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图书生产流程数字化再造
2020-07-09胡静
胡静
摘 要 当前数字化出版技术日益普及,国内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出版社要从内容呈现和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因此,必须从出版流程上实现数字化转型。图书生产流程(编校排流程)的数字化再造是图书出版流程再造的重要内容,其流程复杂,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众多。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图书生产流程再造的进程,随着技术不断革新,图书生产流程还将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 图书生产;流程再造;数字化;融合出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9-0072-03
随着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图书的表现形式已经不仅是传统纸质图书型态,多样化的数字图书通过不同的设备终端呈现在读者面前。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是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而傳统的出版流程建立在纸质图书出版基础上,已不能满足融合出版的发展要求。
1 出版社图书出版流程再造现状
传统图书出版流程包括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排版、印制、发行等一系列环节。目前,新技术已经在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推动了出版流程再造的进程。出版社通过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进行流程管理,集编辑、印制、发行、财务为一体,减少人力交接、重复审批等,提高了出版业务流程的效率。在选题策划环节,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图书市场,可更加快速准确地发现学科热点,定位读者人群,精准组稿,预测市场容量等。在图书印制环节,数码印刷技术的应用,省去了制软片的工序,使用计算机直接制版,并可按照用户的需求,实现按需印刷。在发行环节,通过录制小视频、参加网络直播活动等多媒体宣传形式,对产品进行推广,同时收集读者反馈信息,可为选题策划提供参考。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使出版社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了初步的数字化改造。但大部分还是围绕传统纸质图书进行的出版流程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出版流程,不能满足更深入融合出版的需要。编校排工序是图书生产流程的核心环节,为此,本文围绕编校排图书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进行探讨,为图书出版流程的新技术应用推广提供借鉴。
2 传统图书生产流程及其缺点
2.1 传统图书生产流程
传统图书生产主要流程如下:作者交稿→三审→编辑加工→发排→一校、作者审阅→编辑合并修改→发排→二校→编辑确认→发排→三校→编辑确认→发排→核红→清样。
目前,大部分作者交来的稿件为电子稿件,按照传统的图书生产流程,三审之后责任编辑在打印出来的纸稿上进行初步编辑加工之后,进入排版、校对环节。排版人员不但要根据美术编辑设计的版式进行版式的编排,还要对照纸稿上责任编辑所做的标记进行文字、图片的修改(改红);校对人员不但要对照责任编辑在原稿上所做的标记,对校样进行核红,还要审读校样,解决原稿排版后出现的新问题及弥补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时的疏漏。责任编辑、排版人员、校对人员及作者之间以纸质书稿循环传递,完成至少三个校次,得到图书付印前的清样,清样由排版软件输出pdf格式文件用于图书印刷。
2.2 传统图书生产流程的缺点
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转换及电子文件格式不兼容问题会影响图书生产效率[1]。责任编辑对稿件进行纠错、资料核对、润饰提高,并使稿件规范统一,稿件往往被改得“满篇红”,如果遇到多处大段文字改写,则操作更加繁琐。稿件由docx格式文稿转换为排版文件,排版人员将编辑的修改从纸稿誊改到排版文件中,校对人员再在新的纸质校样上核红、读校,排版人员再次改红,文件由排版文件转换至电子书制作软件中后,排版人员还需要再次调整文件。不同文件的多次转换不仅造成了排版人员和校对人员的大量重复性劳动,还可能在各个环节引入人为纰漏。此外,校对人员多次机械比对校样,常出现视觉疲劳导致的疏漏。
传统排版软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能较好地支持数字化出版。目前广泛应用的传统排版软件主要服务于纸质图书排版,虽然功能强大,但靠排版命令进行操作,不能做到所见即所得,非专业操作员很难掌握,且输出格式有限,不利于再版修订和多样化的数字终端阅读,难以满足目前数字化出版的需要。
传统出版中编校排流程为流水线式[2],难以同时发挥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力。生产过程中,各职能部门按部就班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如遇到较复杂的图书,这种流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图书的时效性。一些大部头的科技类图书,编校难度大、时间长,会出现还未出版就已经过时的情况。
3 图书生产流程数字化再造分析
3.1 现行数字化图书生产流程
