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收藏市场“蛋糕”越做越大
2020-07-08
近几年来,在中国名家书画和明清瓷器拍卖持续刨造亿元天价时,一个原先不太受人关注的收藏门类——影像,其行情日淅成熟,影像已经作为迚立的艺术门类,陆续进入苏富比、嘉德、华辰、诚轩等多家拍卖公司的拍卖专场。
影像艺术从诞生至今虽不到200年,但它是对历史瞬间的真实定格。是人类无可替代的记录和传播载体,对于那些已经错失瓷器、书画等强势板块收藏良机的人们。赝品极少、价格亲民,并且有着独特审美价值和良好市场前景的影像艺术品将是一个选择,特别是新出现的数字摄影。将极大垃丰富当代影像艺术创作的可能,进一步促进影像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发展。
影像作为独立艺术门类进入拍场
数码时代,一张照片还能值多少钱?1740万美元!这张贵价照片是来自于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自拍照。近年来,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影像成为艺术品投资的一个新热点。
1839年法国宣布摄影术发明。1896年,美国史密斯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1.2万件摄影工具以及20万张与摄影历史相关照片,首开美国博物馆收藏并展出摄影作品的先例。193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摄影1839-1937”,标志着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被以美术馆为代表的艺术权威领域所充分接纳。1971年,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在英国伦敦举行首场摄影专场拍卖会,确认了摄影作品的投资价值,随之各大拍卖行纷纷效仿。从1990年到2008年,摄影作品的价格整体涨幅位居油画、雕塑、当代艺术品和战后艺术品等十大类中的第一位,同时也跑赢了全球艺术品综合价格指数。目前,在西方国家,摄影是继油画、雕塑之外的第三大艺术形式,单幅作品拍到几百万元是常见现象。比如,Richard Prince的《牛仔》在纽约拍出1248万美元,Edword Steichen的《池塘月影》拍出292.8万美元,Andeas Cursky的《99美分Ⅱ》与《莱茵河Ⅱ》分别拍出334.456万美元、430万美元。
中国拍卖市场第一次出现摄影作品,是在2003年嘉德春拍中,两张估值仅1000元的上海外滩景色长卷和英美舰船行驶在黄浦江上的老照片,最后以1485万元成交。2006年,中国第一次影像拍卖专场由北京华辰拍卖推出,嘉德、诚轩等大拍卖公司紧随其后,试图分一杯羹。从影像艺术品的二级市场来看,近几年也一直保持稳定上涨的趋势。以北京华辰为例,2009年秋,拍卖总额为238.5万元;2010年,全年拍卖总额为494.7万元;2011年,拍卖总额为950.8万元;2012年春,单季拍卖总额达到700.6万元。2013年至今的拍卖成交率也从50%左右上涨到65%以上,可以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市场份额在不断做大
中国影像收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市场由老照片、纪实摄影和当代影像三分天下,但并不是均等分配。业内人士介绍,尚属初级阶段的影像收藏领域,已将经过梳理和考证的原版老照片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摄影集推为收藏热点。同时,“多版数真迹”和单价低、总价高的特性,让投资影像艺术品有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使用这个高杠杆的金融衍生品进行资产运作有很多可能,比如影像艺术品地产、影像艺术品会所、影像艺术品企业品牌等商业模式。市场上目前已有亿元级别的影像收藏基金,而百萬数量级的影像收藏基金则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这一领域,这也是整个影像市场受关注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
此外,影像一级市场的市场规模也在递增,有很多新画廊和机构成立,有关摄影的艺博会、展览也丰富起来,比如大理摄影博物馆、连州国际摄影展、山西平遥摄影展等。地域性摄影收藏也越来越广,继北京、上海、厦门、福州及闽江流域、河南及黄河流域、湖北及长江流域的摄影收藏兴起后,天津、山东、西藏等地区的影像艺术品专题拍卖也紧随其后。这两年逐渐兴盛的网络销售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一级市场的发展,市场份额越做越大。
有业内人士预言,当下的摄影收藏市场,就像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股票市场,现在开始买入摄影作品,无论是老照片还是当代影像艺术品,10年以后你一定不是穷人。
李欣:影像处市场低洼,仍有很大潜质
《收藏·拍卖》:影像作品的收藏20世纪70年代就在海外兴起,但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影像二级市场最资深的从业者,请你谈谈我国这些年影像艺术收藏市场的阶段发展情况。
李欣: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代影像艺术的兴起,2003年中国第一家摄影画廊的成立,到2006年中国首场影像拍卖开槌,再到今天,中国的影像艺术市场已经蔚然大观。
2019年,新成立一家以影像艺术品为主的拍卖平台
北京影易拍卖有限公司。除了积攒多年的行业经验外,也正是因为影像市场整体在发展,往上走,我们才敢这么做,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如今影像市场的变化。实际上2006年前,影像收藏在拍卖行中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是挂靠在其他门类中进行拍卖。我还记得2006年的中国首场影像拍卖在王府半岛酒店,当时现场的几百人中,摄影师和记者占了近90%,剩下的大多数都是看热闹的,那一场拍卖几乎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收藏家。说实话,我们也不知道藏家在哪,只是感到这是一件没有人做过的事,是值得去试一试。2006年的第一场影像拍卖,最低拍品价格是500元起,而现在春秋拍卖专场,很难看到低于5000元价位的作品,这个变化还是很大的。2010年之前,一场影像艺术品的专场,成交额在200万300万元。但2010年以后,每场的成交额均出现了显著地上升,至2013年达到了千万元级别的飞跃。虽然影像收藏依然小众,如果比较2006年以后摄影作品拍卖的价位,递增应该是30%以上的,不少孤品甚至都超过奸几百倍。一级市场同样表现出色,摄影画廊和影像展览、艺博会数量激增,销售额也在不断突破,带动了收藏、研究、展示等各环节的发展。我相信有一天摄影市场会像当代艺术一样发生巨变。
《收藏·拍卖》:由于我国摄影市场起步晚,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藏家非常少。目前,影像收藏的藏家群体或机构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