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秘鲁BAYA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2020-07-09李子鹏胡中岳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年2期
关键词:角砾岩云母闪长岩

李子鹏, 王 欢, 胡中岳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 武汉 430034)

秘鲁位于太平洋东岸,南美洲西侧,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南美板块的交汇处,区内构造活动强烈,中酸性侵入岩发育,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是环太平洋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BAYA铜矿区位于秘鲁中部北西向构造带和近东西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岩浆岩发育,矿化蚀变强烈。通过对BAYA铜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铜矿化与震裂角砾岩带影响范围内隐爆(爆破)角砾岩筒、网脉带、中酸性小岩体关系密切,是寻找隐伏斑岩体的有利地段。

1 地质背景

BAYA矿区处于西安第斯北西向构造—岩浆带西侧与S 14°纬向构造带交汇地带(图1),还处于纳斯卡洋脊俯冲带的影响范围内[1]。成矿位置位于秘鲁南部晚白垩世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的北部地段。

从区域构造上看,规模巨大的北西向构造—岩浆带与S14°纬向构造带在矿区一带交汇,形成了大量分支构造,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通道与空间。从岩浆活动上看,本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南美板块俯冲的安第斯山陆缘造山带火山弧的外侧,具有十分复杂的喷出—侵入历史,尤以中—新生代安第斯旋回最为强烈,发育了北西向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岩带,是形成该地区Cu、Fe、Au多金属成矿带的关键因素。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

图1 秘鲁大地构造及地貌分区图
Fig.1 Geotectonic and geomorphic division map of Peru

1.地貌—构造单元界线及编号;2.次一级单元界线及编号;3.构造—岩浆带;4.纬向构造;5.BAYA铜矿;Ⅰ.海岸山脉带;Ⅱ.西安第斯带;Ⅲ.山间高原带;Ⅳ.东安第斯带;Ⅴ.亚安第斯带;Ⅵ.亚马逊平原。

2.1.1地层

仅在沟谷地带零星分布第四纪沉积,主要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物:冲积层、洪积层、残积层等(图2)。

2.1.2构造

区内皱褶构造不发育,构造主要表现为NW向和NE向两组断裂带,由一系列的破碎蚀变带、密集节理带、劈理带等组成。

图2BAYA铜矿区地质简图
Fig.2 Geological map of BAYA copper mining area

1.全新统洪冲积;2.晚白垩世—古新世钾长花岗岩;3.晚白垩世Tiabaya超单元;4.晚白垩世Incahuasi超单元;5.震裂角砾岩带;6.绢云母化带;7.隐爆角砾岩;8.石英化网脉带;9.闪长玢岩脉;10.闪长岩脉;11.辉长岩脉;12.石英闪长岩脉;13.细晶岩脉;14.实测界线;15.断层;16.线性构造;17.环形构造;18.铜矿化体及编号。

(1) NW向断裂(组)。受区域性安第斯构造—岩浆带的影响,该组断裂在矿区内十分发育,主要分布在矿区中西部。该组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与矿化有关的震裂角砾岩带、绢云母化带主要呈NW向展布。该组断裂带总体倾向北东,倾向一般22°~62°,倾角一般50°~60°,属成矿前断裂。

(2) NE向断裂(组)。是区域性S 14°纬向构造带在本区的派生断裂,该组断裂虽不及NW向断裂发育,但也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北部,总体倾向北西,倾向一般330°~345°,倾角一般60°~75°。

同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在区内发现多个环形构造,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偏南以及西部一带,与西北部震裂角砾岩带对应较好,受NW向断裂控制,整体呈北西向展布,推断为隐伏浅成中—酸性侵入岩、尤其是斑岩杂岩体的活动地带与分布区域。

