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故宫是怎么拨打110、119的

2020-07-08周乾

知识就是力量 2020年7期
关键词:紫禁城警情故宫

周乾

口口相传报警情

互相口头传递,是古代故宫护卫人员报警的重要方式。古代紫禁城内有大量的值守人员和护卫军,日夜进行巡逻,一旦发现警情,则立刻通过口头传递的方式报警。在清代,为便于紫禁城内的护卫人员之间及时互通信息,还有“传筹”的做法。所谓“筹”,就是一根木棍,护卫人员通过交接“筹”来报平安。从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紫禁城传筹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紫禁城内的汛地(哨所)至少有58处,每天晚上有官兵656人次,按照5条固定的路线进行夜巡,值守官兵通过传筹的方式进行信息间的联络,及时传达警情。清代官书《国朝宫史》卷四记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农历九月初四凌晨,寿安宫内遮阳的草席着火,被传筹巡逻的护军发现,护军急忙大声呼喊值班的太监灭火。这种互相口头传递的方式,虽然传统,但是也是重要的报警方式。

铃儿响叮当,激桶把火灭

除口头传递外,摇铃也是重要的报警方式。在故宫城墙与护城河之间,有一排排的长房,明代称为红铺,清代改称围房。这些长房之所以最初被称为“红铺”,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墙面颜色为红色。明代紫禁城外曾有36处红铺,主要充当哨所,红铺内有哨兵负责守卫皇城。大臣也会在午门以东的阙左门值班,并负责安排士兵带着铜铃巡逻,如果发现警情,则摇铃报警。清代雍正时期,红铺改称围房,除了用于哨所外,还用于存储紫禁城内的档案和生活用品,同时还是激桶处的所在地。激桶处其实就是今天的消防队。激桶是一种灭火工具,类似于今天小朋友玩的水枪,通过大小两个竹筒相套,首先由小竹筒吸水,在需要灭火时将水推出即可。激桶体型不大,但使用方便,而且中国古代建筑多为低矮构造,一旦有火情,古代消防人员使用激桶可较好地发挥灭火作用。

放信炮,把警报

东华门外的围房

白塔山信炮

放信炮,意为通过炮声来传达讯号,进行报警。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顺治帝下令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天的景山)安放信炮,以传达警情。顺治十年(1653),顺治帝考虑到天下太平,重大警情不多,因而下令把信炮位置移到了紫禁城西北角的北海白塔山上,又下令在白塔山上安放信炮5门,立旗杆5根,如遇到紧急情况,放炮为号。除此以外,京城内九门亦各有信炮5门,白天挂黄旗,晚上悬灯笼,士兵随时候命。待白塔一放炮,内九门也跟着放炮,发出警报信号。

吹响石别拉,响彻紫禁城

清代晚期类似激桶的水铳

石别拉示意图

“石别拉”为满语,汉语意为“石海哨”,属于清代警报系统。石别拉利用紫禁城内莲瓣形状的望柱头改造而成。望柱俗称栏杆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栏板和栏板之间的短柱。普通的莲瓣望柱头内部是实心的,而清代工匠在制作石别拉时,将其内部挖空,犹如一个空心葫芦。每当遇到外敌入侵、战事警报或是火灾,护卫人员会将约10厘米长的“小铜角”(一种牛角状的喇叭)插入石孔内使劲地吹,石别拉便会发出“呜、呜”的类似螺声的警报声,宫中其他人员听到警报声后,立刻备好武器,在指定地点集合并开展防御行动。石别拉巧妙地利用了紫禁城各个庭院内的栏板望柱头作为警报装置,兼有欣赏和实用的双重功能。一方面,这些望柱头形状和纹饰未受到改变,在紫禁城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部分望柱头开孔,使之成为警报器。历经数百年,如今故宫内的石别拉已不多见。但石别拉的应用,可以说是紫禁城建筑艺术与建筑智慧结合的典范。

明清时期的故宫内,主要通过上述4种方法来传递警情,使得各种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理。1914年5月,故宫内的第一部电话在武英殿内的古物陈列所开通。从此以后,故宫内的警情就多用便捷的电话来传达了。

(责任编辑 / 陈天昊美術编辑 /周游)

猜你喜欢

紫禁城警情故宫
紫禁城之旅
紫禁城365
雪中故宫
不能吃的饺子
“霉神”彦哥
警情多,赖别人的嘴?
紫禁城中嵌字联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