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戏曲角色动漫化创新设计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应用

2020-07-09耿明浩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1期

耿明浩

摘    要:地方戏曲对地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河北戏曲角色动漫化创新设计在新媒体时代中的应用,并以河北梆子角色动漫化创新设计创作为佐证,为河北戏曲在新媒体时代中拓展新的传播形式,助力河北戏曲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河北梆子;动漫戏曲;动漫化

一、河北戏曲发展现状

中国戏曲是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都已经消失,而中国戏曲依旧活跃在城乡的舞台上。“以歌舞讲故事”的戏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的特点。

音调高昂,慷慨悲壮的河北梆子,是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地区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北当地方言和音乐蜕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其表演取材生活,符合人民精神需求,塑造了一批鲜活的戏曲角色如《蝴蝶杯》中田玉川、卢世宽,《沉香救母》中沉香、杨戬、三圣母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由此逐渐发展壮大。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大城市到乡村,河北梆子剧团的演出与传承开始衰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剧团锐减,人才储备不足且观众趋于老龄化,即使有过短暂的复兴,河北梆子的发展依旧不容乐观。河北梆子的发展历程映射了地方戏曲的发展规律,当产生于民间的地方戏小有规模,传入市场,在主流审美的塑造中发展成熟,由俗向雅,但当它脱离其汲取养分的土地,逐渐走向衰落便无可避免。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在于,贴切群众,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二、动漫戏曲角色在新媒体时代

区别于传统戏曲舞台演出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和广泛,如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唱戏机”深得戏迷喜爱。但戏曲表演的根本是舞台表演,除了故事流传,戏曲角色的塑造与传承更显艰难,缺少生源是戏曲人才培养的第一大难题,其次,新生代观众对于传统戏曲角色的陌生,演出市场日渐萎缩,使得曾经肩负传播社会价值理念重任的戏曲角色与当今社会生活渐行渐远,。而脱胎于真人角色的动漫角色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传播,则不受限于时间、空间等限制。将戏曲角色加入现代化解读转变为戏曲动漫角色,在新媒体时代,有利于扩大戏曲受众范围,有助于促进戏曲的多元化传播。

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骄傲的将军》中,场景恢弘宛然戏剧大幕乍启,角色的造型借鉴了京剧脸谱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伴奏和人物的台词念白具有京剧的腔调,角色的步伐与亮相参考了舞台戏曲中的表演形式,两者巧妙的结合由来已久。以昆曲为创作核心,讲述“小主角学昆曲”故事的戏曲动漫《粉墨宝贝》于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首播,目前已在全国十多家卫视和网络多平台播出,昆曲文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相关衍生产品达百余种,其中“昆曲动漫角色手工娟人”更是独具特色。

三、河北戏曲角色动漫化创新设计

动漫角色同其他艺术形式,包括戏剧艺术中的角色功能一致,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且动漫角色中角色造型的重要性体现于,动漫角色本身的表征意义,能够使其产生知名度和提升角色自身价值,因此在动漫角色设计中要充分把握角色的审美特征、社会价值、文化担当和经济属性。

因河北梆子与京剧二者长期同班合演的演出方式,使河北梆子在剧目、表演、服饰扮相等方面不仅体现出河北地方特色还颇具“京味儿”。在角色的功能设定上,创作符合河北梆子审美特征的动漫化戏曲角色,依托动漫戏曲角色的形式,扩大河北梆子的传播范围和群众基础,提升河北梆子的影响力,促进其良性发展;在造型设计上,应对其服饰妆面中代表不同角色设定的八卦衣、帔、官衣等的文化内涵有充分了解,在角色动漫化创作中有取舍和区别,在围绕《蝴蝶杯》的创作中,便是以服饰和配色的区别,对角色田玉川和芦世宽的角色设定加以刻画;在动态设计上,河北梆子的唱腔淋漓痛快,讲究“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为贴合这种高亢的唱腔,河北梆子的动作表演比京剧动作更为夸张与奔放,甚至于在短打武戏中,杂技技巧也被运用其中。这些都在常演不衰的剧目《钟馗》中有所体现,参考戏曲表演中大摔叉、搬朝天蹬等动作来设计动漫角色钟馗的动态、身姿,力求还原刚正不阿,除魔卫道的角色形象;在传播方式上,一是充分发挥动漫角色的形象识别功能和衍生周边产品的自我扩张功能,二是依托互聯网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让动漫戏曲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限制。

四、结语

地方戏曲对地方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河北省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专项活动,戏曲文化将在校园生根发芽;2018年,河北梆子现代新戏《李保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河北戏曲的自强不息的发展中,本课题旨在围绕河北戏曲中以河北梆子为代表的戏曲角色动漫化创作设计,来探索河北戏曲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为河北戏曲在新媒体时代中拓展新的传播形式,助力河北戏曲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杨玲、朱忠元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七辑),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4;

[2]朱伟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存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6;

[3]韩若冰《日本动漫角色与角色消费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11;

注:本文为河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资助项目(CXZZSS201902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