2.1.3岩浆岩

岩浆岩在矿区广泛分布,岩性主要为中—酸性侵入杂岩,时代为晚白垩世,为秘鲁海岸岩基带(Batolito de la Costa)的组成部分,具有多期次多类型特征。据INGEMMET(秘鲁能源矿业部地质矿业冶金研究院)2003年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并结合矿区实际,本区侵入岩至少可划分为四个期次,第一期为晚白垩世Incahuasi超单元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其同位素年龄为(78±1)~(83±1) Ma,主要分布于矿区东部;第二期为晚白垩世Tiabaya超单元由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组成的杂岩体,其同位素年龄为76~83 Ma,是矿区的主要侵入岩体。第三期为晚白垩世细粒钾长花岗岩,呈小岩体或岩株状零星分布于矿区西北部。同时矿区内大量发育中基性—中酸性岩脉群,主要分布于震裂角砾岩内及其附近,岩性主要有闪长玢岩、闪长岩、辉长岩、细晶岩、石英闪长玢岩等,岩脉受构造控制明显,西南部岩脉总体沿北东向展布,西北部沿北西向展布,而东部则沿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展布。

在多期次岩浆侵入作用下,在矿区中形成了大规模震裂角砾岩带、隐爆角砾岩筒、石英化网脉带、绢云母化网脉带等,上述岩石为本区主要赋矿岩石。

(1) 震裂角砾岩:分布于矿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图2),其原岩为Tiabaya超单元侵入杂岩,岩石保留原岩的结构构造,矿区已发现的矿化体多分布于震裂角砾岩带内。西北部震裂角砾岩,出露面积约4.89 km2,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岩石明显受到脆性动力变质作用,主要矿物碎裂,石英多呈他形齿状分布,具波状消光(图3)。岩石内网脉状构造以及节理裂隙构造均较为发育(图4),在地表表现为角砾间裂隙被含有褐铁矿等铁氧化物的长英质细脉充填,具有较强烈的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以及(硅)孔雀石化等蚀变。东北部震裂角砾岩,出露面积约0.27 km2,总体沿北东向展布,呈透镜状,特征与西北部震裂角砾岩相似,带内北东向岩脉、节理裂隙非常发育,伴有强烈的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以及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等蚀变。

图4 震裂角砾岩岩石破碎特征
Fig.4 Rock frag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 breccia

(2) 隐爆角砾岩:位于矿区中部偏西南一带,与西北部震裂角砾岩叠加,出露面积约0.12 km2。平面上呈不规则圆状—椭圆状,长轴与北西向主构造方向一致,深部形态未知,但从地表的出露部分来看,呈陡倾的筒状(图5)。隐爆角砾岩的角砾主要来自围岩Tiabaya超单元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玢)岩等,角砾大小1~50 cm不等,棱角—次棱角状,胶结物为长英质的脉状物质。根据镜下鉴定结果,岩石成岩过程是:原岩是花岗闪长岩,受到较强的脆性动力变质作用而碎裂成大小不等的碎块,在变质作用下,重结晶作用明显,被粉化的长英矿物重结晶成他形齿状彼此嵌接,后又受到角闪—黑云母化,可见角闪石、黑云母呈带状、集合体状分布于岩石中(图6)。隐爆角砾岩具强烈的钾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以及石英—电气石化、孔雀石化蚀变。

图6 镜下正交偏光(花岗结构,碎裂结构)
Fig.6 Orthogonal polarizatio(granitoid texture,cataclastic texture)

(3) 石英化网脉带: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部,一般出现在西北部震裂角砾岩带的中部地势较低的沟谷及其两侧附近,与隐爆角砾岩关系密切。岩石具密集网脉状石英化(图7),网脉多具共轭性质,间距一般数厘米—数十厘米。除了石英充填外,还有褐铁矿、绢云母充填其中。网脉带是岩浆侵入隆升作用下的产物,在斑岩型矿床的找矿勘查中具有找矿标志作用,一般被认为属含矿斑岩体的近端。

(4) 绢云母化网脉带:主要分布于矿区北西部—中部,北段与西北部震裂角砾岩带平行展布,中部转向南东东方向延伸,并与中东部一带近南北向的绢云母化网脉带相连,由北西至南东延伸超过4 km,出露总面积约0.8 km2。岩石具强烈的绢云母化和密集网脉状石英化(图8)。该绢云母化网脉带可能系石英化网脉带进一步强烈绢云母化作用后的产物。

