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0-07-09王超颖
摘 要:现在,我国的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加之教育逐渐功利化,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并且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我国的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德育思想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德育思想,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背景,他对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思想进行严厉的批判,同时继承了其中优秀的成分,积极的吸收和借鉴了美国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优秀成分,与自己积累的教育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该思想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真人”,和当代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相符的,因此,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对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与思想渊源
(一)核心概念
1德育
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中的德育的基本概念:教育者依照教育需求和社会需求,按照品德发展和形成的基本规律,实施合理的、科学的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含的内容有法纪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2生活德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教育是来源于生活的。与生活德育的范围相比,生活教育的范围更宽广一些,它不但包含德育,还包括体育和智育等等,而就生活教育而言,生活德育的部分必须是遵循德育原则的部分。
(二)思想渊源
1对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陶行知在纪念生活教育运动12周年曾提到生活教育运动开展的12年时间里,一共完成了3项重要的任务,即反传统教育、反洋化运动以及争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自由平等的教育权利。他还特别强调,反传统教育不是完全反对传统教育,应该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此外,他还指出传统的教育没有与学生的实际现状相结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授他们的都是四书五经的教学内容,严重的能把正常的学生教育成书呆子。传统的教育发展到近代,尽管也在不断的改进,但是还是有守旧的部分,始终坚持填鸭式的教学。此外,陶行知还批判了中国传统教育只是针对少数的人群,只是针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有着较高身份的人才有享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大众是拯救民族于危险之中的重要力量,所以教育应该普及到普通大众。强化对大众的国难教育,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与大众的实际生活状况相结合,传递爱国爱教育的思想意识。
总的来说,陶行知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批判现实生活,不断的完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陶行知所处的年代,他一生都在执行培养“真人”的任务,从根本上来说,生活教育就是生活德育,因此,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构建与其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吸收和超越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实用主义教育是教育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很早的时候,陶行知附美国进行深造,杜威是他的导师,受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他继承了其中的优秀成分,同时自己也有所超越,陶行知经过对杜威教育思想的不断创新,进一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与当时的国内形势相互结合,陶行知一生都在追求德育教育。因此,他认为生活教育思想和生活德育之间没有区别。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的重点在于,社会生活的基础就在于教育,认为社会生活和教育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实际上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此外,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理论观点,他表达的中心思想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以后适应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陶行知也继承了这一重要的思想理论,并且对其不断的创新,进而提出“社会即学校”理论,换句话来说,学校就是他所说的整个社会。陶行知的思想与杜威的思想也有相悖的地方,其中,陶行知的“教学相合一”和杜威的“从做中学”存在一定的区别,陶行知对于杜威思想中重视书本学习的部分是持否定的观点,不注重实践,事实上,这一思想是从“从做中学”转变发展来的。当时的时代背景,促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生活德育思想没有太大的区别。
二、陶行知生活德育的方法
(一)集体生活法
在陶行知看来,集体生活对培养学生的品德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集体生活既可以使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得到有效促进,还能解决儿童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身心需求。另一方面,集体生活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锻造养成集体主义精神,也给中华民族在抗战建国阶段注入了精神动力。
(二)学生自治法
学生自治指的是学生组成一个团体,团体中的所有人均进行自我管理。陶行知归纳出四个属于学生自治的范畴。第一,学生自治的事情是学生应该负责的事情。第二,事情越需要周密考虑,则越适合学生联合负责,越适合学生联合自治。第三,事情牵涉的人员越广,越适合学生联合负责,越适合学生联合自治。同时,在确定学生自治涵盖的范围时还需要参考学生的岁数、经历和水平。
(三)榜样教育法
榜样教育法是德育方法的一类,它指利用模范榜样人物的优良品格及正面行为给学生予以德育熏陶。陶行知认为老师作为学生领袖及学校灵魂,在生活德育方面做表率引领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进行生活德育时,他屡次采用榜样教育法,利用老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规范学生的言谈及行为举止,确保学生得到教育。
(四)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法是指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及心理特征、自身的才能及知识掌握情况,运用对应的方法开展指导和培育。陶行知一贯不赞成古板的教育方式,他更提倡新式教育,他更注重灵活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因此为达到生活德育的既定目标,经常采用本方法。
(五)环境熏陶法
陶行知十分注重外界环境对提升人类道德素养的影响,在进行生活德育时,时常会利用环境因素加以熏陶,以此达到既定目标,在他看来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优良的环境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优良的环境中能够被渲染,被熏陶,进而更好的学习。
结论
本文介绍了陶行知关于德育生活的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根据陶行知个人的论文及教育经历讨论他有关德育生活的方式。对于陶行知所处的年代,他一生都在执行培养“真人”的任务,从根本上来说,生活教育就是生活德育,因此,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的构建与其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作者简介:王超颖(1991—),女,籍贯:浙江绍兴,汉,职称:中学二级,学历:大学本科,单位:越州中学,研究方向:中学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