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礼》中的财会思想研究

2020-07-09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20年7期
关键词:周礼思想

杨 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在梳理我国古代经典、杰出人物有关会计方面的理论雏形与原初思想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对于会计学者来说,追根溯源,从古代经典中汲取养分,是从会计学领域为十八大以来的时代课题——文化自信献策出力的有效途径。

《周礼》初名《周官》,是一部假托“周公制礼乐”表达作者政治理想的经典作品。《周礼》最主要的特点是作者通过官制来表达、设计治国方略,内容极为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周礼》既然是官制,自然会涉及到官厅会计中的上计制度、预决算以及原始的内部控制等会计思想。除此之外,在《周礼》当中还出现了通过税收进行二次分配,以达到“均”的目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税收调节思想。“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语)王安石也认为《周礼》“理财居其半”,高度评价其中的理财思想。因此,在《周礼》的文本当中找寻会计思想的吉光片羽,既可以从古代制度中吸取经验,去芜存菁,以资镜鉴;又可以探究与西方会计理念不同的中国式会计文化,在会计思想层面树立文化自信。

一、《周礼》的成书年代和理论价值

(一)《周礼》的成书年代

探讨《周礼》中的财会思想之价值,先要简单讨论《周礼》的成书年代。有关《周礼》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周本纪》:“(周公)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有些现代学者为了抬高《周礼》的价值,采用本条记载,认为《周礼》出自周公之手,《周礼》记载的是周代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暗示周代已有成形的官厅会计思想。

有关《周礼》的成书年代,徐复观(2006)的考证比较详实,观点较为严谨。徐氏从文字结构、思想构成等多方面考证,《周礼》绝非周公所作,在其中有许多战国乃至秦汉的经学思想。而且先秦文献并没有提到或引用《周礼》,这也是周礼并非出于周公之手的另一证据,《史记》中提到的《周官》应当是《尚书》中的一篇,而非初名《周官》的《周礼》,且《左传》、《国语》等先秦史籍中记录的官名,大多与《周礼》不符。综上,认为《周礼》由周公所作,记载了周代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的观点不确实。《周礼》之成书,很可能迟至西汉末年,而且刘歆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二)《周礼》的理论价值

虽然《周礼》并非周公所作,其成书时间也相对较晚,但并不能改变《周礼》作为我国第一部政治制度专著的地位。此外,由于《周礼》的推行,与王莽、刘歆关系重大,从一开始,就附着上了一层托古改制的色彩。后世的政治家们,每每求助于周公在古代的神圣地位,打着他的旗号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制度设计时,都要参考《周礼》,“按方抓药”,但在其中“夹带私货”。

在后世的托古改制者当中,最成功的就是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和他的首席幕僚苏绰。由于西魏政权当时有部落制残余,与周代贵族所主导的、兵民一体的社会秩序有相通之处,因此大获成功。苏绰参考《周礼》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包括由他所创制的“朱出墨入”记账法为隋唐所继承,对后世影响甚大。北周以周为国号,并按照《周礼》设计官制,本身就是崇信《周礼》的产物,而关陇集团创造的隋唐,在某种程度上是北周的延续。上述历史事实,是《周礼》理论价值尤其是其财会思想理论价值的最好体现。

除此之外,王安石变法也是应用《周礼》托古改制的行为。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将《周礼》奉为“先王之遗典”,从中可以找到改革所需要的理论渊源。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政策如青苗法等,也可以在《周礼》当中找到源头。虽然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但也从侧面证明了《周礼》的理论价值及其影响力。

综上所述,作为后世改革家遵奉的经典,《周礼》本身及其财会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文化自信对《周礼》中的财会思想进行研究,对于以古鉴今,裨益当前的改革实践,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周礼》中的财会思想

由于《周礼》本身是一种官制,其财会思想自然以官厅财计为主。《周礼》当中的官厅会计思想,包含着一整套会计文书编制、报送的流程,以及管理制度。总体来说,《周礼》中的财会思想,包括上计、审计及内控、专项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税收调节五大方面。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上计思想

所谓上计,即由地方定期向上级及至中央呈报文书,报告地方户口、钱谷、赋税。此类文书被称为“计簿”,中央据此考核地方官的施政情况。至战国时期,七雄均推行了上计制度,强化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至汉代,颁布了正式的法律《上计律》,惜已散佚。

关于秦汉时代的上计思想,《周礼》体现的最为完备。在呈报中央的各种报告中,以月度报告“月要”和年度报告“岁会”最为重要,因此《周礼》的上计制度又称为要会制度。“月要”和“岁会”是现在月报和年报的雏形,可以理解为古代的财务报表。相比秦汉的上计制度,《周礼》更为丰富,也更为严密。考诸《周礼》原文: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执邦之九贡、九赋、九式之贰,以均财节邦用。……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一曰听政役以比居,二曰听师田以简稽,三曰听闾里以版图,四曰听称责以傅别,五曰听禄位以礼命,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八曰听出入以要会。

