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剪纸自粗放
2020-07-07冯山云
剪纸、信天游、闹红火,是陕北民间最为流行的三大娱乐形式。妇女口唱信天游,手剪红纸,这是陕北常见的民间风貌。剪纸装饰了她们的家庭,也点缀了她们的心灵。
剪纸是我国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且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中國剪纸主要分为以江苏扬州、浙江乐清为代表的南派剪纸,以陕北、河北蔚县及丰宁满族自治县为代表的北派剪纸。受地域文化影响,在风格上,南派剪纸以精巧、秀美、多姿著称,北派剪纸则大胆夸张、浑厚粗犷,其中又以陕北剪纸最具特色。
上溯至先秦
暖汤濯我足,翦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
—节选自[唐]杜甫《彭衙行》
唐代诗人杜甫的长篇叙事诗《彭衙行》记叙了安史之乱后自己逃难至陕北彭衙堡的情形。杜甫由长安一路北逃,在大雨滂沱中失魂落魄,投宿至陕北富县故友孙宰家中时天色已晚,孙宰家人为他濯足解乏,又剪纸为他招魂。从该诗中可知,唐代剪纸已在陕北民间出现且可以招魂。
其实,关于剪纸或者说陕北剪纸的最早历史记载出现于《史记》。《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记载了一个“桐叶封弟”的故事:晋国始祖唐叔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周武王逝世,周成王继位。一天,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做游戏,他把一片梧桐树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以此封你。”之后,太史史佚向周成王谏言,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却回答:“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并奏乐章歌咏。”于是周成王只得把唐(后称为晋,在今山西、河北南部一带)封给叔虞。
今陕西省曾是西周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和政治中心,“桐叶封地”的故事正是发生于此,这表明“削桐为圭”很可能就是现今陕北剪纸的滥觞。
“剪桐叶”之举似乎也不是周成王独有。陕北民间或者说西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一句民谣:“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该民谣反映了汉代时西北地区的妇女边照顾孩子,边剪“桐叶”以装饰窗户的生活情状。同一个地区,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均剪“桐叶”,绝不是巧合,最大的可能是,早在西周时期,西北地区便出现剪桐叶之俗,并流传至汉代。也就是说,陕北剪纸是从“剪桐叶”发端出来的,其最初的剪裁对象是桐叶。
那么,陕北剪纸何时开始剪“纸”?据现存最早的剪纸实物,即1959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国旧址的五幅剪纸团花(对鹿、对猴、八角形、菊花和忍冬花团花,均为南北朝时期遗物)可知,最晚在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已出现了货真价值的“剪纸”,再结合杜甫的诗分析,陕北剪纸概莫能外。
从“汉妃抱娃窗前耍”这句民谣也可看出,陕北剪纸是农家妇女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一种装饰艺术,换句话说,陕北剪纸是民间乡土艺术,参与者多是农村妇女。很多妇女大多不识字,全靠老人手把手教才学会如何剪纸。在艰苦的环境中,她们唯一可用的工具就是剪刀。由于陕北剪纸是只用剪刀在一张平面纸张上直接剪裁,材料、工具简单,剪随心动,故剪出的各种造型均带有一种朴素而夸张的美感,这也是陕北剪纸为何粗放的一大原因。
陕北民歌还唱道:“男人忧愁踢场子,女人忧愁拿剪子。”其中的“踢场子”指跳秧歌,“拿剪子”则指剪剪纸。可见,剪纸是陕北农村妇女习以为常的“生活课程”。她们通过剪纸展现自己的心灵手巧,又借剪纸表达自己的心声。
陕北人世居窑洞,妇女们剪纸也多是为了装饰窑洞,故在陕北,一孔孔窑洞就是一间间剪纸艺术展览室。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陕北剪纸只有“窗花”,且形式单一,远非今日之状。直到20世纪80年代,陕北人才开始将陕北剪纸看作一门艺术予以探索和拓展,使得陕北剪纸的类别和花样不断得以丰富。当然,剪来剪去,陕北人剪得最多的还是他们生活中频繁接触的马、牛、羊、鸡等动物以及那些寓意吉祥如意、生殖崇拜等题材。
生活与生息
杜甫在诗中说“翦纸招我魂”。剪纸又如何招魂?陕北剪纸招魂与民间巫术中的抓髻娃娃,即招魂娃娃、拉手娃娃和春牛等有关,抓髻娃娃就是原始宗教中的巫术。
在陕北民间,百姓认为抓髻娃娃是民族的保护神,其作用是保护民族的繁衍生息,因而它在招魂、辟邪、驱鬼、镇宅和扫天止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招魂娃娃”为例,在陕北民间巫术中,首先用黄表纸剪好招魂娃娃,再备好一个箩筐,打来一碗清水,放上三根筷子。然后,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年妇人左手拿着招魂娃娃,右手拿着三根筷子,在病人身上来来回回,绕来绕去,三起三落,口中念念有词。或许,千年前孙宰家人也是这般为杜甫剪纸招魂。当然,招魂未免带有迷信的色彩,但人们祈福纳祥的心愿是真诚的。
还有,为何陕北剪纸中以老鼠为题材的纹样繁多?换句话说,为何老鼠在陕北剪纸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陕北人崇拜老鼠的生育能力。陕北剪纸《老鼠嫁女》《老鼠偷葡萄》《老鼠吃南瓜》《老鼠上灯台》以及十二生肖中唯老鼠出现频繁,其原因就在于,老鼠是人们心目中的生育之神。在陕北,农历正月初一是神年,而初七为人年,人们称初七为“人七”,“人七”即“人气”,是人口兴旺发达的意思,这一天也是老鼠嫁女之日。相传正月初七,若躺在炕角的投灶火圪,头枕南瓜,就可听到老鼠嫁女的整个过程。
在陕北剪纸中,繁衍生息的题材比比皆是,如《鱼戏莲》《鱼钻莲》《狮子滚绣鞋》《石榴赛牡丹》等,这些均是陕北女性最喜欢的题材,尤其是莲花,只因在陕北民间,人们将女圣誉为莲花。
再如陕北剪纸中常见的《狮子滚绣鞋》和《石榴赛牡丹》,它们受欢迎的原因与背后的谚语之意相关—“狮子滚绣鞋,两口子好心闲”“石榴赛牡丹,一赛一大滩”。其实,这些陕北剪纸和民间故事表达的就是男女情感、嬉戏以及男女合欢之意。
这类观念在如今陕北剪纸的佼佼者—中国民间艺术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的剪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高凤莲的《手拉手》剪纸作品中,她把象征阴阳相合的男女用现代青年谈情说爱的方式表现出来,青年男女窃窃私语,又偷偷拉手,紧接着躲到圪里亲口。为何说陕北剪纸大胆奔放,由此可窥一二。
总而言之,陕北剪纸,小题材,大内涵,所展示的是男欢女爱、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盎然生生不息的人生观,也是陕北百姓心中所希求的、最实实在在的愿景,正因如此,陕北剪纸被赋予了无穷的生命力,代代相传至今。
冯山云,陕西延川人,版画家、油画家。