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之炎》到《东京家族》: 治愈系电影戳击日本社会的隐痛
2020-07-09许常玲
许常玲
治愈系电影通过聚焦社会题材,将镜头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让现代人在精神和情感的困顿中,不断感受生命中善与暖的同时,对自我行为和现实社会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使个体生命意识得到觉醒和升华。文章以《青之炎》和《东京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两部影片对人性社会和人类情感的娓娓道来,挖掘其蕴含的日本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以期对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处于快速变革与发展中的我国,能够有所借鉴,从而正确认识和引导社会心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一、日本的治愈系文化和治愈系电影
“治愈系”是日语“癒し系”的中文译法,该词源自古德文“hale”,原指宗教活动中巫医运用超自然力进行驱魔,使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重获健康。随着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开始不断爆发,日本民众的不安定感和危机感日益增强。为了抚慰人们紧绷的神经和脆弱的心灵,以温暖人心为目的的治愈系文化现象不断出现。“治愈”一词成为一种恢复人体身心平衡的方式,它以平和无争的品质,来消解人们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因此,众多艺术工作者,通过创作具有“和谐和舒缓”为特征的音乐、戏剧、舞蹈、动漫和电影等文化产品,对大众进行心理引导。治愈系这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方式,由于能够满足现代日本人的心理需求,逐步被广大群体所接受和认同。因此,治愈系文化在日本日趋成熟并催生出更多的产品。
日本治愈系电影在继承日本电影传统制作技巧和影像风格的基础上,集合了其他治愈系文学、音乐和动漫等文化形式中的主要元素和精髓部分,使其在作品主题、作品风格、叙事节奏和视听感官等方面,各种治愈元素能够相互叠加并形成合力,并最终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更能展现出治愈系文化抚慰心理、修复情感的特征。因此,相比其他治愈系文化产品,日本治愈系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如果以“治愈系”作为标签对电影进行分类,那么此类影片一般具有如下特征:在画面风格上,对大海、森林、高山和田园等自然景色进行“极简主义”的影像描绘,影片叙事节奏平静舒缓,故事情节开展自然流畅,故事内容大多以主人公的个体危机为关注重点,在主题表达上以对生与死问题的思考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寻为主。而所有这些治愈系电影的类型法则,其出发点和最终旨归,都是围绕那些受家庭、社会、战争等饱经现代性创伤的人们,对他们进行社会心理的重建。
二、《青之炎》和《东京家族》对人性社会和人类情感的叙事与艺术分析
日本治愈系电影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传入我国后,这类影片就以其唯美的画面、纯净的声音和人本主义的思想内核,极大地满足了中国年轻观众的审美情趣。因此,日本治愈系电影,受到“80后”“90后”的广泛喜爱和推崇。是枝裕和、岩井俊二、山田洋次和矢口史靖等日本著名导演,以及他们创作的《步履不停》《小偷家族》《四月物语》《东京家族》和《生存家族》等经典治愈系电影,都被当下广大中国年轻影迷爱戴和追捧。本文选取蜷川幸雄的《青之炎》(2003)和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2013)这两部治愈系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其分别以17岁少年栉森秀一的杀人事件和年届七旬的平山夫妇“无家可归”的东京之旅为故事主要内容,其对青少年犯罪和老龄人群的心理描写和行为刻画,将当前日本社会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展现。《青之炎》和《东京家族》对反映当代日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将对栉森秀一和平山夫妇所遭遇的心理危机进行深入解读,使我们能够看清日本现代社会生活的症结和隐痛。同时这也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与日本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我国,具有可参考和借鉴的价值[1]。
由蜷川幸雄执导,2003年在日本上映的电影《青之炎》,改编自贵志祐介的同名悬疑推理小说。在故事内容上,该片基本沿用了原著中的叙述框架,讲述了17岁少年栉森秀一自幼就饱受生活的艰难,面对已经与母亲离异的继父,再次闯入并破坏一家原本已经回归平静的生活。为了保护妹妹和妈妈,以及报复继父对自己童年造成的伤害,他利用从网络获取的资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设计并实施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杀人计划,成功除掉了自己最痛恨的继父。然而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罪孽注定始终相伴。当好友石岗发现这个秘密并以此勒索他时,秀一再次设计将其杀害。当警方经过缜密调查真相即将大白之时,栉森秀一选择骑着自己心爱的越野车迎面撞向飞驰而来的大货车的方式,来与家人、朋友乃至这个世界进行告别。在这部影片中,一个犯下严重杀人罪行的少年,却深得观众的同情,其很大原因来自影片对秀一这个角色,以及围绕他所身处的环境、发生的故事,而进行的细腻、生动、温情的刻画。在导演塑造出的这个热爱家人、善待同学、情窦初开、有着数不清喜爱事物的少年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错和罪的发生,其根本往往并不在个体而在社会,正是由于社会控制的缺乏,才导致更多犯罪行为的发生。在这部由诗化了的小说、流动的画面和充满治愈力量的音乐所构成的影片中,观众能够在体会人性的善与恶之中,心灵得以净化[2]。
