农业生产中释放非农劳动力、继续提高农业产出能力、继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地发挥出技术的替代效应就成了重中之重,也是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科学技术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重要动力和引擎,是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和现代化转型的支撑和动力源泉,也是实现河南省农业增长的最根本、最有效途径[2]。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用现代科技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质量,合理优化和改进其结构组合,变革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理念,使得农业生产效率高速稳定提高,创造出更高的综合生产力。而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科技的发展则离不开科研投资,只有投入大量的科研资金,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研究的攻坚克难。如果科研资金缺乏,农业技术进步只能停留在小修小补的停滞甚至倒退状态,难以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因此,没有雄厚和高效的科研投资支撑,农业技术创新与进步就成为一句空话,农业生产改革与现代化转型就缺乏可实现性。并且农业的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技术的难排他性和易扩散性,公益性意味着私有经济和个人利益的低参与性,这就使得政府必须作为农业科研的投资主体存在[3]。在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财政能力有限的宏观背景下,为了使农业科研资金更有价值和针对性地投入使用,必须重点研究农业科研投资对于生产率增长绩效的影响、如何优化农业科研投资配置以及如何高效运营农业科研投资机制。

2 农业科研投资的界定

农业科研投资,是指促进农业发展的各种成本,包括研究活动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也是进行知识创新及创造性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旨在增加知识(包括农业社会科学)的总金额。农业科研投资与农业R&D投资有一定的区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统计口径。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所涉及的农业科研投资是指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的R&D投资,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河南省18个地市农业科研投资采用(R&D经费支出×农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的方式计算所得。

3 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现状

为了分析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问题,首先需了解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的现实情况。下面从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规模、结构和区域差异3个角度,了解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存在的实际问题。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河南科技统计年鉴》和《河南统计年鉴》。

3.1 农业科研投资规模

可以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两方面来分析河南省農业科研投资规模。从绝对量方面来分析,2005—2017年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规模持续增加,且增速较快,2005年农业科研资金为2.30亿元,2017年增加至11.9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0.74亿元(见图1)。

由于绝对量缺乏可比性,需从相对量来分析农业科研投资状况,尤其是农业科研投资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等相关指标的比较,相对量对分析农业科研投资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农业科研投资与科技投入、农业财政支出进行比较,结果如图2所示。2005—2017年,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总量有所增加,但与科技投入和农业财政支出相比,农业科研投资的相对数量不足,规模较小,并且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增长过于缓慢,与科技投入和农业财政支出差距日益扩大。2005年,河南省农业财政支出是农业科研投资的38倍,而2017年变成了77倍,翻了一番,可见相对量差距巨大。2005年,河南省科技投入是农业科研投资的6倍,2017年变为11倍,也几乎是13年前的2倍。自2013年以来,河南省农业财政支出、科技投入和农业科研投资增长趋势放缓,由于农业财政支出和科技投入的绝对量优势,其与科研投资的差距仍不断拉大,但2017年农业科研投资、科技投入和农业财政支出出现了较大增速,尤其是科技投入增速很快,未来可期。

从表1可以看出,2006—2009年河南省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7.06%降至9.82%,之后几年一直维持在11%左右,直到2017年上升至15.05%;2005—2008年河南省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高于2%,2009年开始一直低于2%;农业科研投资占科技支出的比重和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财政支出的比重趋势相同,基本处于不断降低的趋向,农业科研投资增长速度大都落后于财政投资与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这说明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增长较慢,投资不足,农业发展缺乏推动力。

3.2 农业科研投资结构

3.2.1 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来源单一。目前,河南省农业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投资和其他资金,其他资金包括国外资金和科研机构的创收。从表2可以看出,在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经费构成中占比最高的是政府资金,占比高达86%,可见政府资金是农业科研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企业资金的占比为2%,其他资金占比为12%。由此可见,农业科研资金中非公有资金规模较低,农业科研投资的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政府是最大的投资主体。2005—2017年,河南省政府资金在农业科研资金中的比重呈现出增加趋势,2005年政府资金占农业科研投资的80.68%,2017年占比增加至88.58%,13年间增加了7.9%;企业资金比例也有增加,2005年河南省企业资金占农业科研资金的1.56%,2017年为3.10%,13年增加了1.54%。这说明河南省农业科研对其他资金的吸引力降低,河南省农业科研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来实现。

