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的回顾与反思

2020-07-09李芷清王蕾

北方音乐 2020年9期
关键词:圆桌会议

李芷清 王蕾

【摘要】本文以笔者在第二届上海音乐教育大会上聆听的各位专家老师的论文宣读,以及名师们的圆桌会议为切入点,在对本届大会的论题与发言进行深入研讨与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探研笔者参加大会所获得的体会和思考。

10月9—12日,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在上海成功举行。本届大会紧紧围绕“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的改革发展”这一主旨,以“创新·均衡·优质”为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会;论文宣读;圆桌会议;回顾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9-0169-02

【本文著录格式】李芷清,王蕾.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的回顾与反思[J].北方音乐,2020,05(09):169-170.

一、论文回顾

(一)学校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的重点,多集中于基础教育阶段,高师偶有涉及。老师们基于世界三大音乐教学体系,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自己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这些教育模式或方法大多都是以律动与创编为主,并以学生为主体。

范廷亮老师的“多维‘乐动·‘乐在其中——5c教学模式”是笔者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个体系。“5c”即copy, change, create, compress, cheerful。主张与精简教师的课件和语言部分,缩短每次聆听乐曲的空隙,做到在一节课反复聆听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在聆听的过程中围绕音乐要素不断变化,通过由浅入深的变化吸引学生。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对乐曲进行不同的创编,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音乐,而不是传统教学中老师被动的教授,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据笔者所知,整体聆听逐渐成为近年来音乐欣赏课主要授课方式。分段聆听虽然能让学生体会到段落间不同的情感,但却也让学生一节课下来无法整体感受到音乐的氛围,不能静下心来品味音乐,无法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这种聆听方式较为被动,虽然教学目标达到了,但也往往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整段聆听的方式,虽然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但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聆听中来,学生的注意力会因为每一次的变化不断地集中,学习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需要老师加倍的付出,如何引导学生,激发他的主动性是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师范生,需要更加了解各种音乐教学体系,把它们灵活运用到教学中。高校对于师范生“师范性”的把握也要越来越严格,以教出可以把控住这种课堂的教师团队。

崔学荣老师提出“多维联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主张学生在进行音乐学习时,应将多种感觉器官调动起来,进行“全身全反应”的教学。张定远老师的“感创音乐教学新主张”,徐慧琴老师的“民族音乐‘参与-体验教学模式”,沈珠凤老师的“童谣新用,培养多声部教学”以及田雨老师“先声音后符号”等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使笔者受益良多。

笔者肯定老师们对于中小学教育模式做出的探索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性教学,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

(二)音乐教育教学问题

1.中小学中存在的音乐教育教学问题

在提出许多教学法和教学体系后,本次论文宣读也对现存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

印滢斐老师对于高中音乐学科“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应从学生主体出发,顺应高中生的学习心理,重视从感性到理性的递进,结合一节具体的高中欣赏课《幻想交响曲》进行了细致分析。

周琦老师对于小学低段音乐要素的学习进行了分析。她认为音乐常态课是课程中的重点,如何在常态课中达到音乐要素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贯穿这些音乐要素,并与人文主体相结合。

周琦老师提出的“常态课教学”的问题是特别容易被忽视,但又是很重要的一点。常态课不同于优质课,如何转变教师的观念,将循规蹈矩,似乎是有套路可循的常态课上的不枯燥,且能让学生们记住音乐最基本的音乐要素,这是我们都要研究的课题。

筆者思考,如何让学生记住音乐,记住音乐课。首先整堂课的逻辑线条流畅,环节脱节、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尽量避免;其次熟悉学生的学情和教材,设计突出课堂重点;最后,在每节课结尾,给学生梳理出一节课的知识点,帮助记忆。

刘启平老师《课堂音乐无效教学的现象反思与有效改进策略》是让笔者思考最多的一篇论文,刘启平老师用两个例子开场,一个是教师上课时带给学生趣味性的故事,学生聆听的很专注,但学生仅仅提起了兴趣,并没有学到什么。另一个是学习一首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教师下了功夫准备诗词,表现力感染力都很强,学生也很专注,课堂气氛很好。刘启平老师对这两节课的评价是“没有明确音乐课应该是以什么为本”,也就是说这些教师的教学目标都不明确,或者没有达到他们应有的教学目标。

笔者对刘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很是赞同,他提问“育德了就是完满了?”意思是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最后总会进行整堂课的升华,他认为任何说教式,标签式的德育都是不成功的,当你提问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时,学生一定会按照你想得到的答案回答,他是否真的发自内心,教师并不知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应该是这种标签化的,而是应该通过音乐本身,让学生体会到乐曲的魅力。