2.1.4 地球物理特征

通过系统的1∶5 000激发激化剖面测量,在平面上发现4处低阻异常和5处高充电率异常,异常主要分布在角砾岩、绢云母化、环形、线性构造密集区及岩脉交汇处。

图8 绢云母化网脉带特征
Fig.8 Characteristics of sericitization stockwork

以充电率异常J1为例,该异常为一高充电率异常(图9),充电率M2最大值>40 mV/V,以M2=8.2 mV/V等值线圈定的局部异常,面积约1.71 km2,向西南未封闭,对应的电阻率为216~555 Ω·m,为中低阻异常。异常区主要出露Tiabaya单元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与上述岩石同成分的震裂角砾岩,岩石内网脉状构造以及节理裂隙构造发育,多被长英质细脉充填,伴有强烈的硅化、褐铁矿化及(硅)孔雀石化,已发现CuⅡ号及CuⅢ号铜矿化体南段,且两矿化体向南存在延长的趋势。北西向和北东向中基性岩脉在异常中心部分交汇,同时还位于一个环形构造的中心部位。

对异常进行解析,激电测深剖面显示(图10),近地表见多个不规则状低阻异常区,以及多个高充电率异常区,局部低阻异常与高充电率异常对应性较好,且充电率异常向深部延伸,推测存在隐伏矿体,尤其是隐伏的斑岩矿体。

结合地表矿化蚀变体的分布特征,表明区内矿化体主要分布于低阻中高充电率异常区和中—低充电率过渡区,即矿化地段一般偏离异常高值区域,反映了矿床的低硫特征,并推测与硫化物风化流失作用有关。

2.1.5地球化学特征

对矿区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主成矿元素铜异常20处,高背景区主要分布在震裂角砾岩带和绢云母化带内,受构造控制明显,总体呈北西—北北西向展布。

图9HS4综合异常剖析图
Fig.9 Comprehensive anomaly analysis map of HS4

1.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2.钾长花岗岩;3.震裂角砾岩带;4.绢云母化带;5.闪长玢岩脉;6.闪长岩脉;7.辉长岩脉;8.细晶岩脉(长英质);9.铜矿化体及编号;10.地质界线;11.线性构造;12.环形构造;13.1∶5 000地物化(土壤)综合剖面及编号;14.施工探槽。

图10HS4-1综合剖面图
Fig.10 Comprehensive section map of HS4-1

同时圈定综合异常7处,其中HS4综合异常为矿区中最主要的化探异常,Cu、Zn元素异常规模大,强度高,Cu最大值达2 537.40×10-6,Zn最大值444.68×10-6,二者套合非常一致,且主成矿元素Cu具有三级浓度分带,多个浓集中心,浓集中心总体呈北北西—近南北向展布。根据元素组合分布特征,低温元素(Au、Ag、As)异常明显位于中温元素(Cu、Mo、Zn)的外侧(图9),显示出较好的矿体前缘晕及深部可能存在富矿体的特征。

对异常进行解析,主成矿元素Cu异常的分布与震裂角砾岩带及其东北部的细粒钾长花岗岩小岩株的展布相吻合,经地表查证,在该异常区发现了CuⅡ、CuⅢ、CuⅣ号铜矿化体,各矿化体的分布整体与Cu异常浓集中心的分布高度一致。

2.2 矿体地质

2.2.1矿体特征

地表所发现矿体均为氧化矿,经地表稀疏的槽探工程揭露控制,按国内氧化矿一般工业指标(边界品位0.5%,工业品位0.7%),共圈定地表矿体7个(表1),根据矿体产出的体系及位置的不同,可分为东西两个矿段:西矿段位于矿区西北部震裂角砾岩带、绢云母化网脉带内,铜矿(化)体主要赋存于震裂角砾岩带与绢云母化网脉带的接触部位,地表孔雀石化近南北向断续延伸250~1 940 m,圈出铜矿体4个;东矿段位于矿区东北部,铜矿(化)体赋存在震裂角砾岩及北东向次级断裂破碎带内,地表孔雀石化呈北东向断续延伸278~580 m,圈出铜矿体3个。