而由山田洋次执导,2013年在日本上映,翻拍于小津安二郎经典之作《东京物语》的治愈系电影《东京家族》,则将关注的视角投向老年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住在小岛上的平山夫妇,去东京探望在都市打拼的三个儿女,在经历了与家人短暂的团聚之后,忙于工作的子女都无暇陪伴两位老人。而大儿子带夫妇游玩东京的计划,由于其私人诊所的病人病情恶化而意外取消;开美容院的女儿终日忙碌根本没时间带父母出行;唯一抽出时间陪伴老两口的小儿子昌次,又因为工作的疲惫而敷衍应对。这次探亲之旅,更像是平山夫婦两个人的旅行。在东京的这段日子里,平山夫妇像被踢皮球般,辗转居住于长子幸一家、长女滋子家和高级宾馆中。最终,无处可住的老夫妇甚至被迫分开,父亲平山不得已要去老友家过夜,却因朋友对儿媳妇的畏惧,两人只能在小酒馆借酒消愁;而妻子富子去尚未成家的小儿子租住屋暂居,在那里她见到了儿子的女友,对儿子的生存现状才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最后,当酩酊大醉后闹出笑话的平山,终于安定在大儿子家的时候,同样返回的富子却突然倒地不起。在这部看似安静和平和的影片中,观众并没有感受到亲人团聚的温暖。影片将父母对子女的关切、子女对父母的距离感、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以及人到暮年的种种悲凉一一呈现,使观众明显感觉到老年群体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观众又能发现城市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日渐淡漠。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空虚形成鲜明对比,在东京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中,人们的幸福指数反而不如平山夫妇居住的小岛。
从《青之炎》到《东京家族》的艺术分析,主要体现在电影配乐所营造的空间意象、镜头语言呈现的画面色彩等对主题的专注与表達。在电影音乐方面,电影艺术性的核心体现在视听,优秀的配乐能让电影焕发无穷的魅力。如在《东京家族》中,久石让的配乐浪漫而空灵,旋律穿透人心,舒缓悠扬的音乐风格与影片风格相得益彰。影片最后,主人公独坐屋内,在优美又伤感的旋律中,那种家族风波过后一切又回到原点的宁静,人生转瞬即逝的伤感都令观众沉浸其中难以抽离。在镜头语言方面,从《青之炎》到《东京家族》的导演都运用了较多的中近景表现人物状态,以客观的镜头语言展示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以平实的剪辑呈现朴实自然的影像风格。拍摄多用低角度、平拍或轻微仰拍的角度,将剧中人与观众平视角拉近,让观众以如同置身其中的角度去观赏影片,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两部影片皆具有传统日本电影的美学风格,并运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建构故事,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从《青之炎》到《东京家族》:日本现代社会的隐痛
(一)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和社会干预的共同失灵
二战后,日本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家庭形式从直系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这种以夫妻为中心的家庭,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着孕育、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虽然日本很早就认识到“家庭是教育的场所,父母的自觉教育是确立国民道义的源泉”,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日本在家庭教育中仍面临诸多难题。作为全亚洲生活最累的国家,面对职场的压力,日本家庭中父亲缺席子女教育的问题十分突出;而单亲家庭和问题家庭的出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失灵,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也是造成日本青少年犯罪率高的重要因素。处于生长发育期又存在叛逆心理或病态心理的青少年,他们的犯罪后果之严重,犯罪手段之残酷,往往更胜于成年人[3]。在《青之炎》中,秀一就是一个典型的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秀一的父亲过早因车祸去世,母亲再婚后,由于继父的家暴而导致婚姻破裂。母亲只能外出工作独自抚养两个子女。在家的日子,秀一除了用餐时间与母亲和妹妹偶有交谈,更多的时间是一个人呆在由仓库改造的卧室中。他经常偷偷饮酒并蜷缩在鱼缸中发呆,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冰冷的录音机。这些都是这个少年排解苦闷和进行心理调节的一种方式。全剧中,母亲友子只有一次为了化解秀一与继父的争执,才出现在他的住处向其讲述妹妹身世的真相,但这也是一次失败的交流。由此可见,秀一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是失位的,她并没有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因此,当继父再次闯入他们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时,秀一只能独自去解决问题。而以暴制暴这个最差的选择,则成了故事悲剧发生的偶然中的必然。另一方面,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在这部影片的几个场景中,也显得十分无能、无为和无力。当秀一来到律师事务所,向律师寻求帮助时,律师表示如果他的母亲没有执意要求继父离开,那么法律对此也无能为力,秀一只能失望地离开。这说明日本在未成年保护法律和法规方面,存在一定的空白和盲点。曾经饱受家暴的少年,却无法让施暴者远离自己的生活,这也成为秀一铤而走险选择犯罪的诱因之一。[4]而在秀一的学校,教育者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缺席熟视无睹。当秀一在便利店将抢劫的同学石岗刺死后,他的班主任只是让他回家休假,并没有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甚至还有其他的老师对他的行为严厉指责,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可见一斑。在《青之炎》中,家庭教育和社会干预的失位和失灵,成为秀一这个少年悲剧人生的幕后推手。