小宰作为天官冢宰(太宰)的助理,由中大夫两人担任。其职能当中包括“执邦之九贡、九赋、九式之贰”并且“听出入以要会”。也就是说,按照《周礼》设计的制度,“邦国”的“要会”要汇总到小宰手中,以帮助太宰完成“官计”工作。这是典型的上计制度,并且《周礼》将其提高到了相当的高度,最终要由小宰配合六卿之首也是实际上的执政大臣太宰完成。

当然,太宰和小宰职责繁重,进行中央财政度支又需要大量的工作,而邦国郡县呈报的“要会”总量巨大,不可能由太宰和小宰进行具体的收取与保管,需要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其进行过程管理和后续管理。对此,《周礼》的作者群体也考虑到了这一情况,因此设置了“司会”这一机构:考诸《原文》:司会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以九贡之法致邦国之财用,以九赋之法令田野之财用,以九功之法令民职之财用,以九式之法均节邦之财用。掌国之官府、郊野、县都之百物财用。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以周知四国之治,以诏王及冢宰废置。

在《周礼》制度之中,司会是最核心的财政部门,也是天官之中“干部编制”最为庞大的部门。共设置“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按照《周礼》制度,大夫、士属于官员,称号上为了拟古,保留了周代贵族制的称谓。司会之中,官员达到三十人,在天官之中最多;而“吏”也达到了六十七人,虽然比大府、内宰等机构人数少,但在天官当中,也是吏员较多的部门,足见对财政工作的重视。除司会之外,还有掌管文书档案的司书、掌管“邦之赋入”的职内、掌管“邦之赋出”的职岁、掌管“式法”的职币,共同组成了中央财政机构。司会的主要职能,是度支中央财政,管理政府收入与支出,包括“九贡”、“九赋”、“九功”、“九式”,以此实现“掌国之官府、郊野、县都之百物财用”的中央财政功能。

综上所述,《周礼》之中具有较为完善的官厅会计思想,在《周礼》设计的制度当中,通过地方上计而后中央度支这一过程,实现对国家财政的管控。

(二)审计及内控思想

除去上述财政度支职能之外,司会还具有审计职能,“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通过“会计”来考查群吏的政绩。为了具体实现司会的审计职能,《周礼》设计了具体的勾稽方法,即“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首先用不同部门的日记账“参会”勾稽,再用日记账勾稽“月要”,以“月要”勾稽“岁会”,依据时间层层勾稽,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并且在年终钩考时,职内“及会,以逆职岁与官府财用之出”,职岁“以式法赞逆会”,职币“以式法赞之”,掌管收入、支出和“式法”的部门,与司会共同考核,进行报表间参互对照,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对官员进行绩效评价的依据。

按照现在的财会理论,除了定期进行钩考审计,实施“事后管理”之外,还要在制度设计时,注重相互制衡、相互监督,防范舞弊风险,进行“事前管理”,即所谓内部控制。而在《周礼》当中,已经可以看到在官厅会计及审计之中,运用内部控制的思想。最明显的一点,在《周礼》当中,掌管“邦之赋入”的职内、掌管“邦之赋出”的职岁是两个平行的机构,机构最高官员均为上士,属于平级部门。考诸原文:职内掌邦之赋入,辨其财用之物而执其总。以贰官府、都鄙之财入之数,以逆邦国之赋用。凡受财者,受其贰令而书之。职岁掌邦之赋出,以贰官府、都鄙之财出赐之数,以待会计而考之。凡官府、都鄙、群吏之出财用,受式法于职岁。凡上之赐予,以叙与职币授之。

职内“辩其财用之物”并加以统计,以此记录各地的财政收入,以此作为“邦国之赋用”的依据。职岁则记录支出,并且将“上之赐予”——上级政府拨款的情况,通过职币下拨。除职内、职岁之外,《周礼》还设计了由大府、玉府、内府、外府组成的府库体系。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管理国家财政收入;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管理王的珍贵器物,有王家私库意味;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管理财政收入当中的货物、兵器等实物;外府“掌邦布之入出”管理布匹(在古代纺织品地位较今日更为重要)及金属货币的存储和拨出。四府既是财政收入的保管机构,也是财政支出的出纳机构,起到了国库职能。据此,按照《周礼》作者群体的设想,不仅收入与支出的账目分开,账目与实物的出纳也分开,体现了原始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思想。这一点足以说明,至迟在《周礼》成文时,我国制度设计者已经有了初步的内部控制思想。

(三)专项资金管理思想

在《周礼》的财计思想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式法”。有关式法一词,在《天官冢宰》篇中频频出现,考诸原文:大宰之职……以九式均节财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七曰刍秣之式,八日匪颁之式,九曰好用之式。

上即所谓“大宰九式”。可以视为一种财务制度,亦即“式法”。除此之外,大宰的职责还需要“以九赋敛财贿”、“以九贡致邦国之用”,有学者认为,收入的“赋”、“贡”与支出的“式”一一对应,此说有一定道理,但依据尚欠完整,此处暂不采纳,留待后续研究判明。

