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走在大路上》看文献专题片的故事策略
2020-07-07张静
张静
摘要:二十四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自2019年9月16日起在央视播出,即引发收视狂潮,多次获晚间收视率第一名。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部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伟大历程的献礼片,在讲故事方面,有许多突破。
关键词:文献专题片;故事;策略
文献专题片通常是指宣传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平业绩的电视专题片、电影纪录片。这类主旋律片子通常主题宏大,解说词连篇累牍,历史影像资料堆砌,普通观众往往兴趣缺缺。
《我们走在大路上》检索资料达两万分钟,文献资料片比占83.13%,如何让这些文献资料“活”起来,如何在政论情怀下讲好故事,既见格局又颇考验功力。
一、故事选择策略
(一)选择观众不知道的或一知半解的
会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
在旱已为人熟悉的这段历史中,只有未知的元素和不熟悉的桥段才会引起观众兴趣。如第一集《新中国诞生》中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北上共商国是的故事是多数观众不知道的;第四集《起宏图》中讲到毛泽东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许多人耳熟能详,但并不了解这是毛泽东在第二次访问苏联时接见中国留学生时的讲话。
此外,像第八集中《祝酒歌》的创作背景,第十三集中提到1908年《天津青年》杂志首次向国人介绍了奥运会的盛况并发出了“奥运三问”,第十四集《民为邦本》中的“告别田赋鼎”与农业税废止的故事……诸如此类小故事的选取,既能展现时代背景,又能充分引起观众兴趣,使这样一部宏大的文献片很接地气。
(二)选择年轻受众关注的点
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批评家戈尔·维达尔曾预示: “终有一天,年轻人是靠电影来了解过去的。”二战后,美国好莱坞制作了一大批二战题材电影,渲染的都是美国在二战胜利中的决定性作用。 “据法国IFOP民意测验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在问‘二战中你认为哪个国家对战胜纳粹德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时,1945年时57%的法国人认为是苏联、20%的人认为是美国、12%的人认为是英国。然而今年同样一个问题,却有54%的法国人认为是美国,只有23%的人认为是蘇联,以及18%的人认为是英国。”在一定程度上,影视作品所展现的历史并非真实的历史,青年一代容易受其影响。因此,文献专题片对青年受众的正确引导作用尤其重要。
要引导青年一代,首先要理解青年一代,然后才能让他们理解历史。如第一集中讲到开国大典上有九架受阅飞机飞了两遍的故事。早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九三”大阅兵时,新浪微博一名网友发了一条“这盛世,如你所愿”的微博,配图是一张周恩来总理的黑白照片,一时间被大量转发、点赞, “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网友们纷纷表示被戳中泪点。这就是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热血、爱国,他们关注国际事务,也注重公平正义。
再如,第十集《突破重围》讲到1990年亚运会举办的国际背景,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所谓“制裁行动”时期,这也正是青年一代出生以及成长的时代。看了这样的故事,他们会在历史的缝隙中回首那段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继而更好地理解时代,更好地理解我们党来时的路,更好地理解70年的伟大征程。
二、故事讲述策略
讲述历史故事时,宏观的历史背景并不会引起观众兴趣,触动他们内心的永远都是细节。例如,第五集讲到,对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邓颖超也是在爆炸成功消息公布后才知道的;第八集讲到,恢复高考前邓小平主持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时,挥笔把“单位同意”四个字去掉;第十三集讲到,三峡移民搬迁时冉应福“最后一次开船”的故事,流泪的村民,胸前红彤彤的三峡移民证,紧握的双手,冉应福在船上宣读的《别故乡》,呜咽的汽笛声……所有的细节成功地再现了三峡移民为了国家大计做出的牺牲,令人动容。
细微之处见人心、见真情、见精神。有了故事的力量,文献专题片不只是一部影像志,也成为一本有温度的教科书。
此外,在讲故事的同时,本片较好地处理了评论和叙述的关系,不再出现专家学者的说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亲历者的讲述,做到了以叙述为主,少量评论,用故事、用史实揭示全片的主题,潜移默化,发人深思。
三、结语
总之,电视专题片、纪录片是讲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和方式。每一个电视人,都有责任用影像为历史加分,为历史存真,为时代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