(二)人际关系的疏离——城市化发展中的负向影响
相信看过《东京家族》的很多中国观众,都会记得父亲平山和小儿子昌次,分别在料理店和小酒屋中说过的一句话。在料理店,父亲问儿子的人生规划时,昌次说:“谁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会怎样?”当满腹怨气的平山在小酒屋与老友相聚时,他不禁质问:“我们的国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两句话可以看做是这部影片的点睛之笔,它借剧中人物之口,让观众去思索影片所展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经济强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更多的人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我们能从平山的抱怨中,切身感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末,日本的城市化率高达93.9%。同时,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紧凑型发展模式,东京、京阪神(京都、大阪、神户)、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用20%的国土面积,吸纳了超过60%的人口。人口的过度集中,城市病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随之愈演愈烈。除去地价、住房、交通和污染等直观社会问题暂且不谈,城市居民生存压力的加剧,使人际关系趋向淡漠化,使城市生活向陌生化发展,并对日本的社会心理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性消费观的驱使下,平山夫妇的三个儿女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碌奔波,只是为了赚取更多养家糊口的收入。面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一起成长的兄弟姐妹,也只是礼貌客气的交流与面对,亲人间本应存在的真挚情感,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变得微不足道。而只有当母亲富子的骤然离世,家庭成员的人生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刻,才使得这些现代人本应具备的人性得以回归。另外,本片加入了日本“3·11”大海啸情节。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更加剧了民众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内心的压抑。因此,无论是青年人昌次还是老年人平山,他们都对这个国家的现状和未来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在影片中,与城市生活截然相对的是平山夫妇在岛上的生活状态,虽然导演并未用镜头进行刻意描绘,但我们从诸多细节中能够看到人类情感的正向展现。平山夫妇出门在外,邻居雪子帮忙照料家中的宠物狗,并时不时打来问候的电话,邻里间的和谐氛围显而易见;而从平山夫妇对小岛生活的只言片语描述中,田园生活的悠闲舒适也仿佛如画面般出现在观众面前。《东京家族》的导演山田洋次用看似平淡的镜头语言,为我们展示了快速跳跃的城市节奏,对人类社会和人性情感产生的深刻改变,足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深思[5]。
从《青之炎》到《东京家族》,逐渐突破了电影叙事的简单表达,引申至日本社会文化及社会心理等问题,从不同角度展现治愈系电影独特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与魅力。导演用各自风格的电影语言,把日本社会平凡人们的日常生活借助某种缘由反复构思,形成故事结构,然后加以丰满,最后以小见大呈现日本社会的万象百态。如《青之炎》以不露声色的残酷与血腥,以直指人心的独白和锐利独行的镜头语言和风格,反映了日本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问题。立足于人性,这一电影叙事原则贯穿始终。电影从每个经历事件的人出发,不仅表现少年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更表现出诸多关系的畸形和残忍以及人格的缺失,夹杂创作者对当代日本道德和教育上的申诉,让整部电影饱满而深沉。
更为深入的分析触及了日本特有的民族耻感文化,它造就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外的嘲笑和批评极为敏感,其结果要么是化嘲笑为动力,提高自己的力量;要么是放弃努力,在怨恨中自我折磨或加害更弱小者。耻感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他律的结果,在客观上导致崇尚暴力,如对外民族和人的侵略、折磨和破坏是对他们畸形自尊的补偿、转移和发泄。
电影折射出的日本社会心理问题也将观众带入深深地思考中。近年来,日本少子化老龄化形势进一步加剧,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日本家庭之痛、社会之忧,这一系列社会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诸如家庭规模缩小、独居家庭增加、家庭养老压力过大、企业劳动力不足、中间阶层缩小、低收入阶层扩大等。在社会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重压之下,其已成为日本社会难以自愈的顽疾。
参考文献:
[1]宋淑洁.日本电影《东京家族》人文主义审美探讨[ J ].今传媒,2018,26(07):159-160.
[2]齐青,余璧轩.治愈系影视:向阳而生的温情哲学[ J ].电影新作,2018(05):84-88.
[3]高晓霞.日本校园欺凌的社会问题化:成因、治理及其启示[ 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00-108.
[4]申冬梅.村上龙作品中的父权问题探究[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12):24-25.
[5]崔迎春,赵敬.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日本老年人社会孤立问题研究[ J ].宁夏社会科学,2019(03):1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