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定教”思想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探讨

2020-07-09王志强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学定以学定教素质教育

王志强

摘要:随着经济知识的快速发展,教育也经历着飞一般的变化,随之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学定教”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的核心就是明确学生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下文就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贯穿“以学定教”的教学思维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以学定教

我国教育已经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新时期背景下,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在现在素质教育推行的时代,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众多新型教学模式中,“以学定教”的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效的.要让学生成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坚持以生为本,可以“以学定教”然后“以练促学”.只有通过这樣的教学方式才能够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才能够真正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努力地探索创新教学方式.

一、把准教学起点,进行初中数学分层

“以学定教”的核心就是“学”,因此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掌握他们的学习进度,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进而更好地开展“以学定教”.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可以在班上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进行情况调查,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要做好准确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抽样调查可以让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到学生在哪些地方还掌握得不够牢固,在哪些地方还存在疑惑,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地通过“学”来定“教”.

在很久以前我国孔子就曾经提出过“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个教师需要面临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达到几十个,因此就很难进行因材施教.所以在现在这个教育现状下,要想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归类,将班上的学生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再针对某一类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在课后再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作业设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以学定教”,在教学的时候才能够具有针对性.

二、关注以生为本,引导初中数学探究

初中数学本身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根据学科特点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比如,在进行“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在进行定理判断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开展教学,比如,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等腰梯形具不具备不平行的两边相等的特征呢?”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促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还能实现高效的教学课堂.

三、建立互评机制,增强初中数学互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以学定教”的核心内容,它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健全互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互评机制具体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互动机制.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的方式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自学氛围.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以及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和空间,并且鼓励学生对其他人的发言或者想法提出合理的质疑.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一方面能够有效增加课堂上的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良好探究习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考方向,要积极带动班级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及时的辅导和指点,为学生的探究之路保驾护航.

总之,“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方式是如今素质教育下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只有通过以学定教的方式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够让学生建立起探究的热情,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学定以学定教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以学定教,让练习课充满活力——以“分数乘除法练习”教学为例
“以学定教”模式下有效编制“导学案”初探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体育课也要“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