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2020-07-09栗瑞铎
栗瑞铎
摘 要:农村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在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取得全面性地发展与进步。坚持党的领导是农村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农村地区全面小康,既要经济小康,更要文化小康。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无论城市或乡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遍地开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繁荣了农村文化,保障了农民的文化权益,与此同时,农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也呈现出新的态势。结合各地区农村文化背景,探索多种路径的产业发展模式,将进一步丰富农村文化建设,消除城乡差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各领域蓬勃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服务等发展趋势日益向好,但大多文化产业依托于城市,服务对象也更多地是城市居民。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村居民的文化权益保障程度有所提高,但相比城市而言,仍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农村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区域之間文化风貌各具特色,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农村文化产业不能依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应从以下四条路径继续推进:坚持政府推动与村民自发并重、继续增加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兼顾文化产业区域之间的多元化与平衡性。
一、政府推动型和与村民自发型文化产业并重
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推动主要体现在资金保障、政策扶持、人才配备等方面。近些年党和政府注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各乡镇建成的文化大院、农村书屋、文化站等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场地与条件。而农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否自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对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多集中在自然风光资源或乡村生活风俗,农民作为土地的主人,生于斯、长于斯,对土地上的文化具有先天性的自觉,从这个层面来看,农村文化产业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取决于当地农民的自发参与。
农村文化产业坚持政府推动型和与村民自发型并重,摒弃传统的“管文化”、“办文化”的管理体制,挖掘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政府应统筹协调产业布局与前景,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将产业发展目标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与当地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村民自觉参与,同时又喜闻乐见的自发型文化产业,才是能够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所占比重
文化建设同时具有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功能,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建设既需有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比重,提高文化建设为农村带来的社会效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春风化雨的作用。
当前农村地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多体现在农家书屋、文化站等公共场所的兴建方面,博物馆、艺术馆等高雅文化场所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大多是乡村旅游、传统技艺、民俗开发等,产业类型稍显雷同,社会性公益性文化产业比重偏少。在农村或者欠发达地区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以大众型、公益性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导主流文化与当地文化结合,开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文化产业,如红色旅游开发、历史人物故居修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保留农村传统文化的精髓,倡导公益性主题文化产业开发,例如弘扬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传统文化造诣的作品或成果等。使农民在文化产业的开发过程中更多地享受到文化成果,在实现文化富民的同时,更能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特点。
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文化品牌就是文化特色,良好的品牌效应会为文化产业提供无形资产及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农村文化产业缺乏品牌形象,由于经营理念陈旧、加工创新水平不高,导致产业化程度低,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容易被淘汰。
文化产业的开发及运营,应充分结合乡村地域特色,以现有文化资源为现实条件,注重培育文化品牌,考究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农村文化形象的树立,需要政府宣传推广及政策资金的倾斜,开发拳头产品,延伸文化附属产品。以河南推出的“老家河南”文化旅游品牌为例,其中涵盖的旅游景点大多数都在乡镇,以“老家河南”为品牌,同时又各具特色,乡村旅游也随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工程、社会工程。河南民权县打造的“画虎第一村”、“民权虎”品牌,辐射带动村民从事或经销农民画,以特色品牌优势带动该地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造利润增长点来实现文化惠民。保持农村文化产业品牌的独特性,提高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品牌响亮、特色鲜明,方能赋予农村特色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四、兼顾文化产业发展区域的多元化与平衡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也逐渐摆脱传统、封闭的特性,随
着市场化经济发展,农村文化显露出开放、多元的文化形态。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是农村社会进步的表现。各地区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产业的开发与运营也存在不平衡性,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乡镇,文化产业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甚至高于西部城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应充分挖掘不同地域的文化与民族特色,以乡村为阵地,展示我国广大农村文化的多元性,既能有阳春白雪的文化氛围,又有广大接地气的文化受众,雅俗共赏、百花齐放。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之间文化事业投入的差距,文化产业数量、质量等差距。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在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往往是得到了政府扶持,而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地区,甚至不能形成产业发展的地区,往往是对资金要求不高。各地区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不一。
探索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现实路径,在实践中坚持政府推动型与村民自发型并重,在产业发展中增加公益性文化事业比重,形成产业品牌,维护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同时兼顾区域之间平衡性。农村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在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取得全面性地发展与进步。文化建设一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谭志云.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定位及发展路径[J].文化研究,2007(12).
[2]申睿.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现实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9(19).
[3]吴理财,张良.乡村治理转型视域下的文化体制改革[J].社会主义研究,2012(5).
[4]张永丽,甘露.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