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2020-07-08章丽华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蝌蚪喜鹊文本

章丽华

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教学,即以语用学基本精神为指导,聚焦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精选相应的学习内容,组织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尤其是注重创设不同的语言运用环境,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相关语言文字,进而逐步习得,形成在语境中个性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积极的语言建构——以学生的起点定语用教学目标

“以学定教”是课程改革一直崇尚的教育教学观念;“目标意识”体现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对于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大部分语文教师经常在两者之间徘徊。教师教学中,并非教材中的所有信息都要教给学生,要有所取舍,即一篇阅读课文有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来决定教什么;同时,也要用开放的思维来审视这个问题,与之相关的内容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1.确定认知目标

四年级有篇课文《维生素C的故事》,故事套故事,航海的故事中套着一个发现维生素C的故事。故事是浅显的,那么教什么呢?四年级学生需要培养概括的能力,那么不妨以其为素材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请学生简单写一写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然后出示教师写的范例进行比照,发现有哪些不足和长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时要恰当用词,注意前后意思的衔接,做到完整而简洁。接着回顾过程,提炼概括内容的方法。最后,学生可以将其拓展成一篇短文,再次练习内容概括。如此清晰地确定认知目标,才能更好地导引故事性文本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概括、提炼文本内容的能力。

2.确定情趣目标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有所改动,教师能找来原文读一读是非常有好处的。如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如果教师在教学前认真阅读《呼兰河传》,就能清楚地了解萧红的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文中涉及的相关信息。在学习课文时,适当拓展资料,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萧红童年生活是幸福、自由、充满情趣的。

在指导学生开展语用学习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体裁确定明确合理的目标;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要更多地关注学习内容相关语境的创设;在学习活动的实施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依托学习内容进行创意表达,以迁移习得实际的语用能力。

二、适度的深刻感悟——以文本材料定语用学习内容

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这些内容并非全需运用,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学习。

1.文体类型

文本体裁的不同,决定了语用素材的选择要有所侧重。如说明文一定会关注说明的方法,说理文有它特有的结构和写法,科普童话又是一种很特别的文体,通讯报道可能更注重场面的描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文体也都各有自己的特色。面对文本,首先要厘清文本类型,避免所有文章都千篇一律地教。

2.语法特点

语文教师在读文章时,能从语文的角度读出语文味。体味它的语言特色,关注语言铺陈的方式,看看能否从中确定教学内容,找到语文的核心价值。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围绕文本的主旨,课文如何从局部到整体展开?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全文来看,写的是什么?是怎样写的?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又如《夏天里的成长》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成长,夏天里的成长。首先总写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接着分别从生物的生长、非生物的生长和人的生长三个方面阐述万物的生长。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短句、对偶等方式写出万物都在生长,迅速地生长。最后作者引用谚语揭示人生哲理:每一个人都要抓住时机,学习、锻炼迅速地成长。

在指导学生语用时,可以根据不同年段、不同文体的文本,选择教材中相应的适合内容,开展学习;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以单元为单位,对相应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重组、增补;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根据确定的目标拓展選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语用实践。

三、一定的思维挑战——以思维发展定语用活动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确定语用活动的方式,通过图法阅读复述、故事结局推想和生活经验运用等方式,较好地达到语用的目的。

1.图法阅读复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安排了世界名著节选,这些著作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有复杂的内涵,但读起来比较难,可以巧妙地采用图法,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如《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在读到鲁滨逊在荒岛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就可以画一张情节流程图:鲁滨逊“回船取物—建屋定居—畜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接着让学生根据这张情节流程图,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意。在情节流程图的帮助下,学生能说得连贯而又完整,自然能体会到鲁滨逊智慧、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故事结局推想

在阅读中发展思维,类似的训练素材在语文教材中并不少,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鲤鱼阿姨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告诉它:“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最后小蝌蚪找到了妈妈。

学生在阅读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的过程中,明白了青蛙的外形特征,更清楚地了解了小蝌蚪长成大青蛙的演变过程。课堂教学并非就此结束,教师可以随即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问题来学习表达:“长成的小青蛙在池塘里玩耍,遇到了一群有着大大脑袋、黑灰色身子和长长尾巴的小蝌蚪,它会告诉小蝌蚪们什么呢?”此刻,学生的表达是多样的,可以说:“小蝌蚪,你们的妈妈是青蛙,长着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亦可以说:“小蝌蚪,慢慢地你会长出两条前腿,接着长出两条后腿,尾巴变短,长大了就像我一样,是只漂亮的小青蛙哦。”学生在续编故事中习得语言,同时又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想象。

3.生活经验运用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学习的资源,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后有这样的练习:看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句1: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你懂得它们的意思吗?句2: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你知道它在说什么吗?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境,凭借生活经验,立刻会想到喜鹊弟弟叫的“鹊!鹊!鹊鹊鹊!”就是“吃!吃!吃吃吃!”,喜鹊阿姨叫的“鹊!鹊!鹊……”那就是“好!好!好……”。

当然,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同,也会有多元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工整、规范即可。再如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练习: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炸开、乘着风、蹦着跳着、纷纷出发,仿照课文说一说。类似的练习均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迁移运用语言。

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依着学生的眼光和思维,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创新语用活动方式,帮助学生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猜你喜欢

小蝌蚪喜鹊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花喜鹊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小金鱼和小蝌蚪
喜鹊搬救兵
小蝌蚪
桥/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