数字化流程再造以先进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突破时空限制和传统流程的约束,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就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图书生产流程能够实现的是,在协同编纂系统中进行电子文稿的线上编辑加工,初步加工完成之后,通过先进的排版软件进行自动排版和人工精调,取消一校核红环节,校对人员直接读校,后续环节均在线上进行,基本实现流程可控和无纸化办公。
3.2 数字化图书生产流程的实现途径
数字化图书生产流程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达到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1)建立协同编纂系统,实现流程可视可控和文档的安全存储。责任编辑可通过协同编纂系统,在文字编辑软件(如word)中进行在线编辑加工。先进的文字编辑软件可以将文稿的所有修改痕迹保存下来,以便日后查询;还具有添加批注功能,便于编辑记录和处理文稿中的遗留问题。通过文字编辑软件,责任编辑直接将传统纸稿上的“满篇红”修改到电子文档中。一方面,从文字编辑软件到排版软件转换之后,排版人员只需要关注版式细节,而不需要改红;另一方面,校对人员接收到校样之后,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核红,可直接进行读校。通过在文字编辑软件中直接编辑加工,能够剔除排版、校对人员的第一遍改红、核红环节,简化编校排流程,有效减轻排版人员和校对人员的工作压力。
2)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发展和应用,为图书编辑提供了众多便利。智能审校工具能够实现智能纠错、大纲提取、快速规范化、上下文查重、知识查询、图像管理等一系列功能。通过智能审校工具,编辑可以方便快捷地检查文稿的框架结构、修改文稿中的明显字词错误、规范体例格式、查询资料等,有效节省时间。智能排版系统能够自动匹配图书内容与版式,实现快速自动排版。编辑也可以提前通过预排版更准确地预测图书印张、计算成本。排版人员在自动排版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智能排版系统可输出多种格式文件,突破了传统排版软件的限制,不仅有利于图书再版修订、后期资源整合,还适用于多种数字化阅读方式。
3)多环节线上并行操作,提高效率。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的同时,可随时与作者在线沟通修改事宜,随时修改到电子文档中。即使有大量文字改写的情况,也可随时在电子文档中替换。后期作者审阅校样环节也可通过电子文件传递和批注以避免邮寄耗费时间。此外,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的同时,也可随时提交待修图片给修图人员,图片修改完毕可通过智能审校工具在电子文档中实现批量替换。编辑加工与制图同时进行,对于有大量图片需要修改的稿件来说,将节省大量时間。
3.3 数字化图书生产流程的进一步完善
数字化图书生产流程缩减了流程节点,提高了编辑、排版和校对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进入校对环节之后,除了取消了一校核红环节,其余校对环节难以体现出相较于纸稿校对的优势。目前,校对阶段的流程改造是图书生产流程改造中的一大瓶颈。想要进一步提高校对效率,一是要依托新的技术手段,提高智能审校软件的纠错能力,实现智能比对,将校对人员从机械比对中解脱出来;二是要调整校对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强化校对人员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
如前所述,从纸稿到排版文件的转换造成的大量重复性劳动可以通过在线编纂进行缩减。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作者的编写、审阅与编辑人员的编辑加工,以及校对人员和排版人员对文稿的修改依然没有贯通,存在作者的电子文档与排版、校对文件的不兼容问题。如果能在同一文件中实现编校排工作,将从根本上改变图书生产流程,极大程度提高图书生产效率。
另外,协同编纂系统与ERP系统如能实现对接[3],将有利于两个系统数据信息贯通,推动整个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
4 总结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多项技术的革新,编辑、排版和校对人员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提高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才能提升业务能力和竞争力。
事实上,在电子文档中编辑加工的模式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早已存在,但是局限于各种软件的兼容性、稳定性,以及编辑人员的适应性等因素,这一模式并没有被大多数出版社采用。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日渐成熟,在协同编纂系统中对电子文稿的处理实现了流程的可控和数据的安全存储,稳定性不断提高,解决了编辑的后顾之忧,加上智能辅助工具的应用,在线编纂的模式必将被大多数编辑逐渐接受,并进一步提升图书生产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凡洁.科学出版社科技类专著数字出版流程再造和盈利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
[2]杨明蕾,田秋,李子江.浅谈“互联网+”环境下图书出版流程的优化与再造[J].赤子(上中旬),2016(20):179.
[3]龚兴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图书数字化流程再造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