笔者认为,授课时在多种多样的音乐教学法中眼花缭乱,选择太多,导致课堂没有主线贯穿,在备课时想着怎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反而忽略了最开始制定的教学目标和音乐的基本要素,只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2.高师教育教学问题

归根结底,除了提升在岗教师的音乐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最重要的还是高校音乐师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

王亚龙老师调研了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之后,对师范院校提出了合格率的问题,他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应深入一线,了解中小学的学情和问题,并且把控好入门和毕业的问题。就这一点,笔者认为师范生认证正是在做这样的改革,针对于音乐专业师范生“师范性”弱,教学水平不足的问题,在要进行师范生认证的前提下,大部分的高校一定会进行培训和改革,以应对未来的认证。

陈培刚老师的观点与王亚龙老师类似,他认为师范生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弱,高校课程教师对于基础课程改革不关注。

资利萍老师提出产出导向高师音乐教师教育的三维核心素养(音乐技法素养,音乐学科教学和师德素养,指向未来的发展性素养)体系,她对高校师范生的问题做出归纳,根据每一点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师范生应该学习什么,在大学中学习的课程在毕业后是否能用到实处?怎么样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接起来?基于这些问题,她认为这些问题应该由政府部门,用人单位来进行反向设计,由他们确定我们应该学些什么。高师课程教学需要由专业老师和导师共同教学,专业课老师也要承担综合性教育指导。

笔者身为音乐教育的本科与研究生,深知普通音乐类院校的音乐教学法课程的不成熟,师资力量不够,老师不会授课等问题,如同王亚龙老师所说,笔者认同师范类院校教师应该深入一线,或是音乐教学法可以由一线音乐教师与音乐教学法教师穿插授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音乐剧教学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中要求学生“会唱,会听,会演”,可谓是一种调动全身心的音乐活动。老师们以音樂剧创编为主要论题,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创编。缪军老师的团队向我们介绍了他们音乐剧的开课模式,提出了如今音乐剧课程在高中课堂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缺少科学数据支持,教师专业技能不到位,领导重视程度不一,等等。

笔者认为近年来中国对音乐剧的认知度已经在逐步提升,未来几年的“音乐剧进课堂”活动会让音乐课程更加丰富,高师学校也开展了音乐剧课程,培养出一批具有优秀素养的教师

二、圆桌会议回顾

圆桌会议的开设主要服务于音乐师范类院校的老师,主要针对高校的师范生音乐教育,如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学校的师范认证等,以及在师范生技能中较为重要的弹唱技能的训练。

施忠教授介绍了上师大的人才培养方式,他们与国外(如俄罗斯,美国,英国等)进行合作办学,创办了3+1+2,3+2等本硕连读的项目,通过交流学习国外的音乐教学体系,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

广西师范大学也针对师范生认证提出了自己学校的一套体系。他们将中小学教材加入平时的课程教学中,不仅是即兴伴奏与教学法的老师,更将钢琴声乐,和声曲式等联动,以解决学生“熟练斯波索宾和声学,熟悉各种曲式结构,却不会创编即兴伴奏,甚至分不清中小学教材的乐句段落”的问题。

东北师大的刘欣老师分析了专业师范认证,整个专业师范认证的价值。她强调教育情怀和师德非常重要,毕业生必须是全面性综合性的人才,师范认证的整个流程,强调理清教学大纲,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音乐素养,形成TOP教育模式(Teamwork+Orientd+Practice),并对师范认证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

三、结语

综观整场音乐教育大会,专家学者们提到了自己的教育模式,高校教师们不断探索,变为产出导向型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为国家所用,对国家有益的人才。就笔者个人看来,参与本届音教大会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有了目标,无论是研究领域还是实践领域,老师们都深入的钻研,为了更好地音乐教育不断发展,未来的音乐教育,是更加现代化的教育,也是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以美育人,培根铸魂”的灵魂美育。

参考文献

[1]吴树燕.中西,多维,回归——首届中国音乐教育大会[J].黄河之声,2016.

[2]杜宏斌.薪火相传守正出新,多元融通和合共生——“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亲历记[J].中国音乐教育,2016(1).

作者简介:李芷清(1997—),女,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宁波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

猜你喜欢

圆桌会议
第六届中俄青年企业家圆桌会议暨第五届中俄青年企业家大会在哈尔滨举办
刘远立 圆桌会议主持人
“圆桌会议”理论在处理宿舍关系中的运用
中德美三国媒体畅言“圆桌会议”
香港办“圆桌会议”推广良好企业管治
第三届两岸乡村旅游圆桌会议成功举办
环境署与棕榈油可持续发展圆桌会议组织达成新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