3.2.2 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集中于粮食种植业。据表3可知,河南省农业科研经费在投资上明显偏向于农业。从其在行业间的分配比例可以发现,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在农业上的投资比例高达58.61%,2010年最高达62.76%,从2010开始逐年下降,但仍占用50%以上的科研资金。这表明在配置农业科研投资时,政府优先考虑了粮食安全和粮食自给问题。农林牧渔服务业资金占用处于行业第二位,占总经费的19.40%。而林业和畜牧业的比例分别只有8.36%和7.41%。虽然畜牧业和渔业占比较低,但从数据来看,每年均有所增长,一是表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政府开始转向投资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

3.2.3 农业科研投资集中于试验发展研究。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3种类型。基础与应用研究是试验发展研究的基础和支撑,基础研究涉及科研潜力,应用研究涉及专利技术。较低的基础研究投资将使河南省农业科研发展缺乏后劲,使农业科研投资存在较严重的短期性效应,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河南省农业科研技术创新率低,难以取得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进步[4]。

图3显示,试验发展研究占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经费的68%,应用研究占经费的23%,应用于基础研究的资金占比不到9%。

3.3 农业科研投资区域差异

借鉴《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河南省的18个地市划分为4个区域来研究农业科研投资的区域差异。其中,郑州、开封、焦作、平顶山、新乡、洛阳、许昌、漯河和济源9个地市为中原城市群,濮阳、安阳、鹤壁3个地市为豫北地区,三门峡和南阳2个地市为豫西南地区,商丘、周口、驻马店和信阳4个地市为黄淮地区。

从表4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拥有大部分的农业科研资金,其次是黄淮地区,但黄淮地区包括4个城市,实际上每个地市获得的农业科研投资很低。相反,豫西南地区的比例虽低于黄淮地区,但其实际投资强度高于黄淮地区。

从表5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的总产值略低于黄淮地区总产值,但其农业科研投资却是黄淮地区的5倍;黄淮地区的农业总产值是豫北地区和豫西南地区的3倍多,农业科研投资规模与其相比大致相同。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不重视农业科研投资,长此以往将会限制相关地区的农业发展。

4 改善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现状的政策建议

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目前河南省农业劳动力、耕地日益减少及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才能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政府作为其主要投资主体,在河南省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一是要加大财政支出中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二是提高科研投资的使用效率。同时,针对目前农业科研投资主体过于单一的现状,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引导企业等社会主体向商业化水平较高的試验发展研究投资,充分发挥非政府科研资金的作用,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这是科研投资总量稳定持续增加的有效途径。

当前,河南省种植业科研投资占主体地位,忽视了对渔业、畜牧业的科研投资。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经从追求简单的温饱过渡到追求营养均衡,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大。并且畜牧业在农业部门中发展速度最快,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是比较有潜力的农业部门。据张玉梅研究,畜牧业科研投资的边际经济收益和对减少贫困影响都明显高于种植业和渔业,畜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5]。因此,增加畜牧业的科研投资能改善科研投资的配置效率。

黄淮地区经济发展条件落后,但其是河南省农业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在地区政府投资的基础上,河南省政府应加大对黄淮地区的农业科研投资力度,不断促进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虽然农业科研投资易扩散,但是直接投资更有益于地区经济发展,更好地满足当地农户的需求,使技术与生产相适应,促进技术转化,同时有利吸引企业的介入。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的单向涌入使得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短缺现状,使得现阶段的农业发展要在农业生产力继续提高的基础上尽快释放出非农劳动力,以弥补劳动力不足。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科学技术的替代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科研投资。从科研活动类型看,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经费的68%被用于试验发展研究,只有9%被用于基础研究。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研究不牢固,后期的科研发展将面临很大危机,这意味着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及发展只具备有限的短期性效应,而缺乏长期发展的支撑动力。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河南省农业科研技术创新。基础应用的研究能产生更多的具有高商业价值的研究项目,这些研究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组织形式的资金参与,能有效缓解资金量不足及投资主体单一等问题。因此,河南省农业科研投资更多地集中于基础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投资,有助于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形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农业科研投资对生产率的增长效应。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2]张凤武.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与主要标志[J].科技管理研究,1999(2):42-43.

[3]黄季焜,胡瑞法.政府是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J].中国科技论坛,2000(4):59-62.

[4]李纪生.不同投资结构的农业科研投资生长率增长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1(7):71-75.

[5]张玉梅,刘凤伟,刘丽娜.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区域优化配置研究:以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为目标[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42-50.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河南省科技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农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方法初探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研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研院所后勤工作的发展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