2.2.2矿石特征

表1 BAYA铜矿区矿体特征一览表Table 1 List of orebody characteristics in BAYA copper mining area

地表主要出露氧化矿,表现为(硅)孔雀石化、蓝铜矿化呈浸染状(图11)、薄膜状(图12)分布于岩石及其裂隙面,局部可见原生矿物残余,在侵入作用、隆升作用、构造应力作用、后期交代作用、表生作用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应的矿石结构构造。

图12 薄膜状矿化
Fig.12 Thin film mineralization

矿石主要结构有交代残余结构、交代结构、他形晶粒结构、填隙结构、胶状结构等。

矿石主要构造有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斑块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皮壳状构造、肾状构造、块状构造、放射状构造等。

氧化矿矿物成分:主要矿石矿物为镜铁矿、针铁矿、赤铁矿、孔雀石、硅孔雀石、褐铁矿,少量矿物有黄铜矿、磁铁矿、辉铜矿、辉铋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钠长石、石英、电气石、微斜长石、绢云母、绿帘石、绿泥石、高岭石、钾长石等。黄铜矿多呈星点状、浸染状嵌布于脉石矿物中(图13-a),或被辉铋矿、辉铜矿等次生硫化物交代,以不规则状的残晶包体形式存在(图13-d);孔雀石则呈他形粒状沿裂隙分布(图13-b);辉铋矿多呈放射状集合体(图13-c),多为细长针状,局部分散于晶洞之中,晶形较好。辉铋矿与矿石中的黄铜矿关系较为紧密,在辉铋矿的放射状集合体中可见有浸染状黄铜矿;磁铁矿是矿石中较为重要的铁的氧化物,具均质性,多呈他形晶粒状,节理发育,多被赤铁矿交代而呈残晶状,可见赤铁矿沿磁铁矿的边缘(图13-e)或解理缝进行交代,有的被赤铁矿交代殆尽,留下网格状外形(图13-f)。

图13 典型矿石的显微照相
Fig.13 Microphotographs of typical ores

2.3 蚀变作用及分带

因多期次岩浆侵入,区内岩石蚀变强烈,蚀变种类有钾化、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褐铁矿化以及孔雀石化等,在空间上具有从震裂角砾岩向外顺北西向面状展布的特征,与典型的斑岩Cu-Mo矿床的蚀变特征较为一致,并且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性。

(1) 钾化:主要见于隐爆角砾岩、震裂角砾岩及钾长花岗岩小岩体的节理裂隙面,呈浸染状分布,多叠加硅化、绿泥石化。

(2) 石英—绢云母化:出露于矿区中西部,形成绢云母硅化网脉带分布于震裂角砾岩内及其与花岗闪长岩围岩的接触带两侧,该蚀变带是矿区主要的含矿蚀变带,通常表现为钾长石被蚀变为不规则状或团块状的绢云母和石英集合体,同时析出铁质,并褐铁矿化,地表貌似“火烧皮”(图8)。形成的蚀变矿物为石英和绢云母,次要矿物一般有黑云母、绿泥石、磷灰石、榍石。常见的不透明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在地表氧化环境下,进一步次生分解形成褐铁矿化、孔雀石化、蓝铜矿化。

(3) 泥化蚀变:主要位于绢云母化外围,与绢云母化蚀变共生,多呈补丁状产出,断续分布,该蚀变带内,除石英外,斜长石等硅酸盐矿物多发生黏土化,高岭石、伊利石等矿物明显增多,原岩结构遭到破坏,颜色呈白—灰白色,松散粉末状,该蚀变内铜矿化明显减弱。

(4) 青磐岩化:在地表露头中普遍发育,颜色呈明显的青绿色—绿色,主要表现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一般沿岩石的节理裂隙不均匀分布,局部呈浸染状,多伴有褐铁矿化,是矿区内分布最广的蚀变带。

