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
2020-07-09谢瑶
谢瑶
摘 要:我国现如今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在不断发展,在进十年的发展中,互联网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人们通过网络接受和传递着各类信息,现如今,网络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公众的日常。截止至2019年6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人,相比较于2018年增加了0.52亿人。互联网媒体逐渐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样也在影响着地方政府对政治生活。有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互联网获取热点信息、发表评论并且表达民自己的诉求,在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互联网也逐渐变成了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场所。当面临网络舆情事件时,地方政府若不采取及时的信息予以回应,势必会造成网络谣言,社会群众情绪不稳定,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破坏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来说地方政府应该将互联网发展战略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提升自身的网络舆情处理能力,进而提升公信力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公信力
本文首先关注网络舆情和地方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从网络舆情大环境的视角出发,分析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积极或者消极影响,在肯定地方政府在治理网络舆情的努力时,也要进一步发掘舆情过程中网络治理所面临的问题,为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政府部门发挥好网络舆情的作用,可以提升政府部门公信力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并且完善自身网络设施建设,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民意,并且及时得向公众做出回应,进而提升公众的满意度。但与此同时,舆情信息真假掺杂,在加上网民缺少对真实信息的判断能力,会使得网民受虚假信息的影响,误导舆论的走向,容易造成舆论危机,进而也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1.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积极影响
当出现网络舆情时,地方政府可能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但是也会对该事件向社会进行回应。被动的处置方法虽然不能将所面临的突发事件进行解决,但也提高了地方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解决能力,增加了相关的工作经验,也会提高政府在解决相关事件的效率,进而增加了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的公信力也会随之提升。
2.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负面影响
网民在通过网络主体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容易受到自身利益、心理和自己所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其发表的意见并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信息,也有虚假的信息。当虚假信息的出现,就容易引起负面的网络舆情,损害网络环境,引起民众恐慌,加之政府部门没有及时的引导,很容易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引起更大的网络舆情危机,破坏社会秩序,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二、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现状
在最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做出了很多努力,有了些许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初步建立了网络信息与互联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比如说《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约束组织和个人在网上发表的言论,约束人们在网上也要依法从事相关的活动,不能做违法之事。其次,积极发展新政务媒体。近年来,在网信部门的支持下,地方政府部门已将向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抖音等社交媒体,来宣传政府信息和引导网络舆情。尤其是在微博方面,出现网络舆情时,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引导,若出现一些虚假信息,地方政府也可以平息谣言,在网络舆情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同时,随着现在社交软件不断出现更新、出现新的社交软件,公众也在通过这些软件参与到政府服务中,所以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形势所需,也在积极发展新的政务媒体。
三、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为了顺应网络舆情的发展,实施了一些新的方法与手段,但是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对网络舆情的回应有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对权威信息发布的不及时,面对网络舆情时,政府需要及时、准确得将权威信息公布出去,引导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而在实际情况中,地方政府由于受到网络主体隐蔽性、不能及时判断准确信息等条件的制约,这样也就造成了其他信息掩盖真实信息的现象,使得真实信息被遮蔽、混淆,也就会造成地方政府对权威信息发布的不及时。同时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时,信息公开不够。地方政府公开的信息由于有时跟不上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或者并没有掌握全部的舆情信息,造成政府公开的信息具有片面性。
四、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原因分析
首先,地方政府缺少对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导致政府部门并不能快速地了解前期网络舆情发展的痕迹,只能被动地等到网络舆情演变成为网络危机才会采取行动进行解决。更有严重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及时意识到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等到上级行政部门的命令,才采取行为进行解决。其次,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往往受到缺乏专业的互联网、网络舆情预警人才以及没有完善的网络治理监控管理模式的制约,都给网络舆情应对带来了一些困难。地方政府缺少相应的信息过滤软件、无法自动过滤信息、而需要政府部门人员对信息进行搜寻,耗费比较大的人力和时间。最后,网络舆情问题,往往涉及到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样就需要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协调与配合。而在现实中,因为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多,就容易产生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交叉,没有明确的管理边界,存在着多头管理的现象,同时还容易导致涉及的部门均认为该事件的处理属于其他部门的职能范围,致使出现管理空白的情况。
五、网络舆情视角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建议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舆情预警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增加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与处理、整合各个方面信息资源,制定网络舆情前应急预案等相关工作,这样当面对由于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爆发时,政府部门可以快速地对舆情进行回应,让社会公众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的努力,进而在公众心中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其次,地方政府在解决舆情问题时,也受到了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了政府信息的回应速度,使得地方政府回应信息具有滞后性,因此,若想提高政府回应信息的能力,完善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创新舆情应对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再次地方政府可以成立网络舆情治理小组,来专门解决网络舆情
问题。这些小组成员应该来自于不同的部门,这样组成了一个新的小组,在该小组进行讨论时,也就相当于增加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而在选择小组成员时,应该注重网络舆情小组成员的专业性,这样在面临突发事情引起的网络舆情时,这些小组成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背景,对网络舆情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公众的需求,用专业化的手段来解决网络舆情问题。最后地方政府也应该要积极地拓宽信息沟通渠道,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信息的交流。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完善地方政府官方网站的建设,增加官方网站的互动渠道,加强政群之间的互动。地方政府在完善官方网站建设时应该遵循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根据公众的需求,来设置网站的窗口。如此给社会公众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减少负面舆情和舆情危机的发生。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开拓政府信息传播新媒体,完善政务微信、政务微博等平台,保证更多的信息公开方式,确保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发现政府的权威信息。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对网络谣言的出现进行辟谣,治理网络环境,稳定社会公众的情绪,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形成助力。
参考文献:
[1]蘭丽珍.网络舆情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重塑分析[J].闽商文化研究,2017(01).
[2]刘建华.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考量[J].理论导刊,2012(08).[3]刘建华,斯琴格日乐.网络舆情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考量[J].宁夏社会科学,2012(03).
[4]涂章志,刘丽文.论网络舆情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