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桑蚕蛹体变化的研究

2020-07-08彭云武

陕西农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结茧桑蚕羽化

彭云武,楚 渠,孟 刚

(安康学院 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陕西 安康 725000)

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属鳞翅目昆虫,与家蚕(Bombyx mori)具有共同的祖先[1]。野桑蚕由于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地理环境条件的阻隔而形成了适合于该地域的种群,种群间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背景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沈卫德等比较了中国(苏州)和日本(东京)野桑蚕蛹发育情况,结果是中国野桑蚕中未发现滞育蛹的存在;日本野桑蚕在第1代中存在蛹期异常长的个体,蛹期长达3个月[2]。彭云武等分析了秦巴山区的野桑蚕的生物学特性,报道了野桑蚕蛹期长达150 d左右[3~4],期间即使环境条件改变,也不会即刻恢复变态发育,即秦巴野桑蚕具有蛹滞育现象。野桑蚕蛹期长而蛹体色变化情况目前尚未见报道, 为了进一步掌握秦巴山区野桑蚕的特征特性,我们对野桑蚕蛹进行恒温恒湿保护来调查蛹体色变化情况,便于后续的种质利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野桑蚕材料来源

试验所需的野桑蚕茧(蛹)材料由安康学院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基地提供。根据野桑蚕结茧时间分批采集同一品系(记录号:9号)野桑蚕的茧。

1.2 野桑蚕蛹体着色调查

将野桑蚕茧放置在温度25℃,湿度75%~80%,自然光照的环境中3 d。准备3 cm厚的消毒棉,其上间隔8 cm挖取一个长5 cm×宽3 cm×深1 cm的凹槽。同一天结茧的分别削茧取蛹,野桑蚕蛹体放置在凹槽中,分组编号。将装有野桑蚕蛹的消毒棉放置在光照培养箱中保护,保护环境条件:温度24℃,湿度75%,光照为10 h暗、14 h明。每日上、下午各观察1次,详细记录野桑蚕蛹的体色变化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桑蚕蛹的发育过程

野桑蚕从吐丝结茧到化蛹需2~3 d。雌蛹为1.6~2.5 cm,雄蛹为1.2~2.0 cm,外观呈椭圆形。初化蛹的蛹体为半透明浅黄色,逐渐变化为黄色、深褐色、土色(羽化前)。首先变化的是复眼由乳黄色(复眼着色)逐渐加深变化为淡黑色、黑色、浓黑色。接下来是触角着色、触角浓黑色。最后是蛹体体软皮皱变化为土色,第二天羽化。从削茧摊蛹保护的野桑蚕蛹期调查表明,野桑蚕蛹(裸蛹)的历期为13~44 d。

2.2 野桑蚕蛹发育阶段的划分[5~8]

野桑蚕蛹(裸蛹)的历期为13~44 d,蛹期较长,蛹体颜色变化明显,根据其逐渐变化特点,可将蛹期划分为4个级。

Ⅰ级:野桑蚕蛹体为黄色,复眼乳黄色(复眼着色),历期为7~32 d。

Ⅱ级:野桑蚕蛹体为黄色,复眼由乳黄色变为黑色,历期为2~25 d。

Ⅲ级:野桑蚕蛹体为深褐色,复眼由黑色变化为浓黑色,触角着色,历期为2~10 d。

Ⅳ级:野桑蚕蛹体为土色,复眼为浓黑色,触角浓黑色,蛹体柔软多皱,历期为1~15 d。

2.3 野桑蚕蛹发育各阶段的调查与计量

Ⅰ级:从结茧到蛹体复眼着色,历期为7~32 d,每天蛹体变化数量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如图1。野桑蚕结茧到复眼着色经历7、8 d的个数占比分别为15.32%、18.02%,经历32 d的占总蛹数的1.80%。

Ⅱ级:从结茧到复眼黑色,历期为9~35 d,每天蛹体变化数量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如图2。调查分析表明,野桑蚕结茧到复眼黑色经历10 d的蛹数占总蛹数的25.23%,占比最高;经历35 d的蛹数占总蛹数1.80%。

Ⅲ级:从结茧到触角着色,历期为11~39 d,每天蛹体变化数量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如图3。其结果表明,野桑蚕从结茧到触角着色经历14 d的蛹数占总蛹数的16.22%,经历39 d的蛹数占总蛹数的2.70%。

Ⅳ级:从结茧到羽化,历期为13~44 d,每天蛹体变化数量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如图4。从图4知,野桑蚕从结茧到羽化经历17 d和26 d的蛹分别占总蛹数的9.91%、9.91%,经历44 d的蛹数占总蛹数的3.60%。但是,在25℃环境中的野桑蚕茧蛹体在茧腔内保护情况下,从结茧到羽化的历期为32~154 d。

3 结论与讨论

(1)野桑蚕蛹体变化根据蛹体颜色、复眼着色、触角着色、体皮松软情况可以分为4级,各级历期不同。

(2)家蚕可以通过观察蛹体颜色变化来预测发育进度,如复眼开始着色时,从上蔟结茧至羽化约经过1/2的时间;复眼浓黑色时,从上蔟结茧至羽化约经过2/3的时间;触角呈黑色时,约经过2~3 d后羽化[9]。根据调查野桑蚕蛹体变化结果,野桑蚕蛹体颜色变化并不能精确的预测蛹发育进度。但是,野桑蚕蛹是否处于蛹滞育状态,即是否为长蛹龄个体,可以从蛹体呈现复眼浓黑色时的历期来判定。

(3)当野桑蚕茧被保护于完整茧壳内,且在25℃环境条件下,其从结茧到羽化的历期为32~154 d,显著长于破茧裸蛹的历期。裸蛹蛹龄短的原因可能与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有关,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可观察到,裸蛹虫体更易受环境刺激,从而频繁出现蛹体摆动等行为,可能进一步促使其从滞育状态中退出而进入变态发育,缩短了蛹龄。

猜你喜欢

结茧桑蚕羽化
悼留民兄
蚕宝宝的魔法
不同海拔高度松褐天牛羽化规律观察初报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趣味问答
关于科学桑蚕养殖技术带来的思考
浅析桑蚕生产产业的生态保护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日记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