3 矿床成因浅析

3.1 典型矿床对比分析

3.1.1典型矿床

根据秘鲁成矿区带划分,BAYA矿区属秘鲁南部晚白垩世斑岩型铜—钼成矿带,该成矿带内的斑岩型铜矿床的产出明显受NW向构造—岩浆带的控制,与晚白垩世侵入的浅成—超浅成中酸性岩株关系密切。

Los Pinos铜矿位于BAYA铜矿北北西约9 km处,矿区大面积出露晚白垩世Incahuasi超单元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及与上述岩石同成分的石英电气石角砾岩,同时还有大量安山玢岩、闪长玢岩等以岩脉群、岩墙群形态分布,它们都属于海岸岩基带。深部钻孔见有二长斑岩,主要Cu矿化来自裂隙中细脉浸染状的黄铜矿、斑铜矿。区内主要构造为近南北向断裂带,是北西向区域构造带次级断裂带,控制了矿体的展布。同其他的斑岩铜矿一样,存在着强烈的热液蚀变,中心的钾长石化蚀变,在地表没有出露,通过钻探确定。往外为石英绢云母化蚀变,最外圈为青磐岩化。矿体主要产于二长斑岩及其围岩内,浅表为氧化带,常见铜蓝、孔雀石,局部零星见有黄铜矿残余;深部见斑岩型原生矿,主要与钾化蚀变有关,细脉浸染状,常见的矿物组合为:石英—磁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长玢岩等岩墙穿插矿体(图14),破坏连续性,矿体铜品位一般0.15%~1%。

图14LosPinos铜矿区纵剖面图(PAH,1994)
Fig.14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the Los Pinos copper mining area

1.Incahuasi超单元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2.氧化矿;3.混合带;4.原生矿;5.成矿期后岩墙。

3.1.2对比分析

BAYA铜矿与Los Pinos斑岩型铜矿相毗邻,经过综合比对研究,认为它们在成矿控矿条件、矿床特征、矿物组合、蚀变组合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表2)。

表2 BAYA与LOS PINOS矿床地质特征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BAYA and LOS PINOS deposits

3.2 成矿规律总结

根据区内铜矿(化)体的分布特征,以及邻区已发现的大型、特大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主要有以下分布规律:

(1) 铜矿体主要赋存于震裂角砾岩带、隐爆角砾岩筒、硅化网脉带、绢云母化网脉带,以及断裂、节理劈理密集带、环形构造发育的地段。

(2) 矿化产于斑状侵入岩及围岩中,呈浸染状或细脉状产出;地表以淋滤型氧化矿为主,含铜矿物主要为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等,品位较低,主要呈脉状、透镜状展布,局部富集,氧化矿深度大致在0~100 m;深部铜品位逐渐变富,矿体厚度变大,矿化以浸染状黄铜矿为主,见斑岩型原生矿,局部浅至中深部发育次生富集带,含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斑铜矿等。

(3) 矿化区域具有明显的物探、化探异常。矿化主要分布在低阻高充电率异常区,以及中、低阻和中、低充电率的过渡区,同时具有强度高、规模大、多浓集中心的Cu化探异常,并与Mo、Zn、Au、Ag等元素异常套合较好。

(4) 含矿侵入岩体与围岩均遭受普遍而强烈的断裂叠加破碎与改造、形成常见的复合型矿化。

(5) 矿化集中区域伴有强烈的代表性围岩蚀变,宏观上一般具有一定的分带性。

3.3 矿床成因浅析

综合前人成果,安第斯成矿带中斑岩铜矿与成矿有关的岩体大多是中生代—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浅成—超浅成小侵入体,其形成与区内广泛发育的同时期火山—岩浆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是在早期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基侵入后,补充侵入而成的,主要为石英闪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英安斑岩、粗安斑岩等各类浅成—超浅成的中—酸性钙碱系列的小侵入体(岩株)[2]。

在太平洋板块向南美板块的俯冲作用下,南美大陆西缘遭受强烈构造变形,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向深大断裂,直接导致了岩石圈的破裂以及岩浆大面积侵位[3]。BAYA铜矿的形成就与该区频繁活动的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早期强烈的岩浆侵入活动有关。