可以确定的是,“大宰九式”代表了九种不同的财物使用方法。一是“祭祀之式”,先秦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涉及到君主政治合法性,尤为重要,因此需要有祭祀用财之法。二是“宾客之式”,在接待诸侯国宾客之时,用财之法也要有所规定,这也是先秦时代诸侯国间外交活动的体现。三是“丧荒之式”,丧荒,包括丧葬和灾荒,丧主要指王、诸侯及士大夫的丧葬费用;荒主要指遇到灾荒时的赈济费用。四是“羞服之式”,羞通馐指饮食,服指服饰,这是王室吃穿用度的支出。五是“工事之式”,工事指官营手工业支出,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私人手工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需要政府设置机构掌管百工。六是“币帛之式”,此处币帛应该指天子下赐诸侯国、士大夫的礼物,这也是一项重大开支。七是“刍秣之式”,刍秣是指马匹饲养所需支出,先秦及秦汉时代,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既是王室出行和国家典礼必备的牲畜,也是装备骑兵的需要。八是“匪颁之式”,匪颁是指给一些特殊人员如王宫中的服务人员定期发放的口粮,有点类似西方之王室年金。九是“好用之式”,好用指随王喜好进行的赏赐,具有一定随机性,但也要按照“式法”进行操作,可以视为今日机动经费的雏形。

由此,“大宰九式”本质上属于专门性支出,对此有必要进行管理,避免冒滥。而《周礼》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设置了职币掌管“式法”。而实际进行业务操作的机构,如与膳食宴饮有关的膳夫、庖人,也需要对资金使用进行记录,年终与职币进行核对,体现了基本的专项资金管理思想。但是,《周礼》之中王权至上,“王及后、世子”的部分支出“不会”,在财务上予以免审,不得不说是一种时代局限性。

(四)预算管理思想

上文已述,九赋、九贡、九式已经具备了专款专用色彩,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既然专款专用、收支平衡,必然涉及到财政预决算和预算管理。但是在《周礼》当中,有关财政预决算和相应的预算管理,较为模糊,并不像上述三点设计精密。大宰“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每三年,对官吏的治理绩效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赏善罚恶,即所谓三年大计。在司书部分,对三年大计有更进一步的描述,考诸原文:司书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九职、九正、九事邦中之版,土地之图,以周知入出百物。以叙其财,受其币,使入于职币。凡上之用财用,必考于司会。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以知民之财、器械之数,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数,以知山林、川泽之数,以逆群吏之征令。凡税敛,掌事者受法焉。及事成,则入要贰焉,凡邦治考焉。

司书辅佐大宰进行三岁大计,通过对民财、器械、牲畜和山泽的记录进行考核,来反映官员治理的成绩。并且以此“逆群吏之征令”,此处之“逆”,郑玄解为“逆受而钩考之”,即与官吏发布的征收赋税的法令相核对,来考查实际治理情况。而在征收赋税时,有必要量出为入,提前预算地方财政支出,确定征收额度。因此,可以倒推出在《周礼》的制度设计之中,是有预算管理存在的,但是预算如何编制、执行,尚不明确。

(五)税收调节思想

除去九赋、九贡等赋税外,《周礼》设置了市场管理机构司市,是今日工商管理部门的雏形。在《周礼》的制度设计之中,与商业有关的税收包括由廛人负责征收的“市絘布、緫、质布、罚布、廛布”,按照性质,属于交易税和罚没。此外,尚有司门、司关负责征收的通行税和过路费。由此可见,《周礼》与孟子“去关市之征”的思想不符,有秦汉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子。

在税收征收方面,《周礼》的核心思想是“均”,既通过税收征收的方式和数量达到均平的效果,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税收调节思想。比如在大司徒篇中,对于诸侯封地大小与纳税比例,有具体的规定。考诸原文: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公国面积大,收入也高,维持日常运转,一半留为自用足以,可以上交一半给中央财政。而最小的男爵领地,四分之三收入才能维持日常运转,所以只上交四分之一给中央财政。以此平衡诸侯国的负担。

此外,载师条目下记录了向人民征税的比例。考诸原文: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

距离王城越近,负担越低,因为近畿居民要承担更多的劳役,因此税收低一些,平衡各地人民的负担。

此外,在地官当中,设置均人,均人有责任进行全盘调节。考诸原文:均人掌均地政,均地守,均地职,均人民、牛马、车辇之力政。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凶札,则无力政,无财赋,不收地守地职,不均地政。三年大比,则大均。

通过均人调节,避免由于诸侯或地方官员各行其是造成的不均衡现象。这是《周礼》当中税收调节思想的明证。

三、结束语

通过对《周礼》原文的追溯,不难发现,《周礼》的作者群体在撰写此书时,设计了周密的上计制度、体现了较为严谨的审计和内控思想以及专项资金管理思想,也有一定的预算管理思想和基本的税收调节思想。综合来看,作为一部古代典籍,其能达到如此高度,足以说明当时的行政实践和理论认识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抚今追昔,在为先贤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应从其成果中汲取养分,以古鉴今。

猜你喜欢

周礼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思想与“剑”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还好,我们没有放弃
还好没放弃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清华简《祝辞》弓名和射姿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