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哭更健康
2020-07-09王亚宏
王亚宏
偶尔哭一下,对身心调节有一定作用,或者至少没有坏处——只要流出的不是“鳄鱼的眼泪”。
喜怒哀乐都是最常见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尽管哭泣和“哀”的关系最大,但“气哭了”和“笑出眼泪”也屡见不鲜。
生物学泰斗、《物种起源》的作者查尔斯·达尔文曾从进化的角度审视了哭泣现象。他认为,哭泣不过是眼睛周围的肌肉运动导致的一种无效副作用。在他看来,这些肌肉必须不时收缩从而排空血液;而流泪只不过是这一演化而成的生理过程中无意造成的后果而已。
但这种无意的后果却会带来有效的影响。2008年发表的对来自30个国家的4300名年轻人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多数人在哭泣后都出现了精神和身体健康状况改善的情况。这也印证了一项广为流传的看法,即哭泣可以帮助人们减轻情绪压力。
很多研究者發现,成年人往往在一个人独处时哭泣,这意味着哭泣可能是一种“二次评估”手段,帮助人们了解自己难过的程度以及当前情绪。这种较为激进的观点已经获得了某些证据的支持。
此外,对于压力,疏导比强撑更重要。有研究发现,如果我们试图压制或者掩饰哭泣,就更不容易平复自己的悲伤情绪。
很多时候,哭并不只是为了自己宣泄压力--比如独自躲在窗帘后流泪--而是一种群体沟通的手段。
达尔文就更看重哭泣的社会学含义,比如发出大的声响可以帮助新生婴儿吸引父母的注意,从而更容易获得照顾,加大生存的几率。可以说哭泣是婴儿的套路,而长大后哭的套路就更深了。不同的情绪刺激都可能让人流泪,甚至在一些和悲剧不沾边的悲壮情节展开时,也会让眼角湿润。从这点看,哭泣不仅不是痛苦才能引起的反应,而且从本质上看成年人的哭泣和儿童没什么区别,都是出于他们的社会本能。换句话说,哭泣可能是一种用来吸引别人注意的工具,一种用来在需要时获得朋友支持和帮助的方法,一种当人们无法完全清晰地表达内心情绪时与他人沟通的途径。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眼泪具有自我保护作用,毕竟人类普遍有同情弱者的心理,所以面对一个流泪的人时,我们一般不会有攻击性言行。
但同为哭,泪却不一样。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拉姆齐医学中心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眼睛受洋葱刺激流的眼泪与感到难过或感动流的眼泪不同,因为它们所含的化学物质不一样。和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所流出的眼泪相比,感动时流出的泪水中,蛋白质含量多出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且锰的浓度要高出30倍。
最新研究指出,情感性泪水中的锰会影响情绪。强忍悲伤不流泪的话,我们情绪里的有毒物质不仅无法排出体外,反而令压力更大,甚至可能提高患高血压、心脏病与胃溃疡等疾病的几率。根据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哭出来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研究人员邀请了197名女大学生参与测试,请她们看悲情的视频,然后观察其反映。
在研究期间,研究团队持续测量每位参与者的心率和呼吸频率,并定期测量唾液样本中的皮质醇水平。皮质醇是一种由身体产生的压力激素。看完视频后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与没流出眼泪的人相比,哭了的人能更好地控制呼吸频率,而且她们的心率更低。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哭泣之前,测试者往往会经历心率下降的过程,似乎是在期待哭泣。一旦哭泣开始,她们的心率往往会回升,但不会超过心率在一切开始之前的水平。这可能进一步证明:哭泣对人的生理有一个有利的调节作用。
这些研究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偶尔哭一下,对身心调节有一定作用,或者至少没有坏处--只要流出的不是“鳄鱼的眼泪”。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