(1) 成矿期前:矿区内主要沿北西向断裂侵入大面积区域性的Incahuasi和Tiabaya超单元,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等,为海岸岩基带的组成部分。

(2) 成矿期:晚白垩世有中酸性的含矿岩浆沿继承性的区域构造侵入,由于本地区快速的隆升和剥蚀,使含矿岩浆在较高的构造层次侵位,上升到一定高度的岩浆房停留时,部分岩浆在围岩和岩浆房的底部边缘带中冷却结晶,析出大量斑晶,造成残余岩浆中水和其他挥发组分的富集[4]。富水富挥发分的低密度残余岩浆在浮力作用下向上继续侵位时,挥发相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引起岩浆二次沸腾,发生爆破或隐爆,形成强烈的裂隙化和角砾岩化,残余岩浆迅速凝结形成基质,产生斑状结构小岩体,同时带来了成矿物质的岩浆热液,在斑岩体偏上部、角砾岩筒及裂隙系统等构造有利部位沉积富集,从而在斑岩内部形成浸染状的矿化,在围岩中形成脉状的矿化。对本矿区而言,可能存在部分残余岩浆,上升到更浅部位形成细粒钾长花岗岩小岩体,具有低品位全岩矿化特征。随着地面快速隆升及剥蚀,除了突然减压和快速降温的影响外,大气降水的加入,使整个岩浆热液系统从早期岩浆水为主,到晚期与大气降水混和,盐度降低。围岩由于受到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共同蚀变的作用,由岩体中心向外形成钾化、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青磐岩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方解石化)等蚀变。

(3) 成矿期后:由于后期岩浆的侵入,形成岩脉、岩墙群,破坏了矿体的连续性[5]。

综合所述,BAYA铜矿成因类型为与晚白垩世多期次的构造—岩浆热液活动有关的斑岩型铜矿,成矿与其中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斑岩侵入体密切相关,其成矿模式如下(图15)。

图15 成矿模式示意图
Fig.15 Schematic diagram of metallogenic model

1.花岗质斑岩;2.细粒钾长花岗岩;3.隐爆角砾岩;4.网脉带;5.震裂角砾岩带;6.Tiabaya超单元;7.Incahuasi超单元;8.钾化;9.石英绢云母化;10.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绿泥石化;11.青磐岩化;12.北西向区域断裂;13.岩浆热液;14.大气降水。

4 找矿方向

目前按照国内氧化矿常规工业指标圈定的铜矿体数量多、规模小,但震裂角砾岩带内普遍发育0.1%以上的矿化,并具有面状分布的特点。通过类比邻区已知的Los Pinos中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其地表地质特征与BAYA矿区极为相似,均为低品位的氧化铜矿体,但深部为斑岩型原生矿体,局部浅—中深部发育次生富集带。预测在本矿区东、西矿段震裂角砾岩带及细粒钾长花岗岩所在的地表面积性低品位铜矿化地段深部存在相关联的隐伏斑岩型矿体,具有深部找矿潜力。

5 结论

根据区内矿(化)体的地质特征,并类比邻区具有相同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的中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初步确定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铜矿。通过对矿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铜矿化与震裂角砾岩带影响范围内隐爆(爆破)角砾岩筒、网脉带、中酸性小岩体关系密切,同时物探资料显示深部存在低阻高充电率异常,推测与隐伏斑岩矿体有关,具有寻找深部斑岩型铜矿的良好前景。

猜你喜欢

角砾岩云母闪长岩
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北部角砾岩特征及成因
山东五莲七宝山长老庄隐爆角砾岩特征及其找矿指示
甘肃省永昌地区熊子山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关于RCA改性剂在闪长岩上面层的应用研究
吉林中部早三叠世高镁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雷家地区东部陡坡带角砾岩特征及储层识别
南太行綦村岩体中辉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
锂云母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及展望
高压蒸汽法处理锂云母提锂工艺研究
赣南脉钨矿床云母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找矿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