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陷入全球化身份困惑
2020-07-08张小雪
张小雪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彼此的影响进一步加深。艺术史的书写、艺术实践、展览、拍卖收藏机制也随之呈现全球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艺术家:蔡国强、徐冰、黄永硃,陆续签约外国画廊为中国艺术家打开海外市场。刚刚过去2019年,中国纯艺术拍卖市场以41.02亿美元的总成交额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机遇。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新审视艺术生产机制,找到自己定位的同时完成自己的艺术探索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是一大挑战。
现代艺术家更像一个综合体而不是一個简单的职业或工匠。他们不仅要表达自我、传达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对世界的认知,更要懂得如何适度包装自己、了解艺术市场的运营机制。平衡艺术与商业已经成为了艺术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情此境下。中国艺术家也感到无所适从。
东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既是风格也是约束。东西方融合对艺术家而言并不简单地意味着用西方的油彩画出文人画的意境,或是用水墨展现西方的透视和造型。徐冰曾提到赴美后刚接触西方艺术的感受,“其实刚去的时候,我确实非常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和国际接轨,而且希望被接纳为一种国际语言、一种当代艺术语言。但艺术家的计划和他的结果,并不取决于艺术家自身,它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此。即使你想用西方的手法,可实际上你身上带着的东西必然要跑出来帮助或者害你。”蔡国强也提到,人们对于中国艺术家探讨的问题有 一个相对局限的期待。他甚至有点悲观地说,“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中国艺术家对现当代艺术一点贡献也没有”。享誉全球的中国艺术家们,大部分有旅居海外的经历,这让他们能从传统的语境中跳脱出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但仅有思考对于艺术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艺术家面对残酷、动荡的艺术市场也有着很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担忧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晓刚曾无奈地慨叹道,“没有人会觉得是需要先踏踏实实把东西做好的,大家都觉得赶快抓住时机更重要。在市场来了之后,艺术的信念被摧毁了。刻意追求某种市场趣味,而这个趣味一旦过了以后,价值就点都没有了。在中国好多艺术家身上都能感觉得到这一点。”许多艺术家在这种情况下迷失,丧失了长线思考的能力和对艺术的敬畏。有些中国艺术家甚至大刀阔斧地自毁长城,全面西化来迎合潮流。
伴随二级市场的兴起,艺术评论的逐渐消失将文化的价值判断权力几乎完全让给了市场。随着艺术市场的膨胀,策展人、评论家、富裕投资方掌握的审美话语权落入全球藏家之手。机会主义的盛行摧毁了许多艺术家对艺术的信念。2008年金融危机后,艺术品基金、艺术品抵押逐渐成为金融工具的
种衍生物。缺乏明确的监督机制和宽松的政策造成了艺术品买卖中不透明化、高价格操控的存在。艺术家兼批评家沃尔特·罗宾森曾在2014年的文章中提出藏家中的一种风气:“僵尸形式主义”。“他们(藏家)会专门带着投机的心态来收藏年轻艺术家的某些特定类型的绘画作品。这群藏家会以较低的价格购入作品,然后很快通过拍卖将作品价格翻炒上去。”从委托人制度中被解放出来后,艺术家们又陷入了不得不陷入美化过去迎合当权者的困境。
艺术资本化导致的人心浮躁成了一条不归路。艺术全球化